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简析预设矛盾预设生成

简析预设矛盾预设生成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32993 浏览:1557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简直就是执迷不悟!”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我停止了小结,大伙都把目光转向了发出声音的位置。
学生们先是一笑,继而争论起来。看到学生们对刚才这一看法争论纷纷,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主人公是不是执迷不悟,值不值得同情?”
生1:“孔乙己的确是执迷不悟,要不是虚荣盲目,他怎么会如此穷酸,如此潦倒,最终落得如此的下场呢?”
生2反对:“不能这么说,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害了他,叫他怎么办?”
我马上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要畅所欲言,大家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你看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明明处于下层,却硬要罩着长衫显示阔绰,糊涂啊!”
我插上一句:“说得好,他这般模样是有点矛盾。”
生4:“留心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刻画了孔乙己好喝懒做,还死要面子,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的形象,他至死不悟!”
生5:“但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深广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耗费了青春,就是被这科举制度埋没的。孔乙己是典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我追问:“这么说,孔乙己的悲剧该由谁来‘写单’呢?”
生6站起来:“当然是孔乙己啦,他麻木不仁!”
生7也站起来:“不对,封建科举制度是罪魁祸首!孔乙己只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是个被封建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人’。”
……
学生们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乃至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让人真实地感受了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无穷魅力。这堂课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一、尊重学生,巧妙引领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提出疑问,充分体现了他们大胆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udooo.com

质疑的精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教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教师懂得以爱心和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教师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

二、预设生成,化解矛盾

没有矛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而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需要教师的智慧。从课例来看,上面这堂课是有预设的,看似随意的铺设,却引来学生充满智慧的对话、争论,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其中一个学生说道:“刚才正反方同学都说得在理,我看大家还是别争了,我也是从资料中了解到‘答案’的,但是当时我不明白,现在我懂了,在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可想而知,孔乙己当然难逃厄运。他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无法认识这个社会,看透科举制度的本质,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他为科举耗尽了一生。他努力过,也挣扎过,但无济于事,这是可悲的,还是让我们给点同情吧。”这呈现出一个过程,一个必然的、真实的过程,那就是教师设置了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难问题,利用文本解读中出现的矛盾,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终于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识。

三、从容器到待燃的火把

《孔乙己》一课,通过让学生争论,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学生不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通过探究、质疑、对话、释疑、自主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的尝试必将让他们热情高涨,创新的冲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责任编辑陈剑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