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国学对初中学生有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指导

国学对初中学生有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指导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4686 浏览:115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著名学者、教授于丹女士在《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中说:“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这么一种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据我们所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典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理想而活,仿佛是为分数而活,为家长的苦口婆心而活,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环顾今天的社会环境,不适合青少年看的电视、电影越来越多,不适合青少年听的歌曲,不适合青少年去的网吧,比比皆是。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对中学生的诱惑和刺激太大、太多了,甚至一些垃圾文化充塞着一些学生的头脑,使部分学生思想散漫、心智茫然,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专注,无目标,无礼法,更无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生中开展国学经典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育。
然而,在动画片、电脑网络游戏、流行音乐、青春偶像剧等充斥生活的今天,我们发现阅读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学生们经典阅读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在此次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初中生经典阅读的情况进行了如下调查。

一、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的现状调查

1.调查研究的时间、对象、内容与方法

时间:2008年9月
对象:三门广润书院初一(5)、(6)班123名学生
内容:经典阅读的态度、兴趣、方法等
方法:①问卷法;②分析法

2.问卷调查的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对经典作品有浓厚兴趣并经常阅读的学生仅占11%,有兴趣但认为读不读无所谓的占45%,完全没有兴趣的占38%,另有6%的学生认为“那纯属浪费时间”。而阅读率最高的《西游记》也仅仅是42%。有14%的学生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75%的学生每天读书0.5—1小时,11%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不到1小时。55%的学生表示每月用于购书的钱在10—20元,10元以下的有28%,而每月购书在20元以上的则只有9.3%。
调查显示,仅有16%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计划。阅读时坚持精读的占18%,做读书笔记的占23%,作比较阅读的占11%。
根据学生曾经阅读过或印象最深的课外阅读读物统计分析,学生的阅读呈自主性和多样性。53%的学生非常喜欢阅读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作品。41%的学生喜欢阅读情感类、武侠类、惊险类、科幻类等网络小说。72%的学生喜欢阅读休闲类、文摘类的“快餐式”读物。而初中新课标推荐的10部经典作品阅读率仅有只有28%。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课外经典阅读的状况是不够理想的。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包括家长)的经典意识淡薄了,经典显得苍白无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具体来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认识与行动上产生了反差及其原因。
尽管初中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把没有做好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少日被动地应付学习、考试,放弃了课外阅读。
但从对课外时间的分配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的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有65%的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在0.5—1小时之间,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有闲暇时间的。
②没有合适的书籍可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大多数学生家中藏书数量不多,藏书又都是些通俗读物及杂志,有中外名著的寥寥无几。甚至调查发现有16%的家庭,学生除了教材以外再也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这与缺乏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有关,致使学生找不到适合的书。
③急功近利占主流。在学生的手中,大都是学科辅导、考试书籍,这种现象显示出学生的务实追求,同时也显露出急功近利的阅读占据着学生阅读生活的主要空间。
④怕影响学习。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者仅占1/3,而且只允许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如教材辅导读物等。
⑤家庭环境氛围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家庭阅读氛围浓,其孩子的阅读习惯更好,阅读经典的热情更高。
(2)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经典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初中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占75%。23%的学生在阅读中还做读书笔记、摘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经典作品兴趣不大,或者阅读经典时“仅仅看个大概”,从某种角度说,课外经典阅读是图消遣,寻开心,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阅读效果较差,只注重故事的内容,不去理解分析,看完就好,至于价值和意义可谓优劣不分。 (3)文学名著阅读亟需加强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阅读文学名著的必要性的认识反而有所降低。调查发现,阅读“新课标”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推荐的经典篇目,阅读率仅只有28%,而对其他文学作品则有较高兴趣。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予以引导。

二、国学经典阅读的有效安排

为大力营造“时时、处处、人人”阅读的良好氛围,我们将经典文学阅读列入教学计划,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落实好各项事宜。
1.我们开发了学校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课程资源,完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尽量为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提供资源保证。

