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语文教学 >“同志”称谓历时演变与现状集

“同志”称谓历时演变与现状集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11161 浏览:463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称谓语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笔者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对“同志”称谓进行了研究。在历时性角度,笔者关注“同志”称谓的语义、语用的演变发展以及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在共时性角度,对“同志”称谓的使用度和被接受度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最后笔者认识到“同志”这一称谓受到语言系统运行规律的制约,是顺应社会变化发展的。
关键词:“同志”;称谓语;历时性;共时性
一、引言
称谓语是说话者进行思想交流时最初发出的信息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同志”称谓属于社会称谓系统。社会称谓语是用来反映人们之间相互称呼的一套名称,它强烈地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至今,汉语称谓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并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创建性的重要理论,但其研究的角度、深度和系统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胡范铸、胡玉华在《“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中探讨了“同志”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的变化与发展,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伊兴荣的《浅谈“同志”一词的词义演变》从“同志”词义考释入手,介绍了“同志”词义的发展演变。

二、对“同志”称谓的历时性研究

社会称谓语的历时性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去探究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追溯其历史,“同志”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的《晋语四》中。书中所称:“同性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这里的“同心则同志”谓“想法相同,志向就相同”,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后来在《后汉书·刘陶传》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同志”由相同的志向又引申为志趣、志向相同的人。可见同志最初的含义就是志同道合,有相同的兴趣与爱好。

(一)“同志”称谓的兴起

“同志”成为称谓语兴起于近代,此后其语义和语用功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同志”并非源于我国,而是有着一番“洋为中用”的经历。在西方,英文comrade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amarada。后来,日本最先用“同志”来翻译。中国现代汉语的“同志”一词就如许多特定名词一样,是从近代学习西方最有成效的日本引进的。其最初的语义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或具有共同理想、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人群。
20世纪早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志”一词越来越流行,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团体“保路同志会”、“兴中会”、“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党,内部成员之间都互称“同志”。人们把孙中山先生的遗言也概括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但这个时期“同志”的含义与古代汉语中的“同”与“志”的组合显然不同。首先它是一种有共同的政治信仰或同一政党成员之间的特定称谓。其次,从语能看,这时的“同志”己经是一个名词,具备了相对固定的含义,这与政治背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它已渐渐成为一种神圣的具有革命归宿感的称谓,赋有亲切、尊敬的感彩。不过,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同志”称呼依然局限于政治社团内部,一般不会把普通民众称为“同志”。

(二)“同志”称谓的盛行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同志”很快成为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社会称谓语。它不仅是政治语言中最常见的一个称谓语,同时也是大陆社会人群中最合适的泛尊称。那时,“同志”一词随处可闻可见,上至国家领导,下到普通百姓,无论老幼贫富,领导与下属,还是熟人与陌生人,人们相互称呼“同志”。这一时期中国大力号召人民使用“同志”用以取代那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称谓语,如老板、先生、小姐、经理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是由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影响造成的。在当时的苏联,“同志”就是人们之间最常见的称呼语。“同志”之所以会成为如此重要的泛尊称,其实是一种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产物。当时的“同志”搭配姓名、姓、名、年龄、性别、职务等作为合成词也是被广泛使用的。Scotten和朱汪进(1983)列出了各种关于“同志”的合成词的称谓语使用形式,如孙爱国同志、爱国同志、孙同志、老孙同志、老同志、主任同志等。不过人们相互称呼“同志”时,权力与资历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例如,年长的可以称呼年轻的“爱国同志”,反过来则不宜。人们经常使用“老同志”或“老孙同志”称呼年长者,表达了对长者的一种尊敬。称呼职位高的人,人们经常使用“主任同志”等。在中国,资历和年龄一直是人们之间权力区分的重要根据,这与几千年来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

(三)“同志”称谓的衰落

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了“同志”称谓的神圣地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相互平等团结一致的公民基础。这十年间,很多人昨天还是“同志”, 今天就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间谍”、“反革命”、“走资派”等。“同志”已不是一般的社会称谓,而是一项特殊的政治称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称“同志”的,否则会犯错误,会被剥夺“同志”的资格。后,虽然“同志”仍在使用,但受这一文化灾难的冲击,它的使用远不如从前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泛尊称的“同志”渐渐消失了,而书记、处长、老板、经理、大夫、先生、老师、小姐、师傅等广泛流行起来。但不可否认,“同志”称谓依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在国内严肃正式的政治场合中或某些特定的机构组织中的使用率依然居高不下。

