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语言学 >试谈故事簪钗故事网

试谈故事簪钗故事网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29899 浏览:1412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因此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而各有名称。如明人编纂《世事通考·首饰类》一项列出的若干名目:髻,金丝髻,挑心,掩鬓,压发,围发,耳坠,坠领,钮扣,网巾圈,等等(该书全称为《新刻徽郡原板诸书直音世事通考》,明陆嘘云编,万历中谭城余云坡刊本。其版式为上下两栏,上栏为“诸书直音”,下栏即“世事通考”。前者系标注经典中的难字读音,后者与《碎金》相仿,而若干事物名称之下有简略的考释。本书所据为日人长泽规矩也编《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按此书所列首饰名称与《梅》中提到的颇多相合。而比较南宋与明初《碎金》的不同,可见首饰名称的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丰富,大致始于明代初年)。这里虽然不及质地,但对照存世实物,可知是以金银为主。
掩鬓是典型的明式簪钗,以簪戴于两鬓而得名。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曰:“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其称也列在《世事通考·首饰类》,又明《杂字大全》中的“钗”类(全名《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15》,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12年)。《三才图会》则画出它的造型和最常见的两种纹样(
明王圻纂辑,王尔宾校订,万历三十七年金阊宝翰楼刊本。其图云:“两博鬓,即今之掩鬓。”)[图1]。掩鬓的插戴位置适如其名,即所谓“插于两鬓”,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明李湘夫妇墓出土一件遍插簪钗的髻(吴海红《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彩插四:1,《东南文化》2009年第2期),一左一右两枝掩鬓,正见得清楚[图2]。
如图像所示,掩鬓的通行样式是云朵式造型,云朵之上加饰各种吉祥纹样。其设计构思的主要来源,应是取自佛教艺术中的形象。祥云之上托菩萨,又或托塔、托天宫,它在唐代壁画中已是运用纯熟的艺术语汇,如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34窟北壁的祥云托塔,盛唐第320窟北壁的祥云托菩萨、托殿阁,此后直到西夏和宋、元,如时属宋代的第76窟东壁、元代第三窟南壁的祥云飞天[图3],等等,它始终是经变画中创作者特别倾注心力的艺术形象。既成图式,自然方便移植。比较集中的一组实例,是福建莆田建于南宋的广化寺石塔。石塔是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形制的一座建筑,每层檐下各出两重叠涩,每重叠涩各浮雕团凤、折枝花卉、迦陵频迦鸟,更有祥云托月,又托钟、塔、菩萨或供养天人[图4]。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造型,它在明代被赋予了祥瑞的寓意而从佛教艺术中独立出来。江苏江阴长泾夏彝夫妇墓出土云托日、月金簪亦即掩鬓一对,簪首云月系打造而成,造型与广化寺石塔浮雕却很相似(墓葬年代为正德九年,唐汉章等《江阴长泾、青阳出土的明代金银饰》,图五,《文物》2001年第5期。本文照片系观展所摄)[图5]。江西南城明益端王朱祐槟夫妇墓出土属于彭妃的一对金嵌宝掩鬓,九朵如意云拢作一大朵祥云,云朵中心嵌宝石,其一为红,其一为蓝,应是分别代表日和月(墓葬年代为嘉靖十八年。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明代藩王墓》,彩版二六:1,文物出版社2010年)[图6]。不过从已经发表的资料来看,明代流行的掩鬓纹样并不是这一类,而是如《三才图会》所示,一为鸾凤,一为仙人。前者多见于藩王墓,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金累丝镶玉鸾鸟牡丹掩鬓一对,如江西南城县益宣王朱诩夫妇墓继妃孙氏的一对金镶宝凤凰掩鬓(《江西明代藩王墓》,彩版六二:1。继妃孙氏卒于万历十年)[图7],又出自南昌石城辅国将军朱拱禄墓的银鎏金鸾凤掩鬓一对。仙人掩鬓则多为江南仕宦之家所用,——上海打浦桥明顾定芳夫妇墓出土一对玉雕仙人掩鬓,上海浦东新区陆深家族墓出土金穿玉仙人掩鬓一对,无锡大墙门出土金骑鹤仙人掩鬓一对。出自陆深家族墓的掩鬓金托造型为纵向的云朵,女仙一手持花枝,一手持拂尘,站在如意云头之上,细金条做成腰带,中心嵌一颗红宝,然后绕向身后,从底衬的小孔穿出。底衬有四对小孔,拂尘处、花枝处、云朵处各有从前面穿过来的金丝在后边系结。背面簪脚残断(何继英《上海明墓》,彩版四六:4,文物出版社2009年。承上海博物馆惠允,得以观摩,这里的叙述即为观摩所见)[图8]。出自无锡的掩鬓长五点五厘米、宽四厘米,一朵祥云为底衬,云朵上面接焊骑鹤飞仙,仙子覆云肩,绕帔帛,颈戴项圈,手捧一个花盘,仙鹤引颈昂首若在云霄长鸣,向外伸展的翅膀打造为舞动之势,其上并细錾毛羽。花盘中心一对小孔,推知原当嵌宝以为仙果。两件簪首图案相同,惟造型与人物姿态相对(今藏南京博物院,此为观展所见并摄影)[图9]。掩鬓纹样的寓意,可以北京丰台区六一八厂一座明中期墓葬出土的织金补子作为旁证。补子的图案为寿山福海和祥云之间的一对鹿衔芝,中间的山石两畔点缀松竹梅,上方祥云簇拥着捧盘飞仙,盘里边放着犀角和珊瑚(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织绣卷》,图一九,北京出版社2001年)[图10],此中贺寿祝福的意思是很明确的。
