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政治教学改革 >关于实施语文“对话”教学突破学术

关于实施语文“对话”教学突破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4281 浏览:114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突破常规预习,让预习成为“对话”教学的前提和保证;突破课堂“独白式”,走向“对话式”;教师角色突破“指挥者”,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对话;预习;对话式;学习共同体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整个语文教学都在面临深刻的转型,即由传统的“授受”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
什么是“对话”?戴维·伯姆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意图就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如果也要为它确定一个结果的话,它期待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在他看来,对话是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旨在探索对话中人们的思维作用方式。
“对话”的共同特征是他们的参与者必须真正全情参与,无论是提问者倾听者,还是发表意见者。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突破:

一、突破常规预习,让预习成为“对话”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常规的预习只是针对字词和文学常识,但要围绕文本“对话”,首先要知道文章内容,即知道“对话”的内容,才有可能参与,否则只能望洋兴叹,不知所云。因此,熟悉文章内容的课前预习对“对话”教学就变得特别重要,它成为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前提。
知道内容只能是可能参与,真正要能参与“对话”教学,让“对话”不仅有内容更有质量,必须在预习时达到一定程度,即对文章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这样的深度预习为学生参与“对话”打开了一扇窗,找到讨论的切入口。因此,深度预习成为参与“对话”教学的关键。
我们的学生还是需要督促的孩子,没有具体可执行的任务的预习在他们眼中就是等于没有任务,因此,具体可执行的预习措施是成败的保证。在实践操作中,可根据文体的特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思维始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的阅读和问题是最原汁原味的学生状态,只有了解这种状态,从这种状态出发,才会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收获,“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能力的教育”。不用担心学生会对文章有多少不同的理解和质疑,相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信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他们的能力正是在这种磨炼与质疑中得以提升的。

二、突破课堂“独白式”,走向“对话式”

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对话式”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集体“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扎实的预习让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讨论的资本,但他们对自己的理解没有自信,他们也会有很多的疑问,尽管有些问题粗糙甚至幼稚。这时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准教材和学生的脉搏,不仅给学生的课堂生成预留下充分的空间,尊重他们的理解,甚至是他们的幼稚,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要让“对话”持久长远的进行,更需要教师有一种眼光,能发现学生的“美丽”,大方的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人人参与,“对话”才可能真正实现。
“对话”的意图就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若果也要为它确定一个结果的话,他期待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三、角色突破“指挥者”,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指挥者”,指挥学生干这干那,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外在强迫形成的师生关系难以建立深层教育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因此,“对话”的进行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氛围、平等的关系、适宜的人数甚至位置安排等。生活中人们总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思维检测定无疑都会干扰“对话”的进行,教师和学生亦是如此。教师必须突破“指挥者”的心理,和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双向“对话”。“对话式”教学下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或问题解决等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区别在于教师是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新手,他们是学习中结成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对话不仅仅是种教学手段,更体现为一种对话精神,拥有这种精神,相信我们会更有突破。
参考文献:
[1]戴维·伯姆.论对话.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袁春平,匡茜.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及其于“对话教学”的启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8.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2001.
[4]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汉市宏华外国语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