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分析社会“相对弱势”心态媒介建构

分析社会“相对弱势”心态媒介建构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5269 浏览:160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10年末《人民日报》在“谁是弱势群体”等文章中,提出社会“弱势”心态的蔓延现象:媒介报道中除了“农民工”等传统“弱势群体”之外,“白领”、“教授”、“官员”等群体也认为自己弱势。一时间围绕“相对弱势”心态的议题讨论涌现于众多媒体;此后对“社会联系”、“社会心态”、“幸福感”等议题的关注也持续贯穿于2011年。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心态的变迁始终是政府议程、公共议程持续追踪的对象,媒介对社会心态的捕捉和呈现也被赋予特殊的作用。本论文在“框架浅析”的论述视角下,采取内容浅析和文本浅析的探讨策略,通过对“相对弱势”心态的浅析,旨在还原这种心态的社会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现实作用。首先,通过媒介呈现中的典型人群及社会态度浅析,本论文发现“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不再采取传统“弱势”心态议题中的社会底层视角,而转向社会中间阶层。进而,本论文以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维度,定位“相对弱势”心态的具体体现。最后,本论文将“相对弱势”心态概括为相对剥夺感、不公正感和焦虑感,并指出其相对性、转化性与行动性的多维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探讨了“相对弱势”心态的博弈建构历程,认为媒介实际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议题框架,即“相对弱势”框架。比较而言,传统弱势群体的议题框架主要通过社会主流视角,以社会公正、剥夺与排斥等角度浅析弱势人群。它强调制度歧视或忽略的不利影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竞争劣势以及劣势的代际传递。这种框架显示出追求社会公正、平等的话语取向。而“相对弱势”框架在一种比较的逻辑思路下,突出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中的身份认同和意见表达;由此更加强调一种表达与沟通的话语取向。在“相对弱势”框架的浅析中,本论文辨认出四种话语包,即四种竞争性的解读方式:社会分层、社会公正、身份认同和话语表达。它们相互渗透和支撑,共同决定了“相对弱势”框架的结构和特点,及其解释现实的范围和取向。在建构历程中,不同主体的建构能力、效果都有着差距,并影响着话语包的利用对策和媒介呈现。由此“相对弱势”框架的形塑是社会共同参与、集体建构的结果。根据“相对弱势”框架的浅析,本论文认为“相对弱势”议题的媒介建构有着以下现实作用:首先它通过显著而敏感的标签,凸显了中国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的“相对弱势”症候;并将观察社会冲突的视角,以传统弱势群体转向社会中间成员。同时,媒介对不同“身份”之上的存活状态和社会心态的描绘,触及到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地位、资源分配和制度壁垒,以而为社会民意表达和政治回应近况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关键词:媒介建构论文社会心态论文相对弱势论文框架浅析论文政治回应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7

    目录7-8

    绪论8-17

    第一节 探讨背景8

    第二节 探讨目的与作用8-9

    第三节 文献综述9-17

    第一章 探讨设计17-26

    第一节 “框架浅析”的论述视角17-21

    第二节 探讨思路21-23

    第三节 探讨策略23-26

    第二章 “相对弱势”心态的界定26-36

    第一节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势”蔓延26-33

    第二节 “相对弱势”心态的结构特点33-36

    第三章 “相对弱势”心态的博弈建构36-47

    第一节 以传统“弱势”到“相对弱势”的媒介框架36-38

    第二节 “身份”与“表达”的话语取向38-47

    第四章 “相对弱势”心态与政治回应47-53

    第一节 话语的表达和对抗47-50

    第二节 建构主体的共识和分歧50-53

    结语53-5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