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写作 >食品安全报道中专家媒介形象建构

食品安全报道中专家媒介形象建构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3772 浏览:93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关键词]食品安全专家形象媒介建构新闻框架
[2011-2012年度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批准号:11XZ-BZX-190]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近几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在各媒体上比比皆是。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恐慌情绪。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各类专家以各种方式,借助其话语优势,在媒体上发表言论,并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普及科学知识,消除公众恐慌,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事件解决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近两年来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廓清媒体向受众呈现的专家形象。

二、文献综述

(一)专家及专家意见。

专家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含义。专家具有或被认为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这种专业化的训练足以使他在认识上能够理解一个专业领域的目标、方法和结果。他在认识上能够充分地理解该领域的目标和方法,能够批评地将方法运用到目标上,并能从专家的角度提出批判。
专家意见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态度或观点,指的是某个具有专业水平的知识分子对于某一事件所发表的看法,如赞同、支持、反对或不置可否;二是一种技能,即关于某一议题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这种技能可使一个事件中所面临的专业问题得到正确的答案,能够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实际效用。
本文所探讨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专家及其意见,是指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使用领域内具有专业技能和一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与食品安全事件发展相关的某些领域中经过专门训练、其意见对事件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的人员。

(二)媒介建构与新闻框架理论。

1.媒介与社会真实建构。
社会学家Berger和Luckman认为,“社会真实在未经任何符号系统的转换之前,都提出所谓的三大真实:客观真实、符号真实和主观真实三大面向,并是无法验明的,但是经由社会建构之后,便以某种符号体系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说,所有人类感知的社会真实,都是某种建构的结果。既然没有单

一、客观的真实存在,媒介也就无法反映真正客观的社会真实。

所谓“新闻”,其实是意义化的过程。报道新闻并不意味着报道事实,因为报道新闻也是意义赋予的过程,新闻的生产,是一种对事实的选择、删减、强调、淡化、解释等意义化过程。
就如Tuchman所指出的,新闻是世界的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一扇窗,透过窗子的框架(frame),人们能了解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新闻的功能是传递人们想要且需要的资讯,并且帮助组织和塑造认知模式,而这种新闻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界定问题的方式,因为透过这个窗户看世界,就会为窗框的大小、形状所限制。[3]
2.框架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Goffman在《框架分析》一书中给框架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和主观过程。”[4]他强调,框架是人们将社会信息转化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人们凭借框架整合讯息、了解事实,并据此采取相应行动,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互动。
Gamson将框架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界限”(boundary),它框定了人们认识社会事件的界限和范围,将这一概念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另一类是指人们用来阐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 frame),人们通过已有的框架来建构意义,了解和诠释社会事件发生的脉络、原因和意义,并根据这一框架来采取相应行动。这种“架构”,是人们认识和构建社会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基础。
Entman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对此进行特别处理,以解释意义、归纳原因、道德评估及提出处理方式的建议。媒介框架是新闻内容的主旨,能赋予相关事件以意义,借由选择、强调、排除、细述等方式指出事件争论之处,并提供解释。[5]
媒介框架是新闻工作者、信息源、受众、社会情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每天发生的社会事件和各种议题中,人们都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框架内有意地凸显自己认为重要的意义。而多种意义在媒介框架内相互竞争,争取成为能呈现给受众的最终形式。
3.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的专家。
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已有的判断和报道的目的,通过对食品安全事件中专家言论的选择、强调、排除、详述等方式,为受众提供了某种理解、思路或视角,形成了“诠释的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6]让受众根据媒体所呈现的框架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理解,并由此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专家形成最终的认知和诠释。
目前,学者们对专家形象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了越来越多的探讨和认识,却没有或者很少有人用新闻框架理论针对某一领域的专家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关于专家形象的研究略显笼统,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本文抓取了当下食品安全这一国计民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从这个具体的方面探讨媒介建构的专家形象,并希望由此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据此,本文围绕以下两个问题,从媒介建构的角度考察专家的媒介形象:
(1)全国性媒体与地方性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所塑造的专家形象及其建构形象的方法是否有显著差异?
(2)从总体上来讲,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专家的整体形象如何?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这些报道所建构出的专家形象。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