鸾鸟花卉和仙人,都是明代以前即已流行的传统题材,不过明代以累丝工艺的格外发达,而能够在小小的簪首为仙人铺展歌舞欢笑于亭台楼阁的大场面。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金累丝楼阁人物簪数件,是工艺最为精湛的一批,作为一副首饰的基本组成,掩鬓自然也在其中扮演角色(
原物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西明代藩王墓》彩版三五至三六刊载七件,以簪脚的装置来看,应非原物,对照当年简报图版[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文物》,《文物》1959年第1期],又王湛《画楼金簪锁云鬓——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益庄王妃万氏金簪赏析》[《家》2009年第1期],可知)[图11]。载录抄没严嵩家财的《天水冰山录》“首饰”一项列有“金厢楼阁群仙首饰”,“金楼台殿阁嵌大珍宝首饰”,“金厢累丝楼台人物首饰”,等等,便是当日人们对这一类簪钗的命名。所谓“群仙”,本来各有故事,但聚拢在如此标目的首饰纹样中,便止须一个个穿梭于雕梁画栋,便可以完成图式所蕴含的吉祥祝福。 传统题材之外,掩鬓取用的纹样尚有瀛洲学士图,它也多见于仕宦之家,所谓“学士文章舒锦绣,夫人冠帔烂云霞”(宋王以宁《庆双椿·汪周佐夫妇五月六日同生》,唐圭璋《全宋词》,册二,中华书局1965年。按此调实即“浣溪沙”,作者以此词祝寿而命之曰“庆双椿”),夫贵妻荣,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松江区华阳桥镇杨四山家族墓、常熟市虞山明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浙江余杭超山明墓,均有瀛洲学士图金掩鬓成对(
第一例见《上海明墓》,彩版四:2[图版说明作“银鎏金云形楼阁对簪”];第二例见常利平等《常熟市虞山明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1年第4期[简报称作“人物楼阁金钿”];第三例在余杭江南水乡博物馆展出,本书照片承博物馆提供)[图12~14]。运用累丝工艺而制作最精者,则为重庆江北大竹林明蹇义家族墓出土的一枝(
重庆市文物调查小组《重庆市发现汉宋明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8期。按今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博物馆惠允,曾得以观摩此件。本书照片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部提供。又按:简报云此墓出土大小金玉器三百余件,中有“金丝编织的凤及花朵”,还有这一支金钗,是均属女子头面,那么这一座大型明墓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蹇义夫妇[蹇义事迹,见《明史》卷一四九。关于墓葬主人的考证,见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图15]。金钗亦即金掩鬓连脚长十六点四厘米,钗首长六点五厘米,重五十二克。钗首以朵云式边框勒作盈寸小幅布置图画。树抱藤牵中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推成远景和中景,高阁上几人凭栏,右侧阙门处錾出大半个“寿”字。近景是一带栏杆相拥的小桥流水,主人骑马,一人持鞭在前而回望,仆从徒步,或负剑,或抱琴,或捧盒,一对人马跨桥过水迤逦而行。络头鞍辔细如蚊脚,桥栏望柱,楼阁门窗,屋脊瓦垄,历历分明如界画。骑马者圆领袍背后的团花、腰间的带、手中所持马鞭、马鞍下障泥边缘的连珠纹、马鞧带,又桥下之清波、与桥相接之道路上面的斜方砖,等等,均以简笔传神。人物眉眼虽不作入细刻划,而衣冠风神俨然见出身分。钗的制作也别见细金工艺之精巧,——整个构图是用三层叠焊的方法,即一枚金片做底衬,再取一枚极薄的金片打造、镞镂,以成远景和中景的亭台楼阁,复以一枚金片用同样的方法做成花木藤蔓、小桥流水和人马,末将三层依次叠起焊为一体,于是成为见出空间之纵深感的一幅立体画面,却以制作之工细而不见焊点。金钗之缘又是一道麻花丝为边墙,接焊于背的钗脚顶端掐出一个小卷探到钗表以稳定整体,这是元代以来即已形成特征的一种普遍做法。钗背錾七律一首,颂词四句,末署“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七律题作“三学士诗”,诗曰:“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壸醉后笔如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所谓“玉堂金马”、“明月清风”,原是用欧阳修故事。