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小学班主任 >谈谈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德进展特点

谈谈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德进展特点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6572 浏览:186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的广泛参与。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处于社会最前沿,对社会不和谐因素最为敏感,在道德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只有认清大学生道德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把握住这些新特点,才能引导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大学生道德发展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它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价值信仰、道德理想、义利取向和道德行为等。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在道德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着这一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一、大学生道德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道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制约。

(一)和谐社会构建为大学生道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坚定的价值信仰。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多元文化冲击时,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坚定的价值信仰,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二,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当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大学生的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来自于学习、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意志品格、社会适应状态往往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第三,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随着竞争机制被引入到校园生活,大学生只有抛弃那些不求进取、怨天尤人的不正确想法,认识到个人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是有原则的,它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强调互惠互利的团队合作。离开了整体,个体的竞争实力将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第四,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标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意识,遇事不够理智,喜欢用鲁莽、冲动等过于感性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决定他们很难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同龄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势必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很多新兴思想和价值理念都是在高校产生以后,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而逐步地被公众所接受的。所以,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心理,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主力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这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第一,自我意识个性化。改革开放以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始终与国家的总体价值观念保持高度一致。而如今,市场经济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价值关系,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生成,其多样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就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目前,许多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选择上更加注重个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评价上更趋于客观,其优越感逐渐消失。
第二,价值信仰多元化。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信仰具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政治信仰多元化。目前,共产主义不在是当代大学生唯一的政治信仰,各种宗教、各种理论学说、各种文化思潮都成为了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信仰的多元化也带来信仰的不稳定,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信仰。
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只要是名人都有可能成为崇拜对象。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不再单纯地从社会角度出发,而趋向于从个人角度考虑。
第三,道德理想现实化。以往在以群体本位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中,崇高的共产主义是被大学生普遍认同的道德理想,他们作为社会文明群体的象征,不谈个人的现实利益,也不会以物质或经济的标准去评判个人价值的大小,而是完全把奉献社会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唯一的价值追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表现的更加现实。譬如,在择业问题上,他们一方面重视发展空间和机会的取得,一方面又把“经济待遇”作为择业首要因素。从讲无私奉献转向讲个人需要,其理想境界不再停留在道德层面。
第四,义利取向统一化。目前,大学生的义利观由以往的“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转变为“义利统一”和“义利并重”。一方面,他们能够认同和肯定传统道德中“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另一方面,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他们又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过去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和天之骄子,享受着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曾一度重义轻利。而当代大学生既不完全以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来考虑自我,也不完全脱离社会现实需要,以绝对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价值,而是把奉献和索取这两者结合起来,在兼顾个人与社会双方面利益基础上,力求二者的平衡与统一。
第五,道德行为大众化。改革开放以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极具示范性和崇高性。改革开放以来,受高校扩招等教育政策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地位和示范作用被冲淡,他们处于社会变革的前沿,接受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消费、入党、评优、恋爱等个人生活方面,还是在捐款、支教、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方面,都由自觉自愿的行为转变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大众化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具有了短期性、世俗性的特征,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够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个人利益和心理满足。
参考文献:
高霞.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及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106.
李志东.当代大学生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调查研究[J].广西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2,(3):51.
[3]王利娟,李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及心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4]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的观现状[J].道德与文明,1996,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