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多媒体教学 >论法例语文阅读教学办法例谈资料网

论法例语文阅读教学办法例谈资料网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5600 浏览:178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即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而诸多能力的提高,最直接的途径是依赖于教师的导引,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导”呢?途径有很多,但是关键的地方却在课堂,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发挥这块主阵地的作用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我从教十年以来,有一个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让学生如何走出书本进入生活,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变为生活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走好这一步,主要是需要教师正确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即怎样才能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向生活领域的迁移。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导引

阅读教学中的迁移,实际上是让学生走出课本。但要走出课本,首先要让学生如何走时课本,也就是让学生先从课本中悟出什么,然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出来,走进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地走进课本呢?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既要能使学生走进书本,也能使学生走出书本。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胸有成竹,这个“成竹”不是别的,应该是教师教授这篇课文“迁移”的目的与途径。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感觉到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学生很爱读,而且多把鲁提辖当作英雄来崇拜,而忽视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于是我便把如何评价鲁提辖的英雄行为当作切入点。因此,我在上这堂课时,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计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英雄行为和思想品质,于是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了鲁提辖除暴安良、除强扶弱的个性,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我知道学生已进入课文角色,但怎样让学生走出课本呢?于是我将话题一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邪恶行为,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听了以后,立即静下来了,开始思考、讨论,我知道,此时学生很快走出课本了。

二、感悟体验生活,巧妙点拨

学生走进课本,掌握的知识毕竟还只是书本知识,即使从书本中走出,头脑中仍然保留着课本中的,与实际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依照课本中的人物和为或阐明的道理,机械地套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因此,要让学生能正确感情生活道理,就需要教师巧妙地点拨。例如:上文提到的,我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邪恶行为,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像鲁提辖一样,痛打!”“报警,拨打110。”“打不赢,找朋友(哥们)帮忙!”……答案很多,但多是片面英雄色彩的,于是,我就问了一句:“鲁提辖除了自己惩恶以外,有无其他办法呢?为什么?”学生略一思考,马上明确回答:“没有其他办法,因为那个社

原创论文www.udooo.com

会黑暗,没有讲理的地方。”我便接着问:“你们除掉自己惩罚之外,有无其他办法呢?”学生都会心地一笑:“运用法律武器来惩恶。”我补充了一句:“我们国家依法办事,在惩罚恶人时,首先要懂得保护自己首先不能犯法。”相信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在生活中自然明白了,邪恶者需要惩罚,但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便不会盲目效仿英雄行为了。这样,学生不仅具备了惩恶扬善的品质,而且提高了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
我在教校本课程课文《菜园小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菜园的碧绿,回味着蒜苗抽薹的缕缕清香,享受着菜园劳作的温馨、亲切,从而和作者一起走进菜园,感受“只有付出辛劳才能收获快乐”的人生真谛。这是在景物描写中的体验感受。也可以在动作描写中揉进心理描写,驰骋想象,加深感知。如一位老师原先在教《美猴王》时,让学生围绕进入水帘洞的动作描写:“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要求同学们根据有关动词想像的心理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说:“在众猴面前,一口应承前去探源,可是一走到瀑布前,他闭上眼睛,蹲下身子,不禁犹豫起来:‘刚才答应下来倒是十分痛快,如今要做起来却叫我为难。这源有多长?这洞有多深?这洞中有没有妖魔鬼怪……’这一个个的问题好像一根铁索把捆住了,使他举步不前,动弹不得。”有的说:“‘哎——’一掌推开,好像要眼前的绊脚石一样。‘这是什么话?想我猴爷就是不信邪!天不怕,地不怕,我乃仙石所育,仙山所生,仙胞所产,自得神仙灵气,哪怕妖魔鬼怪!再加上山中苦练苦修多年,什么苦没有吃,什么难没有当,就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一闯!我当不当猴王不要紧,要紧的是在猴儿们面前许了诺,怎好叫他们笑话!’”这样的想象非常丰富,当然对内心世界的体验也就非常深刻了。

三、迁移嫁接,能力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了走进、走出书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实现能力的提升, 这是阅读教学中的迁移目的。但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力、时间很有限,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表现自己,而且学生思维是多向的,教师只能对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点拨纠偏,这样,另外一些学生的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实际情况易于影响学生思考及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讨论点拨之余,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训练,以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我在对校本课程《哨子》这篇课文实行能力迁移时,便问:“学习本文后,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文中类似的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时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有个学生这样说:“有一次,我写东西,先给钱后拿了东西便走了,忘了拿找回的钱,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写东西先把钱找回来了,再拿东西。”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我结合课文论点作了纠正。但直到下课,仍有人举手回答,于是,我就告诉所有学生把自己的这方面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第二天交给我。后来在批阅时,我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精彩的观点没有在课堂上说出来,而那些有机会回答的学生,通过写作,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辨析事物的能力,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在教阅读课文《死海不死》要求学生围绕“拯救死海”的主题,探索拯救死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浓厚,查阅资料,了解死海周围的环境,并积极了解有关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探讨拯救死海的良策,并提出了不少方案。比如干预天气,人工降雨;植树造林,改变天气;发明新的化学药剂,用来溶解盐类;引地中海水注入死海。针对最后一种方案,一位同学在交流发言中说:“死海比地中海低397米,两地开凿运河大概算得上是一条良策。据说,约旦政府已经打算这样做了。一旦引水规划得以实现,死海‘不死’的奇观一定能够长久保留在西亚土地上。”这种探究活动说明一个人只要有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或者把活动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那么者的能力水平那么就会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并且活动越多样化,能力发展也越呈多样性。
以上只是我在多年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其实,在能力迁移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教师作好充分准备:吃透教材、课堂随机应变、广博的知识等,我想这些道理不言而喻,也无需我在这里赘述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