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高逸》:“初,欧阳文忠公与赵少师槩同在中书,尝约还政后再相会。及告老,赵自南京访文忠公于颍上,文忠公所居之西堂曰‘会老’,仍赋诗以志一时盛事。时翰林吕学士公著方牧颍,职兼侍读及龙图,特置酒于堂宴二公。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句,天下传之。”欧阳修、赵槩、吕公著,都是北宋名臣。这里的“南京”,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职兼侍读及龙图”,即职兼翰林学士院侍读及龙图阁学士。所谓“天下传之”,乃是实情,洛阳出土一件宋代瓷枕,枕面开光内即阴刻此句(高虎等《洛阳出土宋代珍珠地纹瓷枕》,图一二,《文物》2012年第11期)[图16]嘉兴博物馆藏一件构图与金钗一致的金分心,楼阁正中一方横匾,上题“玉堂”两个大字(此系参观所见,照片承嘉兴博物馆提供)[图17],正是金钗题诗的呼应与注解。诗之末句“每赐金莲出禁宸”,则典出唐代令狐绹(《新唐书》卷一六六《令狐绹传》曰绹为翰林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至绹至,皆惊”)。此用以比喻帝王的特殊礼遇。由颂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柏同岁万万春”,可知金钗是为寿诞而打制,钗首图案右侧阙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门处錾出的大半个“寿”字,也已点醒主题。
作为金钗装饰纹样的图式原有传承,乃名作“瀛洲学士图”或“登瀛图”。出典是《新唐书》卷一百二《褚亮传》中提到的唐太宗在秦王府设十八学士,又命阎立本作《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作赞,因成一时盛事。阎所作图不传,而代有摹本,且演变出不同的几类图式。元明时代,《十八学士图》已是工艺品中的流行题材,从母题中分化出来的两类图式也趋于固定。其中的《瀛洲学士图》或曰《登瀛图》,构成要素为花木楼阁、小桥流水,楼阁二三士人凭眺,桥上二三士人骑行,仆从相随前后,如《中国の螺钿》著录今藏日本的一件元代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盒(见该书图二二,国立博物馆1981年)[图18],《天水冰山录》登录的“金瀛洲学士盘”,所指应该就是这一类构图。作为流行题材,《瀛洲学士图》其实已经泰半脱离它原有的历史叙事,而只是从史实中抽绎出吉祥寓意。戏剧的搬演更成为题材演变的关捩,——元无名氏杂剧《十八学士登瀛洲》从唐太宗与十八学士故事中拈出线索,编纂为庆寿喜剧,末了云太宗之爱才为钧天大帝所知,因派遣增福神、祝禄神,又西池王母等众仙同往人间,为太宗增福延寿。于是房玄龄招集十八学士行礼祭祀,共赞太宗圣明。可知金钗择此题材以寓庆寿之意,自有所本。钗背铭文所云“戊申”,为宣德三年。
与瀛洲学士图相似的图式,却也不妨敷演另外的故事。常熟市西门外程家坟出土一对金掩鬓(今藏常熟博物馆,照片承李前桥先生提供)[图19],便是纹样别致的一例。它的构图看去与其他掩鬓相同,即作为一对的两枝,图案方向相对而内容相同,然而细看来却是两个不同的画面。用于左侧插戴的一枝,以高高的宫墙为背景,墙内更有楼宇为远景,近景是一只仙鹤引导的一骑,仙鹤旁边一人手持金莲炬,骑者身后两人捧物鱼贯相随。不必说,这里用的是令狐绹故事,即前例掩鬓錾“三学士诗”之所谓“每赐金莲出禁宸”也。右侧插戴的一枝,也有围起在两座殿阁之外的一带宫墙,墙外一行,一人牵马,一人尾随,马前二人,前方高大者持笔,后边矮小者捧砚,下方近缘处做成一弯水波,画面右端一段桥栏杆,与桥栏相接的是一对交午柱,柱间牌匾书“升仙”二字。显见得这里表现的是“相如题桥”。故事原出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曰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相如题桥是科举制度成熟之后亦即两宋以来直至明清,最为常用的熟典,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五折〔太平令〕“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白朴《裴俊卿墙头马上》第三折〔鸳鸯煞〕“唱道题柱胸襟,当垆的志节,也是前世前缘,今生今业”,都是信手可拈的例子。它也是戏曲家喜欢不断翻新的故事,元关汉卿和屈恭之均曾作过《升仙桥相如题柱》杂剧,惜不传。明孙梅锡《琴心记》传奇敷演相如事迹,第二十即为《誓志题桥》,曰相如往升仙桥头问卜,继而在桥边小憩,书童青囊因以博取功名为劝,相如惊起道“青囊,你忠言相劝,我怎不从。一待小姐病痊,决向前程进取。若今生不乘驷马高车,誓不过此桥。我且题柱为盟。借取笔砚来”云云。掩鬓的图案设计,自不乏可以凭借的情景描写,何况宋金时代便已经有了流传颇广的图式[图20、21]。不过出自常熟的一对金掩鬓在两个画面上分别安排不同的故事,而又主题一致、构图相似,却是不多见的。这里也教人会得设计史中一个规律性的创作方法,即拈出一个图式,稍稍改易构图因素中的一两个情节特征,或更辅以题字,便完成了故事内容的转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