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文秘 >谈中国《中国好声音》热播

谈中国《中国好声音》热播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15572 浏览:6919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呈庸俗化趋势,欠缺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性支持,于2012年夏爆红的《中国好声音》则树立了娱乐节目新的风向。本文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及发展过程进行剖析,认为市场经济时代,“真诚守正”是电视传播的立身之本。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营销;主流价值回归
2012年,《中国好声音》在前期无包装的情况下亮相浙江卫视,观众立即从中发现无数惊喜,不仅听到了名副其实的“好声音”,看到了导师主流意识下的真诚与善意,也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打动人心的音乐感动。在被业界称为选秀已死的当下,《中国好声音》无疑创造了奇迹。但短短半年时间内,这个被称为正能量、真声音的优秀节目,后期屡屡出现败象,以至于被嘲讽为“神一样的开头,神经病一样的结尾”。这中间的成败得失,值得认真探讨。
当我们走近《中国好声音》,看到的不仅是一档优秀的选秀节目,也不仅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的运作模式;《中国好声音》所承载的信息,超出了一档常规的娱乐节目。它不仅折射出了社会的深层需求,更体现出主流价值取向在精神产品上的回归。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最为直接的载体。真正好的音乐直指人心,打动灵魂,正因为此,人们说,音乐无国界,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音乐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而在商业潮流的冲击下,音乐直指心灵的功能弱化了,各种包装、炒作充斥着林林总总的秀场,人们感受到的是人的声线的技巧和声光电技术的混杂,而真诚与心灵的缺失,成为人们在各种音乐潮流冲击下的深层缺憾。
好在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勇敢的创造者和担当者,这一次,让音乐回归心灵,并打动无数人心的,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团队——星空华文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这是一个有过选秀节目制作经验的电视制作团队,有过《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等节目成功的实践。其对“中国好声音”的探索源自荷兰《The Voice of Holland》的成功模式——以“盲选”的新颖形式与导师的专业精神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此后,“灿星制作”以约300万元购写了这一节目的中国版权,打造出了震撼受众的“中国好声音”。而今,当热潮过去,笔者盘点节目的成败得失,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流的节目品质是制胜之本
面对低效同质的竞争,娱乐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差异化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中国好声音》区别于其他选秀节目的最大特点是“优质”。制作团队使节目在以下几方面具有远胜于其他同类节目的内在品质:
高起点的好声音保证节目内核。《中国好声音》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声音。此前的选秀节目已陷入死局——选美、选富、选人气,让观众早已审美疲劳。而好声音团队摈弃一切浮华的噱头,关注声音本身的感染力。这种理念的实施,为节目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好声音》放弃海选,直接寻找相对高端的歌者,以保证学员的整体素质。导演团队兵分三路,以神农试百草的精神访遍整个中国。据《中国好声音》的说法,导演组在3个月内寻找到400

