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求实:品德和社会课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求实:品德和社会课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21844 浏览:959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与之相对立的被动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笔者认为应以“求实”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素质教育;求实
1674-9324(2012)08-0171-02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么,以什么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遵循学习学的一般原理,从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品德教学观出发,认为品德与社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udooo.com

会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与之相对立的被动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笔者归纳、整理了自己的教学、教研实践,并延伸考察和思索,认为应以“求实”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求实”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也就是说教学要有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课程,没有针对性就没有生命力。现在的学生与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一样了,社会发展与过去也不一样了,如何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调查研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备学生”。而要了解就要加强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表现为课前或课后的辅助性活动,如有目的的专访、个别交谈、家庭访问、问卷、观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了解,都要认真做好笔记,有归纳、有分析、有处理措施,并有机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2.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课程的主要源泉。根据课前从学生中调查的材料,结合课标和教材,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把这些材料组织到教学内容中去。具体做法可以是:①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较为实际地弄清一些模糊认识,提高教育实效。②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引导学生把不同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从他们的生活出发,引导和提升学生的生活。③用学生亲身经历去深化主题。如指出“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所以要尊敬老师”这一道德观点时,可在对教材中列举事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学生自我感受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成长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育。这样学生感受深,易于接受和认同。④通过设计道德辨析题的方式,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典型化,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道德规范进行分析,辨别是非,提高道德认识。这样可使学生既有正确的道德观,又初步具有分析、辨别的能力。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增删教材。
3.联系社会实际,以社会实际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在“封闭的”甚至“净化的”的环境中进行。它要和社会环境和社会实际结合,形成教育的整体,共同发挥教育的影响和积极作用。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应如何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教学呢?①课前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获取感知。道德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感知活动来实现。学生通过多次感知,便产生相应的道德表象,这是形成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社会是个“万花筒”,纷纭的社会现象是品德与社会课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因此在上课前可结合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如参观访问、实地调查,收集图片、资料,观看电视、电影等,使他们更加具体直接地了解社会,接受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②交流社会信息,开拓视野,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社会信息,课堂上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以达到开拓视野,深化道德认识的目的。如教学有关诚实守信的内容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社会各行各业中诚实守信的正面事例,以及因不诚实守信而造成事故,给他人、集体,国家带来损失的反面事例。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诚信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树立诚信做人的信念。③辨析讨论典型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小学生受年龄、知识与经验的限制,判别是非、真检测的能力较弱,往往用单纯、新奇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一切现象。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挖掘社会上真善美的教育因素,也要适当运用社会上的反面事例,帮助学生克服单纯的好奇心,加强引导辨析。还可以针对社会上一些影响学生思想的消极观点及现象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评价能力,进一步调节好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引导学生辨析讨论时,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分析现实,让学生“听了信,看了服,学了做”。④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往的小学思品课注重在封闭的教室内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然后在教室内练习怎样才能做好。即使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也常常只是布置任务,而无实施、反馈、交流,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这样,学生不能把学校里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他们的知与行又怎能不脱节呢?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只有以实践为载体,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动力,并外化为品德行为,从而摆脱“知行不一”的困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课前,有目的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课后,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上《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一课后,就可安排学生到公共场所,捡一捡垃圾,劝阻破坏环境卫生的人,或者张贴事先写好的标语。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教师要及时予以评价,促使学生内化为道德行为,并养成行为习惯。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