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探究簪花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中“环肥”之美赏析

探究簪花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中“环肥”之美赏析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28101 浏览:1241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簪花仕女图》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唐代宫廷女性的闲适生活,将其丰腴美丽,艳而不俗的形象完美地勾勒了出来,展现了唐朝妇女的“环肥”魅力,本文从《簪花仕女图》的画面构图进行解析,分析了其画面表现的魅力并表现手法,针对其中女性的“环肥”之美略作赏析,品评了其对于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周昉 《簪花仕女图》 环肥 丰腴魅力
一、《簪花仕女图》介绍。《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画家周的著名作品,以描绘唐代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为主,笔法朴实,画意典雅,是我国仕女画中的经典作品,也是世界范围内关于唐代仕女画的传世孤本,艺术价值很高,是较为典型的唐代仕女画的模板作品。根据考据,这幅艺术作品在北宋之前的记载已不可考,但是在南宋时期曾有明确的记录,据记载曾入南宋绍兴内府,在南宋灭亡之后,元朝时期流入民间。清朝时期曾被著名家梁兴标以及安岐先后,民国时期流入长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存于辽宁省博物馆。这幅画卷横180厘米,纵49厘米,材质为绢本,初入辽宁博物馆时因破损严重,曾进行重裱修复,根据文物保护专家的推断,这幅看似浑然一体的长卷绢本其实是由三幅大小相近材质相同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的绢画拼接而成,可以说是研究这幅画过程中最令人震惊的一个秘密。这幅画的出现与唐朝一种特殊的屏风——离合屏风有密切关系,唐人最初胡风盛行,有使用胡床的习惯,在胡床周围会设立屏风进行装饰,离合屏风与普通不同的是,单独可成画,不同的拼接组合也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幅拼接绢画在当时很有可能是一幅匹配离合屏风的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周笔下的唐代女性容貌端方美丽,体态丰腴,很好地展现了唐代的审美潮流——“环肥”。这种丰满富贵的女性形象对于后世研究唐朝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画中对于唐代女性生活的细致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开放、自由的风格,他所使用的现实主义画风也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针对这幅千年古画中唐代女性的“环肥”之美略作赏析。
二、《簪花仕女图》“环肥”之美赏析。作为画艺卓绝的著名画家,周的仕女图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作《簪花仕女图》时已是晚唐,虽然唐帝国仍在,但已显现出日落西山的迟暮之感,因此,在画中人物的塑造上,虽然看似充满闲情雅致,但是内里却不乏空虚寂寥之感。但是从单纯的画工来看,这幅作品仍然不失为一幅优秀的传世作品。这幅画用笔秀润匀细,色彩柔丽,仕女温婉丰腴,很好地体现了唐代的审美潮流。画中仕女体态婀娜,衣着轻薄,服饰装束尽显女性外在之美,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较为少见的写实作品。
这幅画以描绘唐代六位宫廷妇女的闲逸生活为核心,分别展现了“戏犬”、“赏花”、“捉蝶”等画面。春夏之交,在幽静而空旷的庭院中,几位仕女安静娴雅地享受着她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从右往左,第一组画面为“戏犬”,这幅画面由两位女性组成。右侧的仕女着轻薄裙装,肩上轻纱曼拢,慵懒风情尽显,轻纱下白皙丰腴的肌肤隐约可见,让人感受到唐代女性的丰腴之美。尤其是一双细眼之上的两撇“眉黛”,很好地展现了唐代女子的经典妆容,这也为后世研究“眉黛”这种妆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这位女性娉婷而立,高高的发髻上簪着一朵鲜艳盛开的牡丹,辉煌富丽,她纤手轻执拂尘,用拂尘上的红缨挑逗着地上欢快蹦跳的小狗,小狗动作之间尽显轻快活泼,好似与眼前的拂尘玩闹得异常开心。在这位仕女身边,另一位仕女漫步而来,看着戏犬的仕女,与右侧的仕女在衣着上较为相同,她一身镶花红罗裙,身上披着薄纱,发髻上的头饰极其精美,显出强烈的华丽丰饶之感,尤其是这位仕女的动作,许是天气稍热,她纤手轻扯薄纱想要散热,动作中强烈的女性娇柔甜美扑面而来,可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极为生动,尤其是手部动作和手指的描绘,可见作画人高超的技艺。中间一组画面为“赏花”,画面由一位贵妇以及一位服侍她的侍女组成。贵妇衣着鲜艳,发髻上带着花冠,罗裙和所挽罗巾上均绣满红色的美丽鲜花,在她的右手中同样拈着一朵鲜艳欲滴的红色花朵,她如兰花一般翘起的右手,既像是在细数花瓣,又像是在抚摸花朵,可见其对红色花朵的喜爱。在塑造这位女性时,画家通过细致地刻画和描摹将这位女性的高雅和对鲜花的爱惜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这位贵妇相比邻的,是一位身形娇小的侍女,从画面分布来看,这位侍女明显与其他女性不同,不仅发髻简洁,衣着朴实无华,同时在身形描摹上存在感也比其他女性低了不止一个层次,画家这种安排既是基于人物的不同身份给予了不同的处理,同时也将这位人物的背景及内在更好地展现出来。