1.样本的选定。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作为研究样本。选择这两份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能减少结论的片面性,另一方面,试图对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关于此议题报道的差异进行考察。
文章选取了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报纸作为样本分析对象。由于近两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选择近两年食品安全报道也具一定的时代性。
2.抽样方法与分析单位的选定。
选择整理2010年、2011年两家报纸的全部报道(两份报纸均为日报)。整理出涉及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共406篇,其中《重庆晚报》为188篇,《中国青年报》为218篇。
本文以一篇报道(包括所有报道类型)作为一个统计分析单位。

(二)类目建构。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文在内容分析部分制定的类目包括:(1)所属版面类型;(2)新闻报道类型;(3)报道重心;(4)专家意见概述;(5)专家类型;(6)专家具名情况。
类目建构的详细说明:
(1)版面。本课题比较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版面设计,将版面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头版;②政治新闻版;③社会新闻版(综合新闻版);④话题专栏(评论);⑤经济新闻版;⑥法制新闻版;⑦其他。
(2)新闻报道类型。按照新闻类型将涉及专家的报道分为五类:①消息;②专访;③特写(含深度报道与通讯);④新闻评论/话题专栏;⑤其他。
(3)报道重心。根据研究需要,将报道按照重心内容分为七类,从内容上考察媒体对专家的重视程度:①揭露食品安全事件;②政府部门的作为和政策;③专家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④以某个商家为主角的个体事件;⑤消费者维权;⑥提出建议;⑦其他。
(4)专家意见概述。专家意见倾向可以表明专家的立场、态度。本课题将专家意见倾向分为五大类:①支持;②批评;③建议;④中立;⑤预测。
(5)专家类型。专家类型可以看出专家的知识背景和专家所属的领域,据此,将专家类型分为七大类:①政府机构/政府官员;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人员、教授;③食品生产者;④其他领域专业人士(如律师、分析师等);⑤公共知识分子;⑥无法判断/其他。
本文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6)专家的具名情况。专家形象建构在是否透露姓名上可以分为三类:①不具名;②部分具名;③完全具名。

(三)资料整理分析。

课题组成员收集了2010及2011年《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中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共计416篇),按照编码表整理后用Excel和SPSS 19.0进行了统计、分析,制作了图表。
本文由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对样本进行统计,两位编码员之间所获数据的相同度在90%以上,数据可信度较高。

四、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将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中的目标样本作总体概述和具体分析。

(一)总体分析。

两年的《中国青年报》、《重庆晚报》所有版面中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分别为218篇、188篇。其中涉及专家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有125篇,占57.34%;《重庆晚报》有132篇,占70.21%。由此说明,媒体对专家意见重视程度较高。
从表二可以看到,与专家直接相关的是以“专家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为重心的报道。此类报道在《中国青年报》中比例为1

2.39%,《重庆晚报》为7.86%。

在以“政府部门的作为和政策”为报道重心的新闻报道中,《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所占比例分别为40.93%和4

5.21%,在所有报道重心的类型中占最大比例。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上,专家意见在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都相当重视专家的意见,借此深入解读食品安全事件。

(二)报道类型。

通过对两份报纸共257篇专家意见报道分析发现(见表二):
特写(包括深度报道)和消息是两家报纸采用比较多的呈现专家意见的报道方式。在这两份报纸的目标样本中,消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6.8%和5

5.3%,特写所占比例分别为32%和38.46%。

《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相比,评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其所占比例差别较大。涉及专家意见报道中,评论在《中国青年报》中占22.4%,在《重庆晚报》中占1.52%。这是由两份报纸的定位和版面设计的不同而造成的。评论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因而专家意见在这类报道中往往更为集中。专访及其他报道形式所占比例较低,均低于5%。
可见,媒体在对专家意见进行报道时,通常采用消息和特写这两种在一般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而这两种文体也往往最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中国青年报》更多地通过评论版块,集中呈现有关专家意见,引人思考。

(三)版别。

版别能反映报道受重视的程度。表四显示,《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涉及专家意见的头版报道占所有专家意见的报道比例大致相当,分别为1

1.2%和9.85%。由此可见专家的意见受重视程度较高。

除头版新闻以外,报纸版面安排按照新闻题材类别归类。通过表四可以看到,在两份报纸中,专家意见出现在综合社会新闻版中的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4.8%和6

