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多媒体 >有关于纪录片以史为鉴:“走转改”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现实查抄袭率

有关于纪录片以史为鉴:“走转改”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现实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8737 浏览:253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锻炼了新闻记者队伍,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好评。在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何盈的《皮里村蹲点日记》、雷飙的《杨立学讨薪记》、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众多“接地气”、“有人气”的纪录片代表作品,相继问世,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推动了中国新闻界“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一、以史为鉴:继承发扬纪录片光荣传统,警惕创作误区

早在1993年,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集中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1993~1998年这个时间段,被何苏六在其《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一书中称为平民化纪录片时期。在此时期内的纪录片,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是百姓意识和平民视角。此外,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中,无论是作为记录者,还是被记录者,都表现为个体化的特征。不再是以往的宏大题材,而一般都会选择某一个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作为拍摄对象,在相对固定的空间里进行静态观察和跟踪拍摄。与此同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成为纪录片的主题表征,代表性作品如安徽电视台的《远在北京的家》,上海电视台的《毛毛告状》、《老年婚姻介绍所见闻》,以及《我们的留学生活》、《马班邮路》、《三节草》、《母亲,别无选择》等。这些纪录片,不少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作品。
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电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收视率、广告额等成本核算,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紧箍咒。为了应对危机,赢得市场,迎合观众,部分电视机构和电视纪录片人,开始探索纪录片产业化发展道路,直接导致不少纪录片转向盗墓挖宝、历史解密等悬念叙事,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如央视10套的《探索·发现》栏目,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另一方面,部分电视纪录片人仍在坚守纪录片的精神家园,他们往往以独立制片的方式创作生产,但大多数处于低端制作,很难进入市场获得经济回报,被认为是式的制作。除此之外,国内纪录片创作主力主要集中于及少数重视纪录片创作的省级电视台和国有大型影视集团公司,近年来,这些单位创作生产的一批纪录片大片如《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等,给人颇具分量的震撼感觉,但由此带动的新一轮纪录片过于注重宏大题材,因而给观众造成不接地气的印象,不容忽视。
回顾纪录片创作的历史,汲取纪录片优秀创作传统,警惕误区,有助于更加清醒地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当下发展状况,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现实思考:认真总结纪录片成功经验,把握未来

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全国新闻媒体积极响应,倾听民意,反映民情,解读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电视纪录片作品脱颖而出,电视台记者何盈的《皮里村蹲点日记》、雷飙的《杨立学讨薪记》以及陈晓卿担任总编导的《舌尖上的中国》等,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显示了纪录片的力量,展示了纪录片人的精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基层”新闻纪录片兴起,打破了以历史解密和宏大主题为主的纪录片创作生产格局。

如上所言,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历史解密类的栏目化纪录片运作模式,以及宏大主题类的长篇系列纪录片规模拍摄,以往的民间独立纪录片逐渐被边缘化,声音越来越弱,中国纪录片在平民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幸运的是,“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诞生了一批纪录片优秀作品,如《皮里村蹲点日记》等。皮里村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马尔洋乡,是帕米尔高原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在此之前,央视记者从未到过这里。为了报道这里的孩子上学难这一事实,记者历时9天时间,往返行程400多公里,徒步200多公里,进行了亲身体验,真切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画面真实感人,解说词简洁朴实,在央视播出后,反响极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类似“基层”新闻纪录片作品,还有《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北京同仁医院蹲点日记》、《湖南板桥村蹲点日记》、《重访郭明义》、《招工局长陈家顺》、《邵全杰写票记》及《杨立学讨薪记》等,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从媒体到地方媒体,开始形成一股来自基层的新闻纪录片力量,打破了历史解密与宏大主题为主的纪录片创作生产格局。
第二,以《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为导火索,在另一个层面记录现实,或将引领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新方向。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荧屏的香饽饽,也让久违的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重新回到大家视线中。”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今年《舌尖上的中国》大热,国产现实类纪录片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刘文称,“纪录频道日后将加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不仅将在年底开拍《舌尖》第二季,并将从美食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打造‘舌尖’品牌。一部纪录片,风头盖过热播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走转改”基层题材纪录片作品类型,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社会效益的取向,以“舌尖”为代表的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偏爱国际化、市场化路线。或许,在另一个层面的纪录现实上,《舌尖上的中国》将引领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新方向。
第三,“走转改”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生产,弥补了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的部分不足,继社会化纪录片时期后,开启了政治化的产业时期,并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何苏六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把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起到2004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12004)四个时期。尽管平民化纪录片时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这一时期纪录片所选择的对象中,大部分社会化的程度偏低,与社会的关系比较简单,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承载的内容不够,使得这些个体对于他们所在的时代的诠释力量不足,从而影响了纪录片的价值。”在“走转改”背景下,由于创作主体力量庞大,自上而下,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扎实推进,题材密集、内容丰富,聚焦于广泛的基层,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锻炼新闻队伍,有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1年,是中国纪录片的开局之年。我国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中,把即将开启的这个历史时期称之为政治化的产业时期。事实正是如此,2011年至今开展的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在国产新闻纪录片领域业已开花结果;在国产原创现实类纪录片创作中,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足以引领。为此,有理由相信,继社会化纪录片时期之后,“走转改”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生产,开启了政治化的产业时期,并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历史如同一面镜子,照出现实,蕴藏未来,特别是在“走转改”背景下,“以史为鉴”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纪录片的历史体察,总结纪录片创作上的成功经验,使之发扬光大;吸取失败教训,警惕创作误区,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就能够更加高瞻远瞩地把握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中国纪录片事业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黎达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