(四)“同志”称谓的“新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思想更加开放。然而受西方思想的负面影响,“同志”称谓被赋予一个“新意”:同性恋者。许多新的合成名词也随之滋生,例如“同志酒吧”、“”、“同志小说”、“同志文学”、“”等。在一些报刊杂志特别是网络的娱乐和社会生活版面上,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关于“同志”的信息。如果用百度搜索“同志”的相关信息,可以产生数以百万计关于同性恋的信息条。针对这一演变,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对“同志”称谓的玷污;不过社会上又在广泛用“同志”表达同性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同志”的这一“新意”不会因为专家学者的反对而销声匿迹,它是由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产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的,是社会浮躁情绪的一种滋生品,是西方腐朽思想在中国泛滥的一种低级产物。不过在严肃正式的政治场合或文件中,“同志”还是用来称呼党内的各级人员的,这表明广大党员对“同志”称

源于:论文的写法www.udooo.com

呼依然认同。中国建党已90周年,“同志”称谓理应在党内进一步得到宣传与加强,因为它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党员情谊,能够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同志”称谓的历时变迁,反映了社会称谓语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三、对“同志”称谓的共时性研究

共时性研究将告诉我们目前社会是如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何使用“同志”的。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笔者对山东青岛地区的人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量达到1000份以上,笔者筛选了其中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工人,教师,大学生,经商者,公司职员,政府官员,农民等,调查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调查对象根据年龄分成四组,每组各100人:20以下,20-35,35-50,50以上。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笔者对“同志”称谓在青岛地区的使用度和被接受度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成两部分:

1.您对“同志”称谓的实际使用度:

(1)经常使用(2)有时使用(3)很少使用(4)从不使用

2.您对“同志”称谓的接受程度:

(1)乐意接受(2)可以接受(3)中立(4)不接受(5)非常讨厌
在第一部分的调查中,对于每个问题,选择第一个记为1分,第二个为2分,以此类推,最后算出平均分,这个分我们称为“同志”使用值。使用值越大,使用的人就越少。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我们使用相同的方法来看年龄变量对于“同志”使用的影响。第二部分我们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调查人们对于“同志”称谓的接受程度。得到的平均分我们称为“同志”被接受值。如果这个值小于3,那么表明“同志”平均来说是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反之,就是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同志”被接受值越大,表明人们越不愿接受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同志”总体使用值为2.85;总体被接受值为2.75。在人们使用“同志”的状况和是否乐意接受它的态度上,年龄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年龄越大的人使用“同志”越频繁,越能接受“同志”。其总体使用值表明它的使用人数较少了。但从总体被接受值来看它还是能够被人们接受的。在人们使用“同志”的状况和是否乐意接受它的态度上,社会阶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通过定性分析调查材料,笔者发现政府官员们使用“同志”还是较频繁的,这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表明“同志”在党内还是保持着较高的使用地位。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得知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和工作性质等决定了“同志”的使用各不相同。这个调查基本体现了“同志”称谓的使用现状,它的使用度和被接受度始终与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四、结语
语言是一个不断调节的系统,它可以被使用者调节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同志”作为社会称谓语的一种形式,是与社会的变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在特定的年代里它被赋予特定的含义。由于“同志”在汉语称谓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并不会消失,尤其是在内部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这种状况也不可能是“同志”称谓发展演变的最终结果,因为语言系统的运行规律是一个不断进行调节和修正的动态过程,“同志”这一称谓自然也要顺应其动态发展的。
参考文献:
Scotton,C.M. & W.J. Zhu.Tongzhi in China: Language change and its conversational consequences[J].Language in Society,1983,(12):477-494.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胡范铸,胡玉华.“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112-116.
[4]伊兴荣.浅谈“同志”一词的词义演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3):152.
[5]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王枫,李树新.“同志”称谓的历史擅变及其语义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3):93-98.
(孙玉超山东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266580;师文淑山东省青岛滨海学院西方语言学院26655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