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中职教育 >广播节目中声音元素艺术表现

广播节目中声音元素艺术表现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3185 浏览:74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声音元素表现力的挖掘和提升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广播是听觉艺术,声音是其最大的魅力与优势。该文通过总结大量广播文艺节目制作案例,对声音元素的使用与效果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广播艺术手段做了尝试和总结。
【关键词】广播有声语言声音元素艺术表现
1674-4810(2012)15-0200-02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是依托声音生存并发展的。传播学家说:“广播是属于个人的传播媒介,它可让人们自由地想象,广播是幻想者的乐园。”可见,声音能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本文从声音元素的拓展、有声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整体效果的创新与突破三个方面,就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广播的声音魅力,巧妙运用声音元素的联觉作用,达到集合审美之功效进行了全面阐述。丰富了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广播这种声音艺术新的生命力。

一、声音元素的拓展

“有听无视”是广播的本质,广播是一门听的艺术。好听的节目通过声音赋予听众想象的空间,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广播的独有优势——声音的魅力,我们需要把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无声语言合理地转化为有声语言,使广播节目的声音元素得以拓展和丰富。这种效果,就是所谓“联觉作用”的结果。只要充分发挥广播中声音元素的表达技巧,就能让受众从听觉的感受中获得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运动着的画面,达到一种立体的传播效果。
专题音乐节目——“清明时节忆故人”,就巧妙运用了人的“联觉作用”。杨非生前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架钢琴送给了瑞丽一所小学,就在那里他创作了经典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记忆中他无数次在那里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去世后,每年都有群众自发来为他献花,悼念他,追忆他……于是,节目的开头,我把脑海中的画面及内心的意象转化为声音,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来展开讲述:
【节目开头】童声(对着墓碑内心独白):
第一次见到您,是2006年的那个夏天,您满头银发,和蔼可亲,坐着轮椅挥着手从欢迎您的人群中缓缓走来。记得,人群中的我好奇地问老师,这是谁啊?那么多人欢迎他。老师告诉我,他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词曲作者杨非爷爷。
爷爷,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个清明节了,我们好想好想您……
您还记得在这棵大榕树下,您一句一句教我们唱那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吗?我和同学们可喜欢唱了。
爷爷,您知道吗?自从我们勐秀乡小学有了您送来的那台钢琴后,同学们更喜欢上音乐课了。
杨非爷爷,您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为瑞丽市的市歌后,瑞丽这个名字很快就传遍了世界,现在每天到我们孔雀之乡来的游客可多了……
很多时候,声音通常比画面更能经济有效地表现情节、推动情节。上面这些情节、场面,如果全部用语言叙述,不仅累赘冗长,更缺乏艺术感染力。声音元素既涵盖固有的有声语言,还包含可以转化的无声语言。这一点为广播工作者拓展声音表现力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二、有声语言的巧妙运用

有声语言,在广播里是指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最常见的如语言、音乐、音响,这三种声音形态构筑出节目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声音世界”。
1.语言
语言是广播的生命,也是广播的最大卖点。广播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以口语形态表达出来的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形式。和其他媒体相比,广播没有文字、没有图片、没有视觉效果,受众完全是通过听觉来接受广播内容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在广播中优越而重要的地位。有声语言的表达,加入了播音者的情感、态度、认知等个人因素,这种表达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广播语言也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它不仅要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感到愉悦、乐于接受、享受美。因此,选择从事播音工作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练声,好使自己能时刻进入工作所需的声音状态;其次还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素养,为做好声音艺术提供内容支撑。
不同的节目类型,语言的运用各有不同、各有千秋。如新闻节目要求清晰准确,文艺节目要求丰富多彩,少儿节目要求亲切活泼。具体到每一档节目,还应根据节目类型、节目内容,选用恰当的演播风格。如纪实类节目,除了追求纪实类节目语言自然、真实的风格外,还要根据节目内容做一些相应的变化和处理,使人一听便知是“这一个”纪实节目,而非“那一个”。少儿类节目除要求主持人能以亲切活泼的声音形态走进孩子外,也应根据节目内容设计出具体生动的场景语言,增强节目语言张力。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语言风格使用上过度用力,把生动活泼、可亲可爱的风格搞得不伦不类。
2.音乐
音乐是一种最具有情感化的声音载体。音乐是抽象的、充满情感的,它能准确细腻地捕捉听众的心理感受,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和情绪反应。因此,我以为音乐是上天送给广播人的最好武器,运

