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反思反思学生写作“千篇一律”现象站

反思反思学生写作“千篇一律”现象站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33950 浏览:1567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文阅卷中,教师都期待看到一些突显个性、有亮点的佳作,然而大多数作文都是“千人一面”。以初一记叙文写作来说,无非是一件某某事,一个某某人。学生背一篇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范文,简单的更换人名,替换背景就可以通用一年。那种令人期待的结构别致,内容新颖,表达真情实感的佳作真的太少了;看到的是太多的无病,辞藻堆砌,内容空虚,语句混乱甚至别字连篇的作文。
在平时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心里就疑惑:为什么学生作文会这么空洞,无话可说?为什么他们不能从生活中找材料,内容苍白无力?为什么他们的作文缺乏逻辑思考,显得可笑?
从他们的作文中,我读出了成年人的圆滑、世故,我看到了僵化的思维、死板老旧的观点,枯燥乏味的语言。属于他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纯真、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挫折、对一切未知新事物的追求与执著……似乎都消失了。
鉴于以上学生写作时缺乏个性、缺少新意的现象,再反省自己教育过程存在的某些问题,我有几点疑惑:

一、是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太强调形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紧扣中心”……至今仍然充斥在写作教学中。刻意地追求外在形式,当学生真正上考场时,搜索枯肠,只能七拼八凑填充内容了事,这就导致了文章“千人一面”。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教法完全无用,不过机械的训练只会让学生过分重视形式,增加对作文的厌烦感。

二、是否教师的作文教法太单一

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一言堂,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学生写作时尚有,有创作愿望,但写作时只能按“命题”写作,创造力受到限制,导致很多作文“为作而作”,脱离了实际,甚至有些人懒得去构思,顺着教师铺好的思路代入人物、情节,一篇作文就出炉了,这从某种意义上又变成了教师在创作。
此外,过多的“大纲”要求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写作乐趣,混淆了写作目的。现在的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满脸苦色,事实上他们曲解了写作的目的:写作是自己向他人传递意愿和感受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或应付作业。理解都错误了,还有什么创作乐趣可言?

三、是否平时学生学习生活面太狭窄,导致作文无话可说

目前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我所带的住宿班,学生一周回家一次,生活体验和见识相对贫乏。我教他们作文时,要求抓住事物特征去描绘,写出个性,而实践操作起来却有不少难度。譬如写母亲,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母亲都是中年发福爱唠叨,勤劳善良、朴素持家,缺乏区别。这是因为他们平时缺少观察,没有积累素材,遇到作文,笔下人物性格空洞不实,哪怕是写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无话可说。
以上三点是我思考的关于命题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不足。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呢?这里也提出几点小建议。
首先,创作来源生活。
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受周围影响,一切的作文素材也来自生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接触生活的过程,教授他们去感知生活、捕捉灵感的方法,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写作方法。
其次,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书籍。
读书能拓宽学生视野,让他们获得大量知识和经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语言空洞乏味这一现象,我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有时不限内容,让他们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有时命题,让他们思考创作,一周交流一次。脱离了条框规矩的束缚,学生阅读兴趣浓厚了,写作积极性也提高了。
最后,一篇优秀的作文要做到不落俗套,关键在于创新。
往往命题作文一布置,学生就习惯性地固定思维,人云亦云,作文鲜少个性。命题固然是一种限制,倘若能将命题作文也写出新意,不是更令人惊喜么?
同样一篇作文,如果从主体上挖掘新意,融入自己的想法,就是创新。纵观这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命题也是这个意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作时不要介意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用心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描绘生活。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加工成文。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曲解了“创新”,想象作文不等于胡思乱想,创新也不表示胡编乱造。写作的基础是客观生活,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取决于对个体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缺乏文化内涵的人,想象力也苍白无力。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想要写出精彩的作文,就必须立足于生活。
(责任编辑韦淑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