源于:论文大全www.udooo.com

0个“好声音”,极限时一天听30个声音,听到好的声音不惜三顾茅庐。终于,观众从荧屏上看到了光着脚上台的黄鹤,来自台湾的盲女张玉霞,忧郁内向的郑虹……这些普通人一扫时下娱乐节目的脂粉气,凭借其真实、质朴的好声音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无数网民一边追捧他们充满张力的歌声,一边在微博上感叹:“久违了的真音乐让人激动得睡不着觉!”这一切,和好声音团队不遗余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权威导师提升节目层次。毋庸置疑,《中国好声音》选取导师的成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中国好声音》对声音本质的注重,吸引了以往对电视选秀节目十分不屑的华语歌坛巅峰人物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加盟,正如刘欢本人所说,他不是钱能请动的人,也不会被任何人操纵,之所以参与好声音,是想为中国流行乐坛真正做点事情,尽点力。[3]而这种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感,在导师们的点评中,贯穿始终。如果说,在《中国好声音》之前,观众对刘欢、那英、哈林、杨坤这四位评委导师的印象还停留在专业舞台印象及成功音乐人的概念上的话,那么在看过《中国好声音》之后,观众则对他们增加了新的认识,也增加了对声音、音乐的认知,对什么才叫真正的好声音等,有了更多的思考。
导师的层次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品质,四位导师的阅历、社会角色各有差异,但却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共振,这使得人们在关注好声音的同时,更被导师们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从而使这档高质量的节目,有着另一种精彩而温暖的吸引力。
顶级音响团队打造最优声音环境。为打造最好的声音环境,好声音团队下了一番功夫。零点乐队贝斯手王笑冬以及多次为那英、孙楠伴奏的键盘手刘卓等组成了阵容强大的乐队;现场音乐总监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节目录音师是为王菲录制专辑的顶级录音师李军;节目现场还安装了16个主音喇叭,8个超低音喇叭,以及能收录近百轨声音素材的环绕声制作系统。如此精湛的音响阵容使张靓颖忍不住发微博感叹:“终于有可以让选手放心表现的比赛音响了。中国从不缺好声音,缺的是好平台、好环境。”
超规模摄像机群呈现节目真实情境。《中国好声音》播出后,受众大呼过瘾,因为每一位导师、每一位学员、每一位学员亲友的表情切换都是那么细致、自如,甚至导师在转椅后的悄悄话都能清晰听见,好像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台摄像机,将节目现场的一切准确地捕捉到位。实际上,《中国好声音》录制时都会用多达26个机位,超过了大型综艺晚会的机位数,每集不到90分钟的节目,调用素材量接近1000分钟。[4]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才使得一个个好声音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一流团队的破冰攻坚下,产生一流的传播效果是没有悬念的。《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收视率即达到1.5%,第二期跃至2.71%,到2012年9月30日的“巅峰时刻”,则超过了6%,创造了收视率神话。[5]输出主流价值观
优秀节目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输出。[6]相对于精良的制作和优质的视听享受,《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更彰显了其内在的立意高度,即主流价值观主导下的真诚娱乐。它以清新的面孔带给观众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为一个浮躁的社会,带来真诚、素朴、善意的清风,满足了当下社会的需求,众多网友激动地称,好声音的无数个瞬间都在向外传递着正能量。
盲选,基于公平、公开、公正。近年来,不少选秀节目俨然成为作秀舞台,已经难寻音乐本身的影子。而《中国好声音》从荷兰《The Voice of Holland》引进的成功模式,回归了“用耳朵听”的纯粹音乐本质。
颇具新意的“导师盲选”最大限度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四位导师背对选手,只通过声音来判断好坏,排除外貌等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扰,充分展示了好声音的理念:以声音来征服观众和评委。如有导师在学员演唱时按下按钮转身,就意味着这位学员被导师欣赏认可并可能纳入旗下。相对于以往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盲听”模式更加公平透明,可看性更强,它使得这档节目从大批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
导师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好的导师,不仅是声音质量的度量衡,更是人心灵的调律师。《中国好声音》的四位导师,各具特色,不仅使节目有着权威的衡量标准,更引导着一种主流音乐价值的评判。
面对李行亮安静的歌声,导师刘欢真诚地说:希望你能坚持下去,中国需要这样安静的声音。
当航天科工云杰唱完苍凉的《鸿雁》后,导师哈林说:简单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这一点你做得比我好。
而对于以技巧取胜的张玮,导师们很郑重地告诉他,他的表演大过他的演唱,太重视技巧却忽视了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所有这一切,既是对学员的点拨,同时又通过荧屏,向受众显示了《中国好声音》传播的不仅仅是“好声音”,还有“什么是好声音”的理念。导师的点评向观众传播着善意、真诚、理解等诸多情感,开启了受众的心灵,它所带来的正能量使得整个节目温暖而感人。
学员反选,体现平等精神。每一期的学员反选环节,体现了娱乐精神和平等精神。导师为了争取到一位好声音学员进入自己的团队,各自亮出可爱的真性情——杨坤不断亮出32场演唱会的底牌;那英不仅脱鞋与选手同台,甚至说出“我求求你了,快来吧”;以大气著称的刘欢情急之下也抛出五棵松演唱会的绣球。为了争取选手,四位导师之间甚至还不免一番善意的调侃与互嘲,这些也都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看点。可无论是哪位评委收到了学生,其他导师都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温情的拥抱和祝福。这些都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
真诚带来真实的娱乐。《中国好声音》让观众一见倾心,主要是因为观众从中感受到了“真”——真诚、真实、真情实感!在经济至上的年代,电视娱乐节目不容易有这种“真”的精神。媒体曾经大量地制造低俗的“情感文化”,使情感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同质化。[7]而当受众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进展一起经历情感起伏的时候,真诚、理解、平等、宽容的正能量便开始启动。
对好声音后期逐渐蜕变的几点反思
制作故事、背离真诚。除了网罗原生态的歌者以外,《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一直在努力挖掘声音背后的故事。在网络时代,再好的故事一旦被刻意粉饰,也难免显得虚检测。在这一环节中,好声音屡出败笔。随着诸多“揭底”消息纷至沓来,使这档原本相对纯粹的节目,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般选秀节目的窠臼。例如《中国好声音》先把一个准专业水准的歌手设计成“屌丝”,渲染其在社会上辛苦打拼的悲情,让不知真相的观众惊为天人,这展现的不是个人而是平台的梦想,使得受众感到:号称“国内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最后还是一场“秀”。
成也微博,败也微博。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udooo.com

