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音乐教学 >戏曲灵魂在音乐中跳动

戏曲灵魂在音乐中跳动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2960 浏览:81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2)25-0132-03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旋律,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质。新课改以来,也曾强调将本地区、本民族的地方民歌和地方戏曲补充到音乐教材中,但在实际教学中,乡土音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没有真正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果断地把乡土教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因为我们优秀的音乐文化还是要靠学生们传承下去。

一、吁求,意义是儿童戏曲学习的基石

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教师在戏曲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戏曲音乐的积极态度。
1.视听结合,唤起儿童的好奇兴趣。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这种暗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对他们造成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戏曲艺术,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戏曲,做戏曲的忠实听众和观众,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笔者给学生演唱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在学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时,给学生演唱了《都有一颗洪亮的心》……检测如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戏曲修养和戏曲功底,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更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戏曲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
2.意义赋予,寻找适切的内容切入。对于学生来说,戏曲音乐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实际上是他们对戏曲音乐接触太少,不熟悉而造成的。那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呢?在欣赏之前,教师应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例如,在介绍京剧艺术时,学生对京剧艺术中的脸谱十分感兴趣,在学校美术课程中也介绍过京剧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与人物的关系,并且学生可能也亲自绘制或者制作过脸谱,他们对脸谱多了一份熟悉和亲近感。抓住脸谱作为课堂的切入口,和学生聊脸谱,谈角色,使他们感受京剧的奥秘;听《唱脸谱》,唱《唱脸谱》,通过京韵京腔的戏歌,使他们体验京剧的韵味。当学生对京剧音乐产生一定的好奇感时,再与他们一起学习京剧音乐也就水到渠成了。
3.经历创造,构建神奇的审美情意。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这就是从审美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过去的戏曲教学停留在单一关注戏曲音乐上,忽略了其综合性,戏曲从其表演形式上讲,包括唱、念、做、打四个部分,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形式。如果仅仅靠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戏曲音乐的审美情趣,比如:让他们多欣赏少儿戏曲,让学生看看那些会表演戏曲的小朋友是多么的了不起,让他们产生崇拜心理,从而拉近他们与戏曲之间的距离。笔者还把电视台《梦想中国》的一位会唱各种戏曲的小擂主——孔莹的表演过程刻录成碟播放给学生看,结果学生都非常喜欢并且崇拜小孔莹,都争先恐后的要学小孔莹,这样的话还怕学生不愿意学、学不会吗?虽然学生把各种地方戏曲唱得不那么纯正,但学生这种兴趣和精神,让老师倍感欣慰。

二、返魅,策略是儿童戏曲学习价值的实现

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以兴趣为动力,通过音乐本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走近戏曲。
1.时尚元素,站在“发展区域”。流行音乐节奏性强,通俗、易懂、易唱,有些学生认为这唱戏一个字转好几个弯,难以掌握。基于这种想法,根据学生的喜好,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流行音乐的伴奏形式引入戏曲,来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喜爱。另外,还请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同学,把戏曲的小片段配上流行音乐节奏,用吉它、电子琴等乐器演奏,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
如今流行歌曲里经常会出现传统戏曲唱腔。比如2011年电视台春节晚会周杰伦唱的一首《青花瓷》就把流行和传统结合在一起,曲目变得非常动听。其实,戏曲和流行歌曲也有不少相通之处,如一些小花腔和曲调的跌宕起伏和韵味。学校文艺汇演中,笔者编排的《戏曲联唱》节目就是采用了时行的电声伴奏带,分别演唱了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选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遵循认知,选择“戏曲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材。由于学生对戏曲一无所知,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系列有序的、不断递进的戏曲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模仿、探索、迁移、创造,从而可以跟学、愿学、会学、乐学,将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做、念、)贯穿在一个序列中。引导学生了解戏曲唱腔是第一步。唱包括唱词和唱腔,涉及到具体的方言和音乐曲调的问题。各种地方戏曲的不同,首先就是从语音特点和声腔曲调方面表现出来的。由于戏曲是用方言演唱,因此特意选择了与普通话非常接近的黄梅戏开始学习,有《对花》、《谁料皇榜中状元》、《天仙配》、《夫妻观灯》等。戏曲唱段一般是四句,一节课就能熟练掌握,如锡剧唱段《推呀拉呀转又转》、京剧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越剧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再加上走圆场步等一些简单的动作学习,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3.内外兼容,采纳“吸收教学”。教师如何安排教学以使学生自然吸收知识?教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有效的吸收、内化、综合与创新?答案是:重导轻演。重艺轻技、重情轻理、重趣轻习。武进地方锡剧《双推磨》选段,一开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使学生沉浸在锡剧的对白,锡剧精彩片段的视听冲击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明明白白地欣赏。并在锡剧唱腔的了解、演唱、动作的学习中加深了音乐情感的体验。4.口传心授,间接吸收。通过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习者间接地面对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常被称为“口传心授”,“出乎口,入乎耳”。通过口传心授,使学生基本把握演唱风格,体验戏曲唱腔的字正腔圆、行腔圆润的要领和基本台步。同时让学生穿上戏服进行简单的“亮相”设计和创意,从而进一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5.内外结合,自主吸收。当学生进入教室时,参与活动时,午间休息时,都让音乐弥漫其间,使学生耳濡目染。也可以建立“校园小戏班”让学生有自我展示才艺的平台,有的唱一唱,有的想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表演一番。有的尝试了水袖表演,有的学走了“生与旦”的台步,尝试了念白。通过有趣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戏曲音乐的了解。让他们深入到戏曲音乐的实际环境中学学、做做,亲身体验戏曲音乐文化的奥秘与真谛。
6.课程衍生,形成“教学模块”。在开发、实践戏曲特色课程过程中,引导儿童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培养儿童对戏曲的兴趣,以提高他们对戏曲的欣赏、感受、表达能力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戏曲特色教育活动,对戏曲特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建构戏曲特色课程。
儿童戏曲课程把总目标概括为:动作协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善于交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这些是各年龄段目标制订的基础。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又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给三个年龄段分别进行目标定位。围绕课程目标,以《纲要》为指导,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及教师的经验、学校的教育资源状况等,精心挑选适宜的戏曲教育内容,确定了以京剧、黄梅戏、越剧、锡剧为主要教学剧种,再根据不同学段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构建适合于他们认知发展的戏曲特色课程内容。
戏曲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最主要的方式,它指每学期一到两次(最多三次)的主题活动或者方案活动,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网络、主要活动设计、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环境资源、主题评价表、主题小结等。各年龄班视主题的内容及儿童的兴趣决定主题实施的时间。如,低年级有“娃娃看大戏”“齐天大圣孙悟空”“四大脸谱”等主题;中年级有“生”“旦”“净”“丑”等主题;高年级有“穆桂英挂帅”“玉祁是个好地方”“动听的黄梅戏”等主题。
戏曲特色教育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不同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戏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故事法、降调改词法、曲段表演法等具体常用的教学方法,并遵循儿童化、现代化、生活化、艺术化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互补,使戏曲教育更好地发挥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让戏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田本相.新时期戏剧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3]高鸣鸾.探索戏剧新论简述[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