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基于就业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就业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4452 浏览:138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一些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现有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和研究,提出全面实行和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关键词】就业;经管类;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经过连续高速扩张,已经使经济管理类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根本性缓解,但同时也给此类院系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日益增设的经管类院系、急剧增加的经管类毕业生与日显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使经管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日渐低下。许多梦想做“高级管理人才”的学生考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后,毕业时仍自恃高级专门人才的身份,不肯调整就业期望,不肯“屈尊俯就”那些求贤若渴的中小型企业,而企业也秉承“非有经验不录取”的原则,致使经管类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如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深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现状与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企业也日益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稀缺资源,也成为企业争夺的重点。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教育相比,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偏高,对提升就业素质体现不充分。虽然不同高校对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表示,但总体说来,都提出要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成为管理人员的机会也很少,更别说成为高级管理专门人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不实际、专业技能和能力缺乏,亟需接受相应的就业素质教育。而且,相对于工科类本科生而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稍显薄弱,在求职中更容易被替代。因此,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的培养目标亟待修改与完善。
2、人才培养方式趋同,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发展如此之快,不乏有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所致。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良好的“未来预期”,许多学校想方设法抢着申报经济管理类专业。而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的关键方面却还是沿袭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严重制约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趋同性,导致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在竞争力的趋同性,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性。
3、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用人单位在考察毕业生的素质时,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认识到这个问题,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诸如ERP 实验室、模拟实验室、财务实验室等。但是实验室的建立不等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教材、手段、方法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制的大学教育中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师资有限,学校对实习环节的指导往往不够充分。很多学生忙于备考研究生也使实习流于形式。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情出发,结合现代经济管理教育的基本特征。应该把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确定为:培养从事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即把大部分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应用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根据学校性质的不同和人才培养任务的多样性,可以把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性侧重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内容以分科教学或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所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针对某一个专门领域,比如mba教育。应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注重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实际训练。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培养的人才比较适合于知识济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初探

1、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针对经管类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就业导向性特色,在学生知识构架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上注重五点:“厚”——基础理论要扎实;“宽”——选修课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课程要精;“新”——内容要紧追学科发展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要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于是,可以尝试设置两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两课”、外语、数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标是既要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经管类本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召开实验教学工作研讨会,充分肯定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文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推进实验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召开讲座、学术沙龙或研讨会,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拓宽专业视野;开设各类校选课,补充、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分析能力。

3、积极拓展各类校外实习基地,提高经管类本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在校内实践教学环

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节深入改革的同时,各高校要积极尝试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基于就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既是缓冲就业、衔接就业的重要尝试 也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大学学习与就业上岗培训时间的重要举措。基于就业的实习基地建设而言,不能只按照僵硬的、一层不变的教学计划去安排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和实习时间。要紧密结合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和实习基地的实际就业需求,适时适度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使实习既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又与实习基地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取得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李金林,马宝龙.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肖洪安,傅街红,杨饰秀,贾宪威,郑循刚.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6).
[3]徐银燕,刘玉华.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7).
[4]胡求光,过国忠.匡正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J].社会发展,2004(5).
[5]王柏玲.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1).
[6]刘峻峰,曾福生,刘琼峰.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