源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用好了,不仅烘托气氛、延伸主题、丰富听觉感受,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运用不当,音乐与内容两张皮,风马牛不相及。音乐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只能成为内容表达的累赘。不仅破坏了节目的完整与流畅,还会让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
在文学性节目中,如果仅采用播音员解说性描述,往往使人感到呆板乏味,缺乏艺术感染力,而音乐语言的巧妙插入使听众产生一种想象中的形象感和画面感,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印象和意境。用陶土制作的“埙”,是我国独有的古代乐器,音色古朴、意蕴悠远。在配乐文学节目《始信人间有仙境》(该节目获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文艺“原创配乐广播文学节目专家奖”二等奖)里,我用“埙”乐作节目开篇的情绪渲染,表现九寨沟的神秘久远,这种独特的天籁之音缓缓入耳,即刻吸引了听众的注意,音乐序幕拉开,主角亮相出场——“九寨沟”。实现了时空转换,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选择与主题相契合的音乐运用于节目制作,既突出了节目的风格特点,又使节目张弛有度,动静结合,起伏有致,更符合受众听觉的需要。3.音效
音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听到的各种现场声音,它能增加节目的现场感和逼真度。音效的表现可以塑造特定的空间;能够使作品形象化、生动化,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并加深印象。另外,用音乐语言唤起听众联想,还可以表现时空的变化、场景的转移。在音乐专题节目“清明时节忆故人”中,杨非在瑞丽广场上与几千人一同合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音响一出现,听众立马置身于感人的场景之中,为情所动。这一表达,不仅瞬间实现了时空的转变,而且此情此景的音效渲染胜过万语千言。可见有声语言的表达,使静态的文字成为动态的立体辐射,达到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及于耳,入于心”的传播效果。因此音响成为广播节目中声音表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广播节目虽然手法单一,但声音是它唯一媒介。因此,广播节目中选择什么样的声音,如何使用这些声音,怎样运用声音元素渲染气氛、营造空间、抒发情感,使欢快、舒展、沉浸等情境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广播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达到声音元素多重关系的和谐共存,并相得益彰,这是值得每一个广播人长期用心去琢磨的。

三、整体效果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不能离谱,就文艺节目的创新而言,首先要尽量多地掌握素材,继而吃透素材,最终跳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出这些素材的限制。这个过程就是广播节目的艺术创作过程。很多广播电视人做过著名词曲作家杨非的专题,做出了很多有分量的节目。怎样通过广播表达这样一位对云南、对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呢?从写他的第一个专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杨非》以来,经过近20年的跟踪采访,我和杨非成了很好的朋友,录制、收集了他的很多代表作品。在他逝世后,我一直想用广播节目来回忆这位老音乐家。我先前曾做过两个有关杨非的专题,记忆深刻。但这组节目我想让人们从原来的视角中跳出来,重新认识一位生活中的杨非。这就要求我自己得先从之前做过的两个专题中跳出来,找到新的突破点。“清明时节忆故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只是个30分钟的节目,但节目内容丰满,节目形态、内容和传播手法均实现了突破。首先,突破了原来以主持人叙述为主的程式,而以记者“我”跟踪采访杨非近二十多年的纪实报道为主线,引领听众走进这位歌者,通过再现杨非经典歌曲创作过程,全面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诚恳真实、德艺双馨的军旅作曲家的平凡人生;其次,在节目开头通过无声语言的艺术转化,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和表现力。最后,为了再现生活场景,尽量让每一个细节保持原貌。节目中采用了大量杨非本人谈创作及其好友的采访原声。试想如果不是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而是用解说词表现的话,不能很好地突显节目的纪实性,节目的艺术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广播节目的整体艺术效果是通过声音元素的综合掌控运用得到完整体现的,应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遵循听众审美之规律,通过对声音的整体设计包装完成。“清明时节忆故人”通过主持人自然、松弛的讲述,跌宕起伏的音乐烘托,音响实况的映衬,录响效果的剪辑,录音的精细合成等声音素材的整体设计包装,最终完成了一个精品节目的艺术创造。2011年7月该节目获得全省广播文艺节目一等奖。
由此可见,对于声音艺术表现力的挖掘掌控是广播人的制胜法宝。
〔责任编辑:高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