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再生产宋代文学传播学士

再生产宋代文学传播学士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17907 浏览:809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宋代文学传播探讨具有重要的论述价值与学术作用,一方面,作为宋代文学进展演变的背景,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传播活动,有利于宋代文学探讨的进一步开拓。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事业的转折点,宋代文学传播活动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以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史的演进,也值得探讨者重视。第一章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这一章节主要讨论北宋时期的文学传播特点,并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上的事件一一罗列,而是把握历史进展历程中的逻辑线索。行动者在政治场和文学场中占据不同的位置,通过政治权力获得文学权力,取得话语权。在宋初的代表诗人中,不同阶层的行动者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权力地位、活动空间和行为对策,决定了文学信息流动的规模、方向、目标、内容、形式截然不同。掌控政治权力的行动者更容易取得传播优势,推动符合自身喜好的文学观念流传。在古文运动进展历程中,古文家借助人际交流和科举考试传播自己的观念。这两种行为对策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人际交流确保了古文传统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影响确立了古文的进展方向。在北宋后期,政治场与文学场开始分离,文坛宗主不再是政坛的风云人物,反而受到当权者的迫害,政治权力对于文学传播活动的干预进一步强化,并形成巨大的阻碍。但文学场始终维持着自身的独立地位,不至于受到政治权力的操纵。第二章阶层分化与文学传播宋代士人一般兼具政治家、学者、文人这三重身份,具有相应的政治地位、经济生活、社会名望和学识修养。南宋之时,士人的社会角色开始了转型与分化,本章选择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在不同场域中的身份区别,浅析其传播活动的不同取向,进而理解文学传播活动的时代特点与演变方向。南宋前期的文人地位较高,与政治场联系紧密,其言论内容与表达方式均与时事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南宋中期,文人难以掌握政治权力,通过学术、文学领域的成就建立自身的社会形象。笔者选择陆游、杨万里作为文人的代表,浅析二人的师承渊源、文坛地位与传播对策,理解二人文名的差别。南宋后期,文学场的主要行动者大多居于社会底层。其进行文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或为得到文坛声誉;或为获取入仕机会;或为追逐经济利益。行动者地位的下移,导致了当时信息传播活动出现新的特点。第三章词体传播词与歌妓的密切联系自不待言,但宋词传播的最大特点即是一方面依附于妓乐文化;一方面又逐步脱离了妓乐文化。不同类型的歌妓具有不同的活动领域和怎么写作对象,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方式,这种分众传播体现了传播对象的决定作用,而不是歌妓掌控着主导权。南宋时,词人地位下移,词乐活动多围绕家妓进行。具有大量文化资本的词人成为群体活动的中心,文学信息在小范围内流动。词体传播产生出小众化的倾向,词体特点发生相应的转变。南宋代表词人皆属特定阶层的文化精英,他们外在的身份地位和内在的才情修养对于词体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词体与妓乐文化的疏离,印刷媒介的运用,使得词体传播最终走向了文本化的道路,又导致词体的基本特点和审美特质的变化。第四章转型期的信息传播所谓转型期,是指印刷术的进步,印刷媒介初步运用于信息传播,推动了社会的进展进步。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印刷媒介尚未完全和文学传播相结合,这是探讨者一直容易忽略的不足。印刷术的初步运用,以刊行内容上集中于经史之书,以选择导向上看归属于统治阶层,其推动文学传播的作用值得商榷。探讨者习惯于以宏观上认识其作用,而容易忽略了这一时代特性。本章首先强调题壁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进行信息交流的巨大作用;然后论述书籍的流通、印刷媒介对文学传播的运用;最后讨论随之产生的文本差别不足。总之本章着眼于文学传播在当时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即是以还原历史的角度立论。第五章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传播主体的意识与行为是一对相互统一的概念,传播意识得以产生,必须以大量的传播实践为基础;传播意识的指导作用就是将传播行为的目的性、针对性、倾向性体现的更为明确。正是社会现实的变化,引起行动者思想意识的深化与新变,回过头来指导实践的进行。宋人对“三不朽”概念的重新诠释,对传播作用由“传世”到“行时”的理解,对于石刻媒介功能的广泛运用,都说明在传播活动兴盛发达的时代里,宋人的传者意识逐渐深化。而以墓志文的传播讨论传者的独立,同样有着深刻的作用。浅析逝者子孙和作者关于墓志文的争执,可见作为传播者的逝者子孙,与作者的分歧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不同,而是传播者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创作者妥协。这既可理解为传播者的地位增强,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可以理解为传播活动对于再生产活动的导向,要求作者服以传播历程中的要求。无论如何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论述商业意识的增强,标志着传播者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预示着传播活动将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关键词:文学传播论文权力论文资本论文文学再生产论文