1.36%。

社会综合类新闻最具有怎么写作性质,因而食品安全事件也多见于这些版面。专家在这类新闻报道中,可以充当解释者、批评者、揭露者

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udooo.com

、建议者等多种身份。在这里,专家的身份难以根据这一版面类型来判断,但由于社会综合类新闻的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最易受到读者的关注,专家在此类新闻报道中的意见也较易为受众所接触。其他许多版面也涉及了专家意见。如经济类新闻、政治类新闻、法制类新闻。在这些题材的报道中,涉及专家意见报道比例分配较为均衡,多数在10%左右。在这些版面中,专家的意见呈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10%以上的比例也能显示出专家意见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以上数据都说明,专家意见在媒体报道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同时,媒体所报道的专家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针对某一领域,选择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从而显示出专家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四)专家意见概述。

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含有专家意见的125份样本和《重庆晚报》中132份样本进行统计后发现,在《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中,专家持批评、肯定、中立、建议态度的意见分布状况大致相当,在《重庆晚报》中,专家意见以批评为主,同时支持、建议和中立性的意见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意见分布较为均衡(见表四)。而预测性的专家意见仅占5%~6%,这说明,专家能在大众媒介上根据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各种意见和建议,但同时也持相当的保守与谨慎态度,大多只是就事论事,很少对于未来情况的发展提出预测;这也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性有一定关系。
结合两份报纸来看,总体来讲,含有批评倾向的专家意见是媒体呈现最多的一种,含有预测倾向的专家意见是媒体呈现最少的一种。其他意见比如批评意见所占比例稍低,但也占据重要比重。可见,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专家意见呈现出多样性。

(五)专家类型。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218份样本和《重庆晚报》188份样本分析(表五),食品安全报道中涉及的专家类型所占比例排名大体一致。政府机构/政府官员和高校/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这两类专家占有最大的比例。
其中,政府机构/政府官员占专家总数比例在两份报纸中都超过一半。媒体这样选择专家,是因为一方面,作为“政府喉舌”的媒体要表达政府意见,充当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作为直接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决策部门和决策者,其意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其次是高校/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这类人员最大的特点是专业水准高,往往能代表专业领域的较高水平,其言论真实的可能性也较大,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总之,这两类专家分别来自实践和学术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他们专业知识掌握更扎实,专业性更强,因而更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相比较而言,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共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青年报》的专家意见里,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和意见占有19.20%,大大高于《重庆晚报》中的这一比例(仅为

1.52%)。

(六)专家具名情况。

本文对专家具名程度进行了考察(表六),发现媒体上多数专家在报道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不透漏姓名的仅为少数。在专家具名程度方面,两家报纸的报道未显示显著差异,都表现出积极表明专家身份的态度,完全不具名的情况仅有15%左右。
专家发表意见时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姓名,一方面可以借助大众媒介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在学界、业界的声望;另一方面,专家积极亮明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这类议题上的责任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五、结论与讨论

总体来讲,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用于建构专家形象的方法及其所建构出的专家媒介形象没有显著差异。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介所建构的专家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上,专家意见在报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食品安全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都比较强的领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都借助专家进行解释、深入解读。
第二,专家形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从专家的种类分布来看,所引用的专家大多来自政府机构、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政府机构是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政策的制定者,来自政府的专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都比较高;而来自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整体上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代表了食品业界和学界的最高专业水平,两份报纸对这类专家意见的引用很多,表现出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专家媒介形象的专业性。
第三,专家意见呈现领域宽、意见多样的特点。专家来自食品、医学、法律、行政管理等不同领域;在意见倾向方面,专家持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批评、支持、建议、中立等意见均衡分布,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呈现出各抒己见的状态。
第四,从专家具名程度来看,媒体所塑造的专家透明度较高。两份报纸涉及专家意见的报道中,愿意全部透露自己姓名或者部分姓名的专家比例都高于80%,模糊性表达较少出现,媒体中的专家意见大多有据可考,这是专家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总体而言,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所呈现的专家形象并无实质不同,都表现为权威性高、专业性强、透明度高并且积极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建言献策的知识分子形象。
注释:
Scott,Brewer. Scientific Expert Testimony and Intellectual Due Process[M].Yale Law Journal. 1998
Berger,P.L.&Luckma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Garden City.NY:Doubleday, 1996
[3]转引自代玲玲:《新闻框架与真实建构——以台湾四大主流报纸对“马英九特别费案”审判新闻报道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Goffman.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孟颖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M].华夏出版社,2000
[6]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社会与传播学刊》2006年第1期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