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文学理论 >简述民间舞“情感”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重要量

简述民间舞“情感”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重要量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6764 浏览:207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应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民间舞蹈的规范性,同时民间性教学中更要注重“情感”的重要性。“情”在民间舞课堂得到贯穿可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其风格特点和体态韵律。
关键词:情感;民间舞;重要性
1005—5312(2012)27—0132—01

一、“情”在民间舞课堂中的重要性

民间舞本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是舞蹈者情感真实而自然的流露。现在有不少人提出民间舞教学要注意“民间性”,其实就是强调在自娱氛围中的真实情感流露。但显然,“情感”不是学舞者留下的情感,而是每一个舞蹈创造着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当我们在课堂中强调民间舞规范性、民间性的同时我们更不应当忽略“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性。民间舞的“内心感受”及“情感的冲动与流变”是直接关系到风格体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在民间舞中有着不言而喻的特殊地位。

(一)以“情”带动

“情”以动之,足之,舞之。民间舞蹈是“长于抒情,善于达意”的一门艺术。在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情”的贯穿使有限的动作来创造出无限的情。犹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所说的:“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心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然而这种艺术起源论,舞蹈也包括其中。①民间舞蹈就是这种由内在情感所引发的,借助于外在的肢体语言传达的一切情感、思想的舞动。
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了对情感的把握,要做到以“情”带动。因为不同环境的影响会使人的内心情感也有所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舞蹈动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把内在真实的感情流露与外在的肢体语言想融合,扩大舞蹈动作的感染力。在民间舞课堂中我们应当注重对“情”的渲染,不再是过于枯燥的模仿,使舞蹈动作变得空洞乏味、缺少应有的生命力。在民间舞教学中想要在舞蹈中现在出符合时间的舞蹈动作,就必须先清楚内心的情感感受。民间舞更是会有很多借助道具来抒发感情,这种“缘物寄情”的手法在民间舞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不同的道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所以说运用道具也可以起到以“情”带动的作用。

(二)以“情”带形

民间舞蹈由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使得民间舞蹈具有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韵律、特点、思想情感。舞蹈具有再现性,民间舞是由广大民众所创造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属于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应。如:宗教祭祀、生产丰收、狩猎生活等等。
在民间舞教学中,要讲究“情”与“形”想结合,做到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只有“情”没有“形”或者只有空洞的“形”没有“情”的民间舞组合,不但是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还会使组合失去了现实的艺术价值和训练的目的。“情”由心升,民间舞的依据就在于“内心感受”。民间舞蹈不同的内心感受会之间关系到舞蹈的风格特点,然而民间舞的“内心情感”必须要通过外在规范的“形”表现出来。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应当做到“情”与“行”的相互协调、统一。以“情”为基本点带动舞蹈动作的规范性、抒情性,使得舞蹈动作更加规范、风格特点更加突出。如: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安徽花鼓灯,这是一种南北风格兼具的民间舞蹈。既有北方舞蹈的豪放泼辣,也有南方舞蹈的阴柔内敛。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无论是被誉为“鼓架子”的男生还是“兰花花”的女生讲究的都是“溜得起,刹的住”外在形体表现。舞蹈的大多形式使用男女共舞的方式,一方面表现出“鼓架子”有时豪放有时憨厚的形象,另一方面突显出“兰花花”的有时泼辣有时含羞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语言引导和情节构想,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内在与外在的统

一、更快的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三)以“情”带情

在做到以“情”带动、以“情”带“形”的同时我们更当注重以“情”带“情”。广大劳动人民在创造民间舞时,由于外界事物作用于创造者使其内心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创造者借用外在的肢体语言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情”赋予了舞蹈动作生命,使民间舞找到了灵魂和存在的根本。创造者或者表演着运用这种“情”、“形”相融合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自我的内心感受用于感染别人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民间舞教学中由于教师并不是最初的舞蹈创造者,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式还引导学生把最初创造者的“情”传达给学生。如:亲身师范,语言引导或者给学生自己想象的空间。首先,要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先用赋予感染力的动作带动学生才能把课堂气氛跳动起来。再次,学生在得到“情”的激发把每个舞蹈动作都贯穿着“情”才能营造出相符的情感氛围。只有在舞蹈时先把自己感染,才能表现出感染观众带动观众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三步曲”的形式,由教师先去感受创造者的内心感情在传达与学生,学生在感受“情”传达的过程中把有限的空间变的无限的大,在表演的过程中传达给欣赏的观众。简单来说,创造这以“情”带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带动学生;最终,学生以“情”带动观众。

二、如何把“情”贯穿到民间舞课堂中去

(一)教学中注重对“情”的引导

在民间舞课堂中教师对“情”引导,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因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地域、生活习性的不同,教师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引导为学生创造出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可以找到寄托调动自身的感情,可以对情感进行二度创造。如,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训练,教师在体态上要求学生双脚站大八字步,双手叉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腰,抬头挺胸眼看前方。同时提示“想象情景”,即设想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有豁达开朗的性格,豪放不羁的气度。这就能有助于舞蹈风格的完成。
其次,在对“情”进行引导中,我们还可以运用音乐进行外化形象的引导,以具有节奏性和造型性的直观动态的舞蹈形象,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由于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予人内心的能动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在音乐的引导下可以更好的对其民族的特性,进行近一不的了解。如,花鼓灯中,鼓点就是舞蹈音乐的主要旋律。在教学中给于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在这种节奏有助于启发与之异质同构的情感,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感受舞蹈特点的完成。
再次,许多民间舞蹈会运用道具还寄予感情的抒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缘物寄情”也是民间舞课堂进行“情”引导的一个手段。不同的舞蹈道具可以进行不同的情景设定,道具的舞动多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可以为此来寄托舞者的情感。如,花鼓灯中所用的扇子,它可以成为伞、簸箕等等。道具的运用可以引导情感的寄托更好的设定舞蹈情感所表达的情景。

(二)把握好“情感”与“表情”的关系

无论“情感”和“表情”在民间舞中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舞的课堂中我们应当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统一,把民间舞蹈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在一起。我们即不能忽略了内心的情感也不能夸大了外在的表现力。
俗话说“心里没有,身上白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情”的表现不在是面部表情的夸张,我们更应当注重内在的感受。过分的外在表现力及表情的浮夸,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和情的感染力,会使得舞蹈动作脱离了本身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情感”与“表情”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掌握到适合的度,不但不能解决动作木讷,没有生命力的问题。相反,还会让使人厌倦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外在表现力。我们依然应当运用内在来带动外在的表现,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带动外在的肢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情不自禁的展现在脸上。适当处理好“情感”与“表情”的关心会给舞蹈涂层更多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丰富的内心情感外化为优美的舞蹈动作,把民间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发挥的淋沥尽致。那种有内心情感引发的外在“表情”更是为民间舞蹈起到了点睛之笔。
结语:通过研究“情”在民间课堂中的重要性,使民间舞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的模仿性教学,而是把“情”与“形”的有机结合,处理“表情”与“情感”之间相互联系,是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情”是民间舞的基本要求,是身体发挥到极致的情感表现。把“情”融入民舞课堂中使课堂教学不在枯燥、乏味,给予民间舞课堂真正的灵魂和生命力。
注释:
①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舞蹈艺术概论.第97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