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摘 要】“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和问题研究”课题是由教科所的刘惊铎教授负责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其核心理论是:“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生命样态观”。其实践规程是:生态营造、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与提升。其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创新的思考。【关键词】生态体验式;德育
一、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1.三重生态观
所谓三重生态观,即人是处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之中的。“自然生态”是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水、空气、土壤等自然要素,还包括各种自然和人工景观等,它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类生态”包括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族群、族群与族群的关系等等,是生命的社会依托。人最基本的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离开社会,他将无法生存,人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内生态”是指人与身心的关系,是人的心灵世界。包括身心健康、自尊、理想、信念、信仰等方面,健康的身心才能带给人安宁的感觉,使人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理念下,回归生活、凸显体验、感动生命、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优化生命样态的魅力德育教育模式。
2.体验本体观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亲身经历的事,比单独看见、听见、听说的事印象深刻得多。生态体验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德育模式,而不同于普通枯燥的说教。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是,生态体验德育模式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说教或者经验教育,而是体验者自己在体验的过程中自己去感觉、感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感恩、敬畏大自然与尊重自我、尊重他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3.生命样态观
“生命样态”就是指人生存的精神状态和人的生活状态。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
二、生态体验式德育课题的课堂模式构建
1.营造体验场
为了使体验活动不受外界干扰,让体验者能全身心投入,需要营造一个体验场。一般需要一个封闭的、安静的空间,配上合适的音乐,位置的布置也采用生态位,室内灯光也根据需要随时调节亮度。运用图画、音乐、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设计活动,直接诉诸体验者的感官,让体验者参与其中。2.开放式对话
体验活动是需要体验者参与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光看不做,这使体验者的身体各部分都动起来。感性地表达出对活动的各方面的感觉,导引者与体验者之间进行交流,体验者与体验者之间也进行交流。3.反思性表达和引领提升
体验之后,还需要进行反思和导引者的引领提升。这将把体验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让体验者在反思中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感悟,进而把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达到体验式德育的目的。
三、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推广与应用创新
研究就是为了应用,针对生态体验式德育课堂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我作了一些思考。1.体验场的营造
要推广应用就需要进行量化,同时具有创新。体验场的营造很重要,直接影响体验者的体验深度,一个好的体验场,除了能为体验者提供必需的体验条件之外,还要营造一种舒适的体验氛围。体验场的营造应该满足几个方面的需要:
⑴视觉:可以采用大幅画作、小型图片、墙体色彩、幻灯片、烛光等,并且随时根据需要调节室内的光线强弱,灯光色彩的变化;
⑵听觉:体验场中的音乐要随着体验课堂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高有低,有急有缓;
⑶嗅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摆放一些鲜花,青草的香味,食物等让人感觉温暖和温馨的味道,但不要放置具有浓烈的香味的东西;
⑷味觉:可以根据需要创设,如果是需要体验者长时间参与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茶点,补充体力并让体验者感觉很温馨、放松,有助于进行新一轮的体验;
⑸触觉:可根据需要选择,如铺设地毯,运用沙滩的白沙铺设地面,或摆设沙发,创设生态位,布置活动场所等。
在进行这样的环境创设、量化之后,营造体验场变得简单起来,当然,还需要对不同需求的体验场进行创新,根据不同课堂需要,注入各种不同的新元素,让每一个体验场都有其独有的魅力,真正营造出适合体验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