这位侍女手持团扇,恭敬地跟随在赏花贵妇的身后,手拿团扇的动作既像是为贵妇驱热,又有些像被花园间的美景迷惑,想要扑蝶嬉戏一番的举动。这种处理不仅符合侍女的心性,同时也留给观者较为充裕的想象空间,可见周对于人物、画面处理的高超笔法。最后一组画面是动态感较强的“扑蝶”场面。在画面中,左边的贵妇手中紧紧捏着一只不断挣扎的蝴蝶,蝴蝶形貌优美,挣扎间动作颇有灵动的美感,在她的右侧,一只小狗欢快地蹦跳而来,想要加入扑蝶的行列,旁边一只白鹤也似是被这种热闹的气氛所感染,引颈长鸣,抬步而来,这种行为引得扑蝶贵妇回头,看到这种景象,眼神中不掩欣喜。在贵妇右后方的女性,体形较小,但是与侍女的娇小不同,这种娇小是距离的远近所造成的错觉,画面通过娇小的形体来表现她与扑蝶贵妇之间的距离。这位女子也是精美罗裙,华丽发饰,娉婷而来时动作优雅柔美,且神色间一股淡淡的慵懒与倦意,看着花园里嬉戏的诸位女性,却没有想要参与其中的意思,从这点进行推断,大概她病体初愈,因此,神色略显倦怠吧。
这些各富特色层次分明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唐代末期宫廷妇女生活的奢华与闲散,同时也将唐朝服饰、发饰精美、开放的风格展现了出来,贵妇们体态婀娜,肥美丰腴,正是唐代诗人周“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句所描绘的装束。从整幅画卷的分布结果来看,呈左右对称、首尾呼应状,画面中左右两边的仕女面朝内,中间的两位人物面朝外,显得画面极为工整且富有层次感,画家还通过庭院中的花树、小狗、白鹤、蝴蝶在丰富画面表现力的同时,将各位人物的心情、爱好以及性格也巧妙地暗示了出来,整幅作品充满了意境。从这方面来看,这与现今历史学家猜测这是一幅离合屏风的论断也显得较为切合。在作画及构图上,《簪花仕女图》也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人物线条简洁有力,处理得较为圆滑,给人以顺滑流畅的美感,在沟通上层次分明,结构精巧,用色上艳而不俗,富贵却不逼人,可以说是极为高超的作画水准。尤其是不同人物身上的各富特色的细节处理,更是让人惊叹。比如对女性手部动作的处理,画作最难处理的便是人物的手部及其动作,但是对比这幅仕女图来看,各个女性人物的手部动作均各自不一,且在手的处理上给人以强烈的娇柔、丰腴美感,人物形貌丰满立体,不呆板凝滞,可谓是非常出色。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在衣裙地处理上,画家也极其细致,不仅通过富有层次的笔法很好地表现出了罗裙的复杂敷色以及叠压关系,将衣裙上的图案和花色细致地描绘出来,精细可见毫毛,同时还将女性肌肤的白皙、光泽、柔美以及薄纱下若隐若现的肌理展现得十分逼真。正是这些处理将唐代女性的“环肥”之美恰如其分地展现在了观者面前。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画中女性们的服饰、发饰以及簪花的打扮正是唐朝典型的盛装,尤其是发髻上簪的富贵牡丹以及清雅茉莉,正是唐朝女性们极为流行的簪花爱好,花的清新与美艳在黑色发髻的衬托下为人物更添了一份美丽,同时也巧妙地展现了春夏之交的季节背景。
中国传统国画重视神似,这幅画在保持其神似的基础上,也很好地把握了形似。人物体态上都以唐朝推崇的鹅蛋脸、肥美健壮身躯为主要形象,通过近景远景的取舍,景中景的巧妙构图,将画面的起伏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着装到打扮上都较为相似的几位仕女,稍经琢磨就能发现各个人物的风貌都是极为不同的,从眉眼间的风情、动作到神态,都是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这些画龙点睛的巧妙笔法成功将这幅作品的价值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在展现其浑厚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的同时,在绘画上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后世绘画艺术的研究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非常成功的绘画作品,完美地展现了唐朝女性的“环肥”丰腴之美,让观者感受到了作品极为动人的魅力,展现了作品极为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是我国传统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对于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李琼.关于唐周《簪花仕女图》出处的不同看法和认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簪花仕女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 孙机.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作品吗?[J].文物天地,1990(5).
[5] 杨仁恺.书画鉴定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6] 谢稚柳.唐周簪花仕女图的时代特征[A].鉴余杂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7] 赵晓华.对簪花仕女图的几点新认识[J].辽海文物学刊,1992(1-2).
[8] 陈卓林.从《簪花仕女图》谈唐代服饰的构成形式美[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9] 王永梅.丰腴华贵之美——周和他的《簪花仕女图》浅析[J].甘肃农业.2005(12).
作 者:汤春燕,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