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教育科研 >解读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解读大专

解读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解读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29225 浏览:1334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课堂的高效成了课改的焦点。调研中发现,教学模式、导学案、现代教育技术等因素成了关注的热点,这种单纯关注教学外部因素和形式的做法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忽略对教材内容中知识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深入钻研,忽视对数学的教育价值的钻研。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钻研教材的程度。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的客观依据。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从科学的角度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潜在因素、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从心理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重构,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教师解读教材的最高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解读教材中应该具备的几种观念。

一、系统——联系观

数学知识有其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就是看学生能否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系统化。系统、联系观就是要关注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对于知识内容,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规定和意义,更要把它纳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作横纵比较。横向比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弄清它们的相同、差异,纵向揭示知识间的从属关系、先后次序,了解它们在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函数》。从它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它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函数的概念的认识过程、方法对研究其他函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与代数》中的数、式、方程与不等式都可以用函数来研究;从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来看。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中结合具体情境列出代数式,已经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并通过列表、数值转换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大量实例体会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普遍性,通过列表、解析式、图像三种形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本节就是继续通过对变量关系的考察,建构函数的概念。把握了上述基础,就可以从整体上、从网络中把握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方法、思路。

二、思想——方法观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知识的本质性认识,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学生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观念和文化。但是,数学思想隐藏于数学知识的内部。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但如果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学生学习时并不能注意到它。思想、方法观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关注“暗线”,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显露出来,把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就蕴含了数形结合、变化与对应、类比、转化、分类等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图像与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对图像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函数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反比例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具有反比例关系的函数,其概念、性质都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研究性质时,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解析式、性质、图像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分为k>0、k<0两种情形进行研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
数学方法上,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从整体程序,从具体研究函数概念、图像与性质的方法都一脉相承。因此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可以与研究其他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类比。不仅有知识结构和研究内容(图像形状、位置等)的对比,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类比,就是数形结合的研究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方法。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不连续性就是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不同点,因而反比例函数需要在不同的象限内分别讨论增减性,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回y=■(x≠0)上去,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教师只有在解读教材时理清了这些思想方法。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渗透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把它们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哲学家罗素说“凡是你教的东西要透彻”。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看到的不只是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材赋予思想,教材才能“活起来”。

三、思维——过程观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但是思维是潜在的,反映到教材中不明显,很多数学知识隐去了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总结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这种基本的指导思想应该成为我们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的出发点。
教学《勾股定理》时,很多教师“掐头”、“去中”,直接呈现结论,删减了探究的过程,得到孤立的无用的“勾股定理”,不能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如果我们研读教材时把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显露出来,就会发现两者是天壤之别。

四、校本——开发观

受书面表达形式、普适性等因素的影响,再好的教材也无法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同时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的一种范例。任何一套教材都有改进、调整、补充和重组的必要。新课改下的教材观给了我们很大的开发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学生的认知心理基础大胆处理教学内容。
一是开放、延伸,把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变化、变式、对比,让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多方位联想。把问题延伸、类比去探究问题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二是把教材资源校本化、乡土化,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展教材教学内容,把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资料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三是丰富认知形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用挂图、剪纸、幻灯、视频、录音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内容鲜活,发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四是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源于:大学生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