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词汇学 >苏联苏联文学“历史记忆”

苏联苏联文学“历史记忆”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4496 浏览:144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苏联文学的“历史记忆”表现为苏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创造性地追溯历史,从历史的纵向人们当下的生存状况,思索人类的未来发展。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地描写出民族实有的历史和虚幻的历史,从中寻求现代人需要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传统,并在追溯历史时总结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现实审美意义。“历史记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中的大量呈现,既有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渊源,更是苏联作家承载现代人类社会使命使然。
关键词:苏联文学;历史记忆;现实审美性
人与历史的关系,现代与历史的承继关系是苏联文学的重大主题之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文坛,许多著名作家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境遇,在反映现代现实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善于以各种艺术形式追根溯源 ,描写俄罗斯民族实有的、虚构幻化的历史,展现现实的历史,揭示精神的历史。“历史的记忆是无价的遗产,保持与本源的继承性就是用不朽的贮存库保持人民精神的恒量,人民道德的恒量。”① “记忆是创作的第一位的推动因素。”② “历史记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的大量呈现,既有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渊源,更是苏联作家承载现代人类社会使命使然。苏联作家在思考当下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时,将人类当下的社会行为延伸至历史深处,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反观当下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未来的命运。本文拟从文学的现实性与艺术性及其历史渊源观照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历史记忆”现象。

一、“历史记忆”种种

苏联文学的“历史记忆”,表现为苏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创造性地追溯历史,从历史的纵向人们当下的生存状况,思索人类的未来发展。显然,苏联文学的“历史记忆” 不是简单的指生理学、心理学学科体系里的保存印象和回忆贮存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学、心理学的概念与现象,而是作家思考现实、揭示未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蕴含着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文学审美价值。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往事的追溯已成为作家的一种创作思维,而这又是因现实的推动。“外界的一个微小的刺激也会震动我们的头脑,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一系列完整的历史画卷和历史现象。 只有极其深入地回首往事,这种发现才会永远不失其新颖之处。”③苏联文学的“历史记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苏联作家生动地描写民族实有的历史和虚幻的历史,从历史寻求现代人需要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传统,在追溯历史中总结现代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追溯和发掘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传统,表达人们对传统美好精神与道德的眷恋。面对当今动荡的社会里人们精神与道德的缺失,苏联作家苦苦寻求生命的价值,探索世界和谐的途径,在“半欧半亚”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批作家表现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良心道德的坚守,他们追溯和发掘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传统 ,从古朴的民俗民风中寻求改变现代人精神缺失状况的途径,自觉肩负起拯救人类精神与道德的重任。拉斯普京是具有深厚历史道德观念的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了在苏联颇具影响的小说《活着,可要记住》(1974)、《告别马焦拉》(1976)和《火灾》(1985)等,在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传统的发掘中,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道德良心的苦苦坚守。邦达列夫在小说《人生舞台》(1986)中,呼唤传统道德感的复归,重新树立人类个体的高贵品格。小说主人公克雷莫夫面对社会道德的缺失,为了找回人类那片失落的精神家园,以弥补日益扩大的道德“漏洞”,乘坐直升飞机去寻访古老的普斯克托泽尔斯克,而被遗弃的普斯克托泽尔斯克正如被时代所遗弃的道德信念一样,在偏远的地方独自荒芜着。克雷莫夫最后转而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寻求答案。
