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阐述培养学生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生

阐述培养学生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生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6612 浏览:195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存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认真地思考,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才能进一步地去探究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引导”,也可以说是“唤醒”。作为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好奇之中发展成为好问,敢于质疑问难。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呵护、引导和培养。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未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挫伤。当学生的问题出乎老师的预料之外,也就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时,老师一时无法解答,也应当机智从容、认真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学生“捣蛋鬼”。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我们常常利用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讲述名人小时候质疑的小故事。如瓦特的《茶壶为什么会动》,牛顿的《树下的苹果》,鲁班的《锯是怎么发明的》,利用名人成就为学生树立质疑的榜样,让学生明白质疑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质,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能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可以让人走向成功,从而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产生质疑的愿望。在引导学生质疑阶段,充分鼓励学生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表现出有三怕心理:一是怕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流程而被老师批评;二是怕提出的问题成为同学的笑话;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同学轻视。针对以上心理,作为教师,首先在备课上预设种种可能,尽可能准备多种应对方案,让教学过程不因学生的质疑而显得措手不及,甚至影响教学流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学生小心翼翼地提出:“老师,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能帮助刘备统一天下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对历史故事十分了解的,而且这样的问题是真真实实存在而且困扰着他的。这样的问题往往出乎老师的预设,在课堂上解决又显得有一定难度;如果草草应付,会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于是,我充分肯定了学生质疑的深刻性后,让学生在带着这样的问题到课后去品评三国成与败。许多学生不仅了解了三国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更是获得了丰富的见解与知识,尤其是体验到质疑的乐趣与成就。学生的质疑质量会受到他的认知能力的影响,除了在课堂中要教育学生尊重同学外,在指导学生质疑的同时,教会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解疑,提升质疑质量是根本: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用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思考后仍然存在疑问,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讨论。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动机是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同时,学生在质疑解疑后仍然存在的问题,自然提升质疑本身的质量,从而消除学生怕被同学笑话的担忧。

三、给学生充足的质疑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很多时候,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的情况,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时间与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品读文本,静静思考,才能去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就课文中不理解的新词质疑,不懂的句子质疑。品读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人物或者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进行质疑,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出质疑。其次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中质疑作好准备。引导学生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可以就某个具体的词语或者句子质疑;可以就文章前后内容质疑;也可以就课题与文章的关系进行质疑。如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学生在老师的质疑的示范与引导下相继提出:“犹豫”“忧郁”两词字音相近,字义有什么区别?英子在故事会前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和掌声有什么关系?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他们的质疑就经历了从字、词、句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由浅入深,点燃求知的,习得相关知识,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于课堂教学而言,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力;于课外阅读而言,这种质疑,有利于调动其阅读的兴趣,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时,读了课题,学生会问“这本书是不是和昆虫有关系?”这样的问题看似并不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会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进行全书的阅读,起到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有质量。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还希望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以下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求知又能加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的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会产生疑问:“鸟的天堂是指什么?”“什么样的地方才称得上是鸟的天堂?”这样由课题扩展到文本内容,能充分地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的。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课文中关键词句往往承载了这样的重任。如《视死如归》这篇课文中对大青山作了生动的描写,有学生不明白:明明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要描写大青山的景色呢?通过讨论,学生渐渐醒悟:大青山就是王若飞高大的英雄形象的象征。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不仅明白了文本的内在的情感,还明白了景物的描写可以寄托人物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表达方法。将质疑,学文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下,学生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质疑:“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然后以此为破发点,让学生解疑过程中理解到在这场斗知斗勇角逐中,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周瑜的暗算;算到鲁肃的帮助;算到天气的变化;算到曹操的多疑,从而深刻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3)课尾,抓住结构质疑
有的文章首尾段带有总起全文或者总结全文的作用,抓住它来引导学生质疑,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法。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三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结构相对了解太少,有学生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意思一样,是不是重复了?”学生学完全文后知道第一然段总起句,总起全文。结尾,又总结全文。这样总分总的描写方法是适合中年级的学生写作时进行借鉴的。当然,学生的质疑并不会一开始就这么精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诱导学生去产生问题意识,从而在读、议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4)因势因地质疑
当然,在文本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存在质疑点:小如标点符号,一个叹号,一个问号,一个省略号都可能隐藏着更深的情感;文章的空白处,往往是意犹未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浅显的语句,都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丰富多彩,生成更精准细。
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课堂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敢于质疑,善学会问,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上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和智力的差异水平。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灵活性敏捷性,二是广阔性深刻性,三是独创性批判性。依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分层分段达到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会不同程度得以发展,思维的深度、广度得以延伸。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充县建设路小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