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东方文学 >简析现状与中国戏剧翻译之状况与不足查抄袭率

简析现状与中国戏剧翻译之状况与不足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24620 浏览:1086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本文以1982年至2011年间中国期刊网上的戏剧翻译研究发文为对象,探讨了我国戏剧翻译研究的现状与不足,以达到促进我国戏剧翻译研究健康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戏剧翻译;现状;不足
1005-5312(2012)29-0208-02
一、引言
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议论文等的文体特点,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就已出现,相比之下戏剧翻译或戏剧翻译研究的历史却极为短暂。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 它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 又有戏剧艺术的特性。戏剧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孟伟根, 2009:96)。长期以来,对于戏剧的翻译,众说纷纭,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指导译者对其进行翻译,同时对于戏剧的译作,也始终没有一个完善的翻译批评标准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和比较,以不断地完善戏剧译本,使其更加符合价值主体的需求。

二、中国戏剧翻译研究之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戏剧翻译研究的具体状况,本文作者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的平台上,分别以“戏剧翻译”为“关键字”和“题名”为搜索条件,搜索自198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以来的所有文章(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经过统计、研究后发现:我国的戏剧翻译研究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戏剧翻译研究发文数量是之前二十五年研究总和的近4倍。这说明中国戏剧翻译的成绩斐然,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我国戏剧翻译研究内容呈多元化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戏剧翻译作品的性质(文学文本还是演出文本)、翻译批评(包括翻译家批评、译语文本批评和翻译理论批评)、戏剧翻译的语言(包括对白翻译、台词翻译、称呼语翻译、舞台提示语翻译、修辞的翻译、意象的翻译等)、戏剧翻译的目的、戏剧翻译文本的特点、非文本因素(观众、剧场建设和舞台等)对戏剧翻译的影响、文化因素(文化特有成分的处理, 非言语成分的转换)、戏剧翻译的原则(可表演性原则和其他普通原则)、戏剧翻译策略、戏剧翻译者的地位、赞助人对译者的影响、剧本的复译、戏剧翻译史等问题;研究的视角包括语用学视角、文体学视角、美学视角、符号学视角、语料库等。因此当前我国戏剧翻译的总体形势可总结为以下二点:第

一、研究范围广泛;第二,发展势头迅猛。

三、三十年研究之不足

然而,中国戏剧翻译毕竟起步晚,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还有许多美中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深思。

(一)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

黄国文(2008:2)在国内首部戏剧翻译研究的专著——《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序言中指出:“近年来, 虽然不少学者开始致力于这项严峻的研究任务, 但是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研究体系。”本文作者进行的统计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全部统计的文章中有约7%的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不同层面探讨戏剧翻译的多种问题,内容繁杂,且相互之间无直接关联。这些文章所涉及的研究包括: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预设处理、莎剧人名翻译、舞台指示、戏剧翻译的目的、译家对比研究、编译、戏剧翻译的再创造、前景化、戏剧翻译的过程等。这些文章多是点到即止,“以点代面”, 一笔带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似乎都止步于一篇论文,再无后续的深入研究。这些单一的、孤立的研究如同散落四处的串珠急待系统的理论指导来串联。
此次研究显示出我国目前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的戏剧翻译研究比较零散。尽管在挖掘戏剧翻译的特点和价值方面确实作出了可贵的努力,但是由于研究方向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使得研究者们的努力无法形成合力,这无疑会将研究引向空泛和无序,必然导致戏剧翻译研究的滞后,不利于其研究健康、平稳的发展。

(二)研究者“不懂舞台”

苏珊.巴斯奈特说过“在戏剧翻译过程中, 理想的状况是原作者、译者、导演、演员等人员通力配合, 彼此协作, 这样才有可能既保证原剧本的语言和文化特性在翻译剧本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持和再现, 同时又能充分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实际要求, 作出具体的调整, 从而保证演出的效果, 让译语观众真正领略到原剧本的风采, 感受到原剧本的精神实质 (Bassnett, 2001:106)。” 英若诚正是这样一个恰当的人选,他集导演、演员、译者、翻译理论家等身份于一身, 一生翻译了多部优秀外国戏剧, 为戏剧翻译理论的建构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相比之下,我国当前的戏剧翻译研究人员的身份却十分单一。绝大多数的研究者来自于翻译学领域,在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装备充足,但对戏剧艺术的认识却比较浅显。而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不同于从源语文本到目标语文本的案头剧的翻译,尽管当前研究者们对舞台表演性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 “不懂舞台” 而使研究流于空泛。研究者对审美对象的识别能力,对艺术价值的把握能力,以及他在作出判断和评价时的分寸感都会对他的研究产生影响。因此作者建议今后的戏剧翻译研究者们加强个人艺术修养,系统、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门类,这样才能像英若诚先生那样游刃有余地从事戏剧翻译理论和实践。

(三)戏剧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围较狭窄

1、批判性的缺失

对译作的评价,多为“佳作赏析”,而“挑错”式的翻译批评数量很少,致使许多翻译批评成了译作的“附庸”和“装饰物”。多数的文章把注意力集中在鉴赏某几位戏剧翻译家的的几部著名作品上,而对于当代的译作或不知名翻译者的作品却视而不见,“挑错”型的翻译批评更是少之又少。赏析优秀译作固然重要,然而纠正译作中的疏漏、谬误不仅是向读者、观众负责,更有助于提高戏剧翻译质量,推动戏剧翻译健康的发展。

2、受关注的译家数量少

作者经研究后发现:朱生豪和英若诚两位是被研究最多的两位译者。尤其是对研究朱生豪研究可谓深入透彻,从朱先生的译作问世一直到现在,对其作品、翻译思想的研究热情都十分高涨。尽管除了朱生豪和英若诚外,其他许多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如李健吾、老舍、曹禺、郭沫若、胡适、梁实秋、余上沅、卞之琳、孙大雨、王佐良、余光中、方平等人也受到了一定关注,但总体来说对他们的研究视角片面、单一,缺乏深度剖析。因此,在翻译家批评这块冷热不均的现像比较明显:一方面,对朱生豪的研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许多在戏剧翻译方面颇有建树、做出巨大贡献的译者却未得到关注。这也需要引起我们广大戏剧翻译研究者的反思。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