2.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确保四个“落实”:

(1)落实组织的机构。成立阅读经典著作指导小组,制订相关教师学生的任务职责、考核内容和操作办法。
(2)落实时间的安排。一是开设课外经典阅读课,列入课表,每周一节,专时专用;二是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时间,每周2个时间段,不少于两个小时;三是实现网上阅读,我们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阅读专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
(3)落实指导的方法。我们对一些要求精读的经典作品拟出了具体的读书方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式、提纲式、感想评议等)。我们精心安排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课型,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A、阅读指导课。基本环节:阅读方法指导——读书尝试——交流体会。B、阅读推荐课。基本环节:介绍读物——激发兴趣——课外阅读。C、阅读积累课。基本环节:自由诵读——积累练习——反馈阅读效果。D、阅读欣赏课。基本环节:佳作欣赏——个人点评——全班交流。E、阅读汇报课。基本环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小结点评。
(4)落实活动的开展。我们开展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项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与名著人物对话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的展评;读书经验交流等等,这些活动我们都定时专人负责举行,不求形式,力求实效。
3.我们还积极构建了经典阅读的激励机制。我们鼓励学生以校文学专刊《广润》为平台,开展作品交流。每个学期,我们还设立了“经典阅读优秀奖”,对阅读数量大、习惯好、效果优的同学进行激励,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

三、国学经典阅读策略的指导

1.教师要在主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的感情

我们通过“经典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加强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走近经典文学,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1)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最好的老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没有兴趣到很有兴趣,这中间还有一个克服惰性的痛苦的过程。最好的老师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成向往的乐园,而且为了使学生进入乐园,不惜穿过但丁式的炼狱。”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对课外经典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经典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大多都是艰深晦涩,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很难对经典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则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课外经典阅读趋向鼓舞, 心中产生喜悦,从而自觉进行课外经典阅读。
中国的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古典小说等文学作品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是人文理想的荟萃。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如同与一个个哲人在对话。学生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形成“内驱力”,就容易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其中,品尝大量阅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树立目标。即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经典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诸如新课标推荐的篇目或其他的古典名著,还有许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当代文学获奖作品,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初一至初三(上)五个学期及四个检测期内的阅读计划。
(3)促成行动。为了帮助学生实施并完成预定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也制定了几个规定,要求学生做到:①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或者一篇文学作品;②周周两个“一”——读一篇(部)经典散文或小说,字数必须累计达1.5万字;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两个“一”——课题组老师每月开设一节有关文学经典阅读的专题讲座;举行一次有关文学经典阅读知识竞赛活动。

2.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要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
在教学中,我们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题目,诸如“我看杨修的死”、“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童年”、“读了陶渊明的诗文,你对他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学生去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热情。 (3)以动诱读。我们要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俞俊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故事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3.教师要在自己的理论修养基础上提示阅读方法

现在许多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⑴品味经典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舟轻愁重之喻来渲染愁情的深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之情为慷慨激昂之调,使人振奋,令人回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开朗明快的描写暗示人生的哲理……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⑵领悟经典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香菱学诗》中的香菱,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他的求学精神难道不可以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典范吗?
⑶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美。经典作品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西游记》对可贵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讴歌;《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⑷体验经典阅读的个性美。文学的感染力说到底来自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自觉的情感交流。“历史的确实是文艺欣赏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的人欣赏同一作品,在体会上不能没有个别差异。”《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然,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意识到学生不一定会宏观地全面分析和评价,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有所思,有所感即可。例如教学《杨修之死》,分析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自己,课堂立刻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派别,展开了唇舌战。有的从分析小说中曹操的性格入手,有的从杨修自身的性格弱点说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是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指引者,应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由选择阅读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就会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当经典阅读成为一种自能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推开一扇观赏世界的窗户。
参考文献:
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李春芽 浙江省三门初级中学 3171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