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谈述寓教寓教于动试述因动悟德设计

谈述寓教寓教于动试述因动悟德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21230 浏览:947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通过课前活动,使学生由“知”向“行”过渡,达到了“知”和“行”的和谐统一。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课后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情感;体验;习惯;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组织团体,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而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只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一、课前探究——悟德导行

苏霍姆林基斯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莎士比亚说,儿童好奇的目光往往比他看到的还多。而课前的调查、观察、探究等实践活动无疑会激起学生最大的兴趣,使其投之以更多的关注。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家乡人的智慧》时,学生分组调查茶叶的种类,有的小组像一窝蜂涌进茶叶店,结果被工作人员赶出来,学生自己分析:可能工作人员误以为他们是来捣乱的,或者没有诚心写茶叶。于是他们改变了调查方式:下一次进店时显得彬彬有礼,非常客气地向茶叶店工作人员咨询、请教,甚至有的小组还请家长同行,表现出很大的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结果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受到品茶的待遇。通过课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感悟的平台,学生由“知”向“行”过渡,达到了“知”和“行”的和谐统

一、良好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二、课堂体验——悟德明理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思想受到感染、熏陶,从而培养其品性。如果把教材直接搬到课堂上进行简单说教,即使老师说得口干舌燥,效果也不明显。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新课程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规则怎么来的》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我把全班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一方支持遵守规则,另一方反对。刚开始辩论时,我故意没有明确要求、规则,结果全班很多人一哄而上,抢着麦克风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班级很乱很吵。接着我明确了辩论规则,进行第二次辩论,整个班级秩序井然。这时候让学生针对两次辩论提看法,他们都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甚至还能对我制定的辩论规则提出建议。之后,我再顺势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的规则时,他们信手拈来,对身边、班级、学校等规则侃侃而谈。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起画画学校》这一主题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实地感受方位、考察建筑物,而不是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空谈。白轩宇同学说:“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观察过学校,发觉我们学校真的很漂亮!”这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构建有效学习的平台和途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课后延伸——悟德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现实生活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种因素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因此利用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各种课后活动对情感认知加以巩固、强化,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学校生活有规则》这一主题时,除了让学生明白学校生活有哪些规则要遵守外,还引导学生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可以定出哪些规则。如有的同学针对一到上学、放学时间,校门口拥挤异常,交通严重堵塞,认为应该制定如下规则:1、早上7:30—8:00,下午4:30—5:00严禁汽车驶入;2、学生带路队应带到门口两边的空地,而不是都挤在校门口;3、导护师应即时播报学生出校情况(哪个班级出来了),让家长心里有个底。又如上完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选出自己的当家人》这一主题,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性,我利用班队课竞选班委,先是学生提名,然后发表10分钟演讲竞选,最后选举。孩子们兴致盎然,表情严肃,认真对待。有的孩子说:“以前总是看到爸爸妈妈当选民,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当一回选民,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说:“以后‘六一’儿童节评优、评先,也要这样让我们自己选,这才叫‘’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课外思考——悟德解惑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着眼生活,不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仅要考虑生活的需要,还包括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思考。我在每节品社课设计了一个“金牌评点师”的环节,时间为5分钟,内容是根据老师给出的新闻谈感受,提看法。当“小悦悦事件”、“男子倒地没人敢扶”……等新闻被各大媒体争相报导时,有的学生直指,出现该现象是因为现在大家都怕惹祸上身,怕被诬陷,现在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少管闲事;有的学生认为人应该要救,但救之前先证;还有的认为法律应该对诬告者实行制裁,这样才能发动更多人助人为乐,以弘扬社会风气。学生在思考中和原有的经验、认知相互碰撞,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发展自己的情感,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福建教育》2008年第10期
[3]《福建教育》2007年第4期
[4]《福建教育》2010年第5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