显然,作者呼唤用俄罗斯传统的道德和生活信念挽救深陷道德困境中的人类。契维利钦题为《追忆》的作品追忆历史,旨在激发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怀。别洛夫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作了反映苏联北方人民生活、探索俄罗斯的农村传统文化的特写集《和谐》,描绘了乡村祥和的生活和农民劳动的场面,力图从传统民俗民风中发掘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苏联文坛这类作品大都谴责现代人精神堕落之现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作家不仅立足于现代追忆自己民族古朴的美好品德,还追溯其现代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形象地反映其光荣的历史进程,以激发民族精神,但更多的是揭示悲痛的历史教训,譬如通过肃反的扩大化、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等历史,警示当今社会的人们。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反映苏联20世纪40年代的卫国战争题材作品。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苏联人民被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苏联人民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终于把侵略者驱赶出苏联国土,自身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四年的卫国战争,国破家毁的悲惨情境,成为苏联人民永远的历史记忆,这样的历史悲剧不仅让他们流泪,也使作家们在追忆历史的伤痛时理性地思考人类的未来命运。“战争不仅给那些经历过战斗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而且对于我们那些只通过‘遗传记忆’而记住他所不熟悉的战争的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战争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同今天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不可分割的。”④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坛涌现出一批以人类意识反映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以凝重的色彩、悲怆的风格反映了苏联人民在历史战争中的辛酸苦辣,表达了人们期望这血与火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愿望。如鲍·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册》(1974)、《遭遇战》(1979)、《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和平,惊叹号》(1985),阿列克茜叶维契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1984),邦达列夫的长篇小说《岸》(1975),叶甫图申科的诗歌《妈妈与中》(1984),伊萨耶夫的诗歌《第二十五点钟》(1984)等。这类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在追忆卫国战争的历史时呼唤人类的和平,作家通过人物形象与哲理思考及独具特色的悲剧性历史的描绘,提醒人们探究今天与明天人类和谐的途径。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历史记忆”在文学作品的运用,反映出苏联作家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未来意识,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穿插在叶吉盖回忆的两个古老传说中:曼库特的悲剧传说和赖马雷悲剧的传说,其深层内涵表现为:首先,它的喻意表明,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就会丧失理智,就会变得浅薄虚浮,就会相互残害。其次,它是现实生活遥远而具体的映象,与现实有许多内在的逻辑联系。在苏联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丧失理性或人性的行为,致使生活的悲剧不断发生。无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疑,“历史记忆”在这部小说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立足现实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再次,作家巧妙地构思了科幻的林海星球,把古老历史传说的悲剧与未来理想的人类世界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反衬,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社会的追求,体现出作家的人类意识,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也呈现出了重要的未来意识。叶甫图申科的长篇小说《浆果处处》(1981)尖锐地提出当代人亟待解决的一系列迫切问题,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关注与思考。作者在小说中将检测定性的手法和现实题材结合起来,援引神话传说,又增加科幻内容,从历史到未来,从地球到太空,使描写反映的范围无限延伸,多层面发掘主题,表达作家更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历史记忆”的历史

历史上的俄罗斯民族有着忆旧渊源,迷恋往昔、追忆历史是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在俄罗斯人看来,“我们进入历史不是倒退。我们进入历史时应当朝前看,同时也要回头看,不要忽略那些曾经使祖祖辈辈的人的心灵获得温暖的东西。保存过去就是保存心灵的平衡”⑦。这种民族性格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方面就是苏联文学历史题材创作的高度发达和历史主义传统的深厚积淀。
俄罗斯人具有忆旧情结,重视民族传统美德,显然是他们追念世代相传的朴实的民俗民风,崇拜自己祖先及历史传统的深厚积淀。民族的记忆传统影响着苏联作家的思维观念,他们不仅珍惜历史,而且善于从民族的历史中发掘现代意义和审美价值。苏联的许多著名作家都珍惜民族的根,善于形象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现代意识艺术阐释历史,力求古为今用。邦达列夫非常珍惜传统历史,他认为,“传统和过去这是人民精神能量最主要品种的遗产……记忆和文化这是世世代代人的良心,所有在我们之前生活、建设、爱、受苦、斗争的人们的良心,也是所有今天活着的人的良心”⑧。舒克申把农村当作人的根与人的善的源头,他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莓》,叙述了农民叶戈尔·普罗库金由离根到最后的归根,作家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正是在那纯朴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的美好品性。冈察尔自称是在乌克兰人民及其文化传统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热爱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有“取材于乌克兰的历史和反法西斯战争的”。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人,这一民族极为强调人的历史记忆,在民族氛围的熏陶下,他有着浓厚的“历史记忆”情结。在他的故乡舍克尔山村里,流传着后人要牢记祖辈的习俗,认为了解自己的七代祖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老人们在这一点上总是很严厉的,平时总是这样考问孩子们:“说呀,你是谁家的孩子?你的父亲是谁?祖父是谁?祖父的父亲是谁?那祖父的爷爷呢?他是个怎样的人?是干什么的?大伙是怎么看他的?”如果发现哪个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家谱,那责难的的声音就会四处传遍。这一辈辈传宗接代和血缘之间的道德责任感在山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受故土乡亲们的影响,艾特玛托夫重视追溯历史,重视民族传统的美德,并呈现于文学创作之中 。在中篇小说《白轮船》中,作家借老莫蒙之口说:“人要是不记住自己的祖先,就要变坏。”这告诉人们,民族传统中一些优秀的东西不能遗弃,而应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继承发展。
