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如何建构人文性中学语文课堂

如何建构人文性中学语文课堂

收藏本文 2024-04-06 点赞:25849 浏览:1190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就是它具有人文性,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人格的健全发展。因而我们就要建构具有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那么怎么建构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着手:
首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建构。课堂上,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作为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天地,而是学生充分成长的舞台。比如我在讲曹禺的《雷雨》一课的时候,没有利用课上的时间,而是让学生在课下时间理解课本,把课文演出来。全班分成两组,每组演一遍,比较哪一组演得好。没有出演的同学,要做观众和评委,给自己组里提建议、找毛病。我就充当顾问和助手的角色,需要我提供什么材料,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都给予帮助。这样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两个组的同学都准备得很好,都尽情地投入到了演戏中去,很多同学还记住了很多的台词,同学们对这一课的理解更为深刻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其次,要建构对话式的课堂。对话式课堂,有人理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解为上课有提问、有回答就是对话式课堂,其实不然,如果仅仅把对话理解为提问和回答就太肤浅了,甚至歪曲了对话的本意。对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师生内在思想的交流,能够使彼此思想上获得一种共鸣,最好是一些启示,也就是通过对话能够使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了心得体验。同样,对话式课堂要关注全体学生,这样的对话不是少数学生的对话,而是全班学生的对话。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需求在课堂上学会一些东西,享受一些体验。比如,有位同仁在教授《项链》一课的同时,他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分角色朗读,让学习好的同学给大家分析人物角色和中心思想,这样就能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在这堂课上获得了体验。同样,对话式课堂又不局限与师生的对话,也应该有生生对话。他们有着共同的年龄、相似的经历,他们身上的对话,更能够激发彼此的思考,丰富彼此的体验。因此,在对话式课堂的建构中,要注重生生间的对话,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采用一个学生面临众多学生答辩的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彼此的思想世界里获取自己没有的东西。
最后,人文性的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我们现在以及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是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者。教师往往以讲授知识为全部任务,我们的问题都是封闭式的,而问题的答案也就只有一个。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必须想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被这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学生们鲜活的生命都被这样的规矩塑造成了同样一个样子,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同样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将我们的语文教学还给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让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样我们语文课堂才能更为丰富,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课堂。谁也不喜欢整天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一些人物和字词,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种形式的,而不是局限于课本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还可以将我们的课堂搬到电影院,让学生观看新的电影大片,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作成文;同样,我们还可以将我们的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当然,开放性的课堂不局限于这种形式,更为主要的开放性课堂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可以扩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培养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建构具有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要建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建构对话式的课堂,要建构开放性的课堂。因此,建构具有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成长。用我们的努力换取学生更好的成长,用我们的努力支持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