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简论物象中国古典文本生

简论物象中国古典文本生

收藏本文 2024-04-18 点赞:3252 浏览:90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重视对文本的探究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中国古典文论对文本的探究以先秦到清末一直持续着。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论家与作家的身份是同一的,因而总是带着作家的眼光去看待文本;这与西方文论家以哲学和语言学角度看待文本是迥异的;由此中国古典文本论述呈现出与西方的文本论述不同的特点。纵然如此,经过仔细探讨,我们还是出中国古典文本论述进展的逻辑线索。我们发现,文本可以分为情理层、物象层和声音层三个层面,文本的风格是文本三个层面组合所体现出来的文本面貌,辞格等各种文学艺术手段是三个层面巧妙配合的技艺,文学意象、境界以及人物和情节都是情理层与物象层融合的形态。总而言之,文本的形式规律就是三个文本层面组合、配合、融合的规律。以先秦到清末,文学文本论述的进展是情理、物象、声音三个文本层面逐渐被发现,其组合、配合、融合规律依次被总结出来的历程。先秦两汉时期,三个文本层面逐个被发现,先秦学者提出“诗言志”,表明人们注意到了诗歌的情理层的重要量;汉赋中丰富的物象启发人们对华美物象的追求;《诗大序》的作者留意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诗歌的声音节奏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深化了对三个文本层面的认识,并开始初步探究三个层面的组合形态和配合成果。曹丕、陆机和刘勰等人都注意到文本风格,这是各具特点的三个文本层面相互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永明声律论探讨了汉语文本声音层的规律。《文心雕龙》不但讨论文本各层面的特点,文本的风格,还初步探讨了几种重要的修辞,即文本中情理、物象与声音巧妙配合所形成的奇特效果。继魏晋南北朝文文论述全面繁荣之后,隋唐五代的文论家开始专们探讨文本物象层和情理层的联系,这一时代最大的文本论述成果就是意象说。意象是物象层与情理层融合的形态,不管是殷璠的“兴象”,皎然的“文外之旨”,还是司空图的“象外之象”说的都是文本中的物象与情思融合的形态。而到了宋代,文人们开始全面讨论文本创作的各种法式,文本的技艺、规律,也即文本各层面组合、配合、融合的规律。他们发现文本形式规律的客观有着,而文本的好坏就取决于文学技艺运用的好坏。以南宋到金元,人们在探讨文本形式技艺的历程中发现了文学文本有超越技艺之妙,“气象”、“神似”对文学更为重要。然而为什么“不工”比工巧更好呢?这个不足要等明朝人来回答。明代文学论述家很好地回答了这个不足。文学技艺是为了完满地表达内容而有着的,内容常新则规律无穷。所以固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文本规律是不够的,只有立足内容才能够探讨出新的形式规律,文学才能进展,这就是宋人要求超越工巧,追求“不工”的理由。此前,文本论述主要是就诗词文本和散文文本而言,以明朝开始,随着戏剧、小说的进展繁荣,关于戏剧文本和叙事文本的论述进展起来。戏剧和小说文本中的层面更加复杂,不但有作者的情理—文本主旨,更加有文本中人物所遵循的情理—人物行动和情节进展的驱力。虽然明代小说文本数量多,影响大,但明朝小说文本论述的成就不如戏剧文本论述,这需要清朝文论家来补齐。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学总结的时代。在抒情文学方面,文论家发现,文本的形式规律经过长期的运用和积淀而具有表意功能,文本声音层的美感与人本身的生命节奏有关,物象层与情理层以一开始出现就密切结合在一起,文本的魅力一部分来自于文本的多重意蕴,王国维为意象说做了总结。在戏剧方面,金圣叹认为物象层是主次相生的,即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衍生出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清代的小说文本论述硕果累累,金圣叹、毛宗岗、张道深、脂砚斋讨论了文本中人物与情节的各种不足。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和情节既属于物象层又属于情理层,如果说意象是物象与情理的初级融合形态,那么人物和情节就是物象与情理的高级融合形态。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文本论述的进展,是讨论文本的三个层面,及其组合、配合、融合规律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关键词:文本论文情理层论文物象层论文声音层论文风格论文修辞论文情节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2