俄国文学具有追溯历史的渊源。早在11世纪的时候,就产生了世界著名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在19至20世纪的俄苏文学发展史上,历史题材创作曾高度繁荣,俄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被许多作家不断记忆,譬如彼得大帝时代,1812年抗拒法国军队入侵的卫国战争,1825年的十二党人起义,1917年的十月革命,1918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1941年至1945年的反德国希特勒的卫国战争,等等,都成为俄苏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中极为重视历史在现实中的作用,他在思索民族的前途与社会出路时,力图从俄国的历史寻找答案,于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力图揭示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
苏联文学继承了俄国文学重视历史的传统,“肖洛霍夫、列昂诺夫、阿列克赛·托尔斯泰、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三十年代创作他们的名著时,都是把回忆看作责任,看作认识过程的。只有极其深入地回首往事,这种发现才会永远不失其新颖之处”⑨。阿·托尔斯泰先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彼得一世》,是对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彼得大帝时代以及彼得大帝的业绩史诗般的叙述。彼得大帝的时代是革新的时代,彼得的改革是创新与野蛮并存的变革,推进了俄国的历史进程。阿·托尔斯泰创作的历史小说体现了作者再现活生生的时代画卷的高超技巧。阿·托尔斯泰不仅创作了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并且创造了历史小说的理论。他认为:“在每部作品中,包括长篇和中篇历史小说,我们评价的首先是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他根据流传至今的片段文献恢复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是他在思考这一时代。”⑩肖洛霍夫的创作以其深刻的历史主题、撼人的艺术力量,特别是以史诗般的成功探索赢得了世界声誉。他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宏大的叙述结构,深邃的历史视野,艺术地展现了决定哥萨克乃至整个俄罗斯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形象无产阶级领袖列宁、斯大林,沙皇尼古拉二世,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白军头目科尔尼洛夫、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等,作品还突出地再现了哥萨克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描写了洋溢哥萨克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场面。《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民族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俄罗斯民族“历史记忆”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文学,苏联一批作家在思考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时态度非常明确,要坚持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 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认识反映历史,目的是为了思考人类的今天与明天。苏联作家在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中弘扬了传统,复活了“历史”,当作家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时,释放出艺术思维的多义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使小说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鲜明美感,有效地帮助人们认识当今世界,思考人类宇宙的未来。无疑,这些具有“历史记忆”的苏联文学作品,现实社会意义是深刻的,审美价值是隽永的。
注释:
①[俄] 列·叶尔绍夫:《记忆和时间》,莫斯科现代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②[俄] 普罗斯库林:《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体裁》,《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钱善行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③⑨[俄] 邦达列夫:《致我的读者》,《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吴新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8页,第28页。
④[俄] 瓦西里耶夫:《是真实还是虚构》,《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潘桂珍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0页。
⑤ 邓蜀平:《当代苏联文学中的哲理思考》,《当代苏联文学》1987年第2期。
⑥引自《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谈文艺创作诸问题》,吴国璋译,《外国文学动态)1985年第3期。
⑦⑧引自《苏联作家谈文学与生活》,张凡摘译,《当代苏联文学》1986年第4期。
⑩[俄] 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鄢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