《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引起的轰动可以说前所未有。节目火起来后,微博陷入了一片“好声音”效应,有590多万网民发微博评论了《中国好声音》。[8]微博女王姚晨、著名导演冯小刚、一向低调的王菲都加入了微博大合唱中,连浙江卫视的对手们也罕见地在微博上表达了对节目的赞赏。所以对好节目,受众一向不缺鉴赏力。不过“成也微博,败也微博”,在一片滚烫的赞扬声中,《中国好声音》也逃不过微博“超级人肉机器”强大威力的惩罚,冰冷的爆料帖层出不穷,除了以徐海星为代表的选手承担了大量的非议之外,早早泄露的16强名单、决赛名单内定的“黑幕”说等负面效应也在此发酵并迅速传播。
过度营销,喧宾夺主。《中国好声音》是制播分离的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虽然商业化操作不可避免,但作为一档优质节目,应有自己的底线。从引进浩浩荡荡的评审团开始,《中国好声音》就渐渐背离了原有的专业精神,刻意追求观众缘。评委的专业性被忽视,每一次给选手打完分后,四位评委总是焦虑不安地转向评审团,因为意见严重分歧,评审团和导师之间还发生过摩擦。无数事实证明,参与的人越多,结果就越平庸。事实上,《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走红,是与评委的专业眼光和人格魅力分不开的。
决赛场的《中国好声音》完全被喧嚣的商业营销所主导,因广告投放过于密集,决赛超时达2小时,引发场馆附近居民的多次投诉,至此,节目为社会赞赏的各种正面元素大大弱化。一句网友的吐槽“神一样的开头,神经病一样的结尾”成为大小媒体次日的标题,一次全民的精神狂欢彻底变了味儿,好声音团队一切良好的初衷在商业元素的干预下有如浮云。
与此同时,一场热闹的“中国好生意”正稳步前行。据统计,第一季“好声音”的广告费和版权销售高达3亿元,不仅如此,一个更宏大的音乐产业链条构思也在探索实施之中。可惜的是,在经历了最后这场商业狂欢后,导师之一刘欢已确认不再出任下一季好声音的评委。至于离开的原因,这位素来不喜夸张的音乐人用一句简单的“我整不了”来概括和结束一切。少了这位标杆型导师,下一季的“好声音”是否依然能够坚守那份让人心动的优质和真诚,一切都是未知。
作为荷兰版《The Voice》在中国的唯一正版授权节目,《中国好声音》是引进娱乐节目本土化运作的一个巨大进步。2012年的电视观众因“好声音”而收获颇多,享受了正本清源的好音乐,也获得了长期以来娱乐节目中缺失的主流价值的体验。但作为市场运作下的文化精神产品,《中国好声音》最终未能免于过度商业化。这一节目的发展过程及其成败得失所体现出的大众需求与传播导向的融合、艺术独立与商业营销之争,都对电视传播行业有着极为现实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陈蓉,丁丽琼.消费文化视野下大众传媒的娱乐化——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新闻世界》,2012(9).
《好声音》当红学员秘密大 好声音有好生意[E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0925/c22219-1909924

4.html.

[3]杨文杰.刘欢身心疲惫退出“好声音”[N].北京青年报,2012-11-08.
[4]金牌制作团队保证品质 好声音推优质铃音怎么写作[EB/OL].中国经济网,http://ent.ce.cn/news/201209/17/t20120917_2368456

1.shtml.

[5]2012中国营销盛典人物篇:田明[N].南方都市报,2012-11-01.
[6]赵娜,谭天.《中国好声音》释放正能量[J].新闻爱好者,2012(19).
[7]张兵娟.互动仪式中的情感传播及其结构[J].新闻爱好者,2012(24).
[8]《中国好声音》爆红 众明星微博力挺[EB/OL].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y/2012-07-16/13163686050.shtml.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赵 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