    绪论12-18

    1、文学文本论述的源流12-14

    2、文学文本论述的定义14

    3、中国古典文本论述的探讨14-16

    4、文学文本论述探讨的重要量16

    5、论文大纲与革新16-18

    一、先秦两汉—文本三个层面初识18-28

    1、先秦—文本情理层的初识与文本语言之独立18-25

    1.1 《今文尚书·尧典》—文本的情理层:诗言志18-19

    1.2 《诗经》—文本语言的凸显19

    1.3 孔子—文本言辞重要量19-21

    1.4 《易传》—文本的言、象、意21-22

    1.5 孟子—文本语言的多义性22-23

    1.6 老庄—文本之意不可言传23-25

    2、两汉—文本的声音层与物象层初识25-28

    2.1 《诗大序》—文本声音的交错25-26

    2.2 司马迁—文本的辞格26-27

    2.3 扬雄—文本物象形色的交错:“丽”27-28

    2.4 王充—文本语言与内容的匹配28

    二、魏晋南北朝—文本层面的组合与配合探讨28-49

    1、魏晋—文本多层面的综合认识28-32

    1.1 曹丕—文本多层面之美28-30

    1.2. 陆机—文本各层剖析30-32

    2、南北朝—文本的声音层、物象层论述的进展32-37

    2.1 文笔说—文本的押韵32-33

    2.2 声律论—文本声韵揭秘33-34

    2.3 萧统—文本形式美34-35

    2.4 颜之推—蕴含情思的物象35-36

    2.5 钟嵘《诗品》—文本雕琢之弊36-37

    3、《文心雕龙》—文本层面的组合与配合之探讨37-49

    3.1 文本中的物象37-40

    3.2 语言符号与情理40-41

    3.3 文本的声韵41-42

    3.4 文本层面的配合—修辞42-45

    3.5 文本的字形层面45-46

    3.6 文本情理的复杂结构46-47

    3.7 文本各层面的组合—风格47-49

    三、隋唐五代—文本物象层与情理层的初级融合形态:意象49-56

    1、陈子昂—文本中的文字符号与情理49-50

    2、刘知几—文本论文字符号之简约与作用之隐藏50-51

    3、殷璠—文本中物象与情思的融合之一:兴象51-52

    4、皎然—文本中物象与情思的融合之二:文外之旨52-54

    5、司空图—文本中物象的高级形态:象外之象54-56

    四、宋金元—文本层面配合详论:技艺与超越技艺56-65

    1、北宋—文本的技艺57-60

    1.1 梅尧臣—文本物象与情思:言外之意57

    1.2 苏轼—工与不工并存57-59

    1.3 黄庭坚—文本之工59-60

    2、南宋至元—超越技艺60-65

    2.1 姜夔—文本的工与妙60-61

    2.2 严羽—文本超越工巧:气象61-64

    2.3 王若虚—文本工与不工的联系:形似与神似64

    2.4 方回—不工64-65

    五、明代—文本规律的无穷性与层面的复杂性65-76

    1、明代诗文—文本规则的客观性和无穷性65-68

    1.1 李梦阳—客观独立的文本“法式”65-67

    1.2 王世贞—文本的艺术规律的无穷性67

    1.3 茅坤—叙事文本中的人物性格67-68

    2、明代戏剧—戏剧文本的复杂层次68-72

    2.1 李贽—戏剧文本情节的曲折、紧凑68

    2.2 吕天成—戏剧文本中的过渡情节68-69

    2.3 汤显祖—文本中情节的逻辑线索69-70

    2.4 王思任—戏剧文本中人物的情感70

    2.5 王骥德—结构与人物70-72

    3、明代小说—小说文本之情理真实72-76

    3.1 小说的第一重情理73

    3.2 小说的虚构73-74

    3.3 小说的第二重情理74-76

    六、清代抒情文学与戏剧文学—文本形式的作用与生成76-87

    1、清代散文文本论述—文本形式的表义功能76-78

    1.1 方苞—有意味的形式76-78

    1.2 刘大櫆—散文音节的意味78

    2、清代诗词文本论述—文本各层面美感的由来78-82

    2.1 顾炎武—文本韵律与人之喉舌的联系78-79

    2.2 王夫之—物象皆含情思与文本多重意蕴79-81

    2.3 周济—追求多重意蕴的文本81

    2.4 王国维—文本的物象与情思:境界81-82

    3、清代戏剧文本论述—戏剧文本中物象的主次相生82-87

    3.1 金人瑞—情节、人物、结构83-86

    3.2 李渔—戏剧为一人一事而设86-87

    七、清代小说文本论述—物象、情理的高级融合:人物与情节87-101

    1、金人瑞—人物生动与主次情节的联系87-92

    1.1 人物87-89

    1.2 主要情节的伏笔89

    1.3 相似的主要情节89-90

    1.4 主要情节之间的穿插90

    1.5 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的联系90-92

    1.6 次要情节处理策略92

    2、毛宗岗—情节的排布规律92-97

    2.1 线索的叠加93

    2.2 宾主陪衬93

    2.3 情节的同与异93-94

    2.4 情节的“对称”94

    2.5 情节之间的断与续94-95

    2.6 情节的交织95

    2.7 伏笔95-96

    2.8 补叙96

    2.9 情节的照应96-97

    3、张道深—文本的情理与情节的横向衍生97-98

    3.1 作家眼中的文本构成97

    3.2 情理97-98

    3.3 情节的横向繁衍98

    4、脂砚斋—多面的人物与递进的情节98-101

    4.1 多面的人物98-99

    4.2 递进的情节—分层铺叙99-100

    4.3 侧面描写100-101

    结语101-1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