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学 >对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修辞分析

对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修辞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6032 浏览:185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演讲在西方修辞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演讲被认为是在一定的修辞情景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运用语言形成某种态度或引起某种动机。本文运用肯尼斯·博克的“认同”理论,对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进行修辞分析,说明奥巴马在演讲中如何运用同情认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同、对立认同和误同三种策略,来赢得听众对他的支持。
【关键词】奥巴马演讲修辞(学)肯尼斯·博克“认同”理论
奥巴马自参加总统竞选开始,便以其卓越的演说才华折服了成千上万的选民。2011年9月12日,在美国“纪念9·11十周年”的音乐会上,奥巴马发表演说,回顾了美国十年反恐战争之路以及这十年里美国人经历的种种变故。
本文将探讨奥巴马在这次演说中自觉不自觉运用的一些修辞策略及其可能对听众带来的影响。这一探讨工具主要来自肯尼斯·博克作品中的“认同”理论。

一、“认同”理论

肯尼斯·博克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修辞学家,也是新修辞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修辞学理论来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思想,并且对其修辞理论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了更深邃和成熟的新修辞学思想。博克在修辞情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认同说。这也是他的修辞学的核心理论。
亚里士多德古典修辞学的关键词被认为是“规劝”,重在强调有目的的劝服和劝阻。而博克新修辞学在古修辞学“规劝”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认同”,他认为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就是认同,认同的结果就是说服。比如劝一个人时,只有当你用他的语言说话、用同样的手势、甚至具有相同的思想或观点,你才能劝服他人,也就是说修辞者使用符号或语言与读者取得“同一”才能达到诱发他人行动的目的。而要实现同一,就需采取一定的手段,即认同策略。博克提出了三种认同策略:“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
1、同情认同。同情认同强调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存在一种“共同情感”,说话者设身处地地为听话者考虑,从而产生了同情,与之建立一种亲情关系。为证明这一说法,博克曾举过一个“政客亲小孩”的例子,一个政客在竞选中亲了选民怀中的孩子,就相当于亲了选民,因此也就赢得了这个选民。伯克的同情认同最接近规劝,但是涵盖的意义却更为广泛。
2、对立认同。对立认同强调对立面,指的是一种通过分裂达成凝聚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分裂就是对立面。双方通过对立面达成一致,即双方能够认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大家因为某种共同反对的东西站在一起,达成一致。如在战争时期两个本来走不到一块的的国家因为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而结成了同盟。
3、误同。误同又被称为“虚检测的认同”和“无意识认同”。误同被认为是博克修辞认同理论中最深奥的一个部分。博克把误同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总是把机械和科技的力量误认为是人本身的能力。这种认同方式是人在无意识中产生的,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比如,现代人通过网络选购服饰,在网页中看到模特穿着某款式的衣服靓丽无比,就会联想到自己穿此服装时也是该效果,因此对该广告达成认同。

二、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的修辞情境

博克认为,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和时刻的人们,不管他们自身的具体情况如何,都可以被看作处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他们共同拥有目前以技术、财富和社会政治等为特征的环境,这就是修辞情景。认同和修辞情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同策略的实施离不开特定的修辞情景,而修辞情景的有关特征,也必须围绕认同来展开。
在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是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9月12日清晨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举行的“9·11”纪念音乐会上发表的。十年反恐战争给美国人带来了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落,并且这一切也助推了美国两党分野加大,政治分野导致美国社会对于美国政治的信心动摇。除此之外,外界对于反恐战争还有一个最大的质疑,那就是美军是否以“反恐”之名滥加军事行动以施其它目的。因此,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有关9·11的纪念演讲,这次演讲不光是宣告美国打击恐怖组织胜利对曾受到创伤民众的抚慰,也是对美国民众经历四面的反恐战争十年后的解释。那么,从修辞学角度来说,演讲者与听众,至少是部分听众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分歧:十年反恐战争的牺牲和付出是否是值得的?十年反恐战争是否换来了美国的安全?十年反恐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美国和世界的自由和平等?为了消除这些分歧,实现凝聚,奥巴马的此次演讲借助一系列的认同策略,来实现其修辞动机。

三、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中的“认同”策略分析

这篇演说充分运用修辞认同策略,意在劝服听众自2001年到现在,美国为打击恐怖组织所发动的各类战争是值得的,并且经过这十年的努力,美国现在是一个非常安全且更加强大的国家,从而起到安抚民众、呼吁民众捍卫和自由的决心的作用。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同情认同。同情认同旨在强调演说和收听者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望。在演说词的第一段,奥巴马这样描述:“双子塔楼坍塌了,五角大楼升起了黑烟,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亲朋好友们,兄弟姐妹们,父亲母亲们,孩子们,他们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承受着难以弥合的伤痛。”一开篇,奥巴马通过简单回顾历史的方式设身处地与人民站在一起,尤其是那些在9·11中受到创伤的人们,奥巴马运用“黑暗”、“伤痛”、“恐惧”等词语来表达自己和他们承受着同样的痛苦,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旨在表达他和他代表的政府的行为都是为了整个国家和所有民众,从而达到同情效果。
2、对立认同。对立认同通过强调双方的共同敌人来获得彼此的认同。存在战争,就存在敌人和盟友,一般在关于战争的演说中,运用对立认同来加强与盟友的合作非常普遍。奥巴马在此演讲中,也试图确立对立面来取得听众的认同。他讲到:“十年中,我们的军队被派到了美国人并不熟悉的地方——坎大哈和喀布尔,摩苏尔和巴士拉。我们的强大并不是用驻军数量来衡量的,而是体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地方交还给自由人民和主权国家的决心上……在9·11之后,乔治·W·布什总统清楚地说过,我们今天再次重申:美国将永远不对伊斯兰教或其他任何宗教开战。我们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移民。”这段话虽没有具体提到“共同敌人”,但是作为9·11十周年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段,奥巴马不能不提及恐怖事件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从“自由人民”和“主权国家”两个词汇入手,从侧面说服听众我们共同的敌人是限制我们自由和夺取我们主权的恐怖分子,所以,他的死亡应该受到所有相信世界和平维护人的尊严的人们的欢迎。而针对这句“美国将永远不对伊斯兰教或其他任何宗教开战”,奥巴马意在说明本·拉登不是一个穆斯林领袖,而是杀害穆斯林教徒的凶手和敌人,基地组织在很多国家,包括在美国屠杀了很多穆斯林教徒,奥巴马引导国内和国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与他站在一起,获得他们的支持。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