    论文主要革新点4-5

    摘要5-8

    Abstract8-15

    绪论15-28

    一、 基本观点15-18

    二、 场域视角18-23

    三、 探讨情况与策略23-28

    第一章 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28-68

    第一节 阶层之间的信息流动28-42

    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28-34

    二、 馆阁文人的号召力34-40

    三、 隐士得大名40-42

    第二节 人际交流与科举规范——以传播角度看古文运动的兴起42-56

    一、 先驱者的努力43-46

    二 少数派的艰难前行46-50

    三、 科举规范的变化50-52

    四、 欧阳修的对策52-56

    第三节 文学场与政治场的冲突56-67

    一、 苏洵的成名历程56-60

    二、 苏轼与乌台诗案60-62

    三、 收敛锋芒与积习不改62-67

    结语67-68

    第二章 阶层分化与文学传播68-99

    第一节 政坛与文坛的互涉68-79

    一、 江西诗人的再起68-73

    二、 感时忧世之音的张扬73-75

    三、 权相政治与谀颂之风75-79

    第二节 后世说齐名,当时有先后?——杨万里与陆游诗名比较79-89

    一、 学术渊源与社会地位79-82

    二、 人际交往与时人评价82-85

    三、 诗集刊刻与朋友赠与85-89

    第三节 下层文人的指向89-98

    一、 叶适与四灵89-92

    二、 道学与科举92-95

    三、 书商陈起与江湖诗派95-98

    结语98-99

    第三章 词体传播99-130

    第一节 歌妓与词体分众传播100-110

    一、 宫妓与词的传播100-105

    二、 官妓与词的传播105-107

    三、 市妓与词的传播107-110

    四、 家妓与词的传播110

    第二节 词体传播小众化110-120

    一、 家妓与词体小众化111-115

    二、 小众化传播与词派形成115-118

    三、 小众化传播与词法传承118-120

    第三节 词体传播的文本化120-129

    一、 传媒文本与歌妓演唱120-122

    二、 文本传播的定型122-126

    三、 读者意识与选本传播126-129

    结语129-130

    第四章 转型期的信息传播130-165

    第一节 题壁信息交流130-143

    一、 公共领域与信息交流131-135

    二、 题壁者的间接交往135-140

    三、 信息保存与影响扩大140-143

    第二节 印刷术的初步运用143-152

    一、 时代的进步143-145

    二、 刻书的导向145-149

    三、 信息的获取149-152

    第三节 文本形态152-163

    一、 手稿和定本152-155

    二、 写本与印本155-158

    三、 精刻前的精校158-163

    结语163-165

    第五章 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165-201

    第一节 时空意识165-175

    一、 “三不朽”与“传于后世”165-168

    二、 印刷术与“行于当时”168-171

    三、 石刻传播指向的转变171-175

    第二节 传者的独立意识——以墓志文传播入手175-189

    一、 基本传播方式175-178

    二、 创作者与传播者的冲突178-184

    三、 争夺主导权的斗争184-189

    第三节 商品意识189-200

    一、 以文学为谋生手段189-192

    二、 文学商品化192-196

    三、 文人观念的冲突196-200

    结语200-201

    总结201-204

    参考书目204-214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14-215

    后记215-21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