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大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问题型和实践型情境创设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问题型和实践型情境创设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11792 浏览:467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效果的大小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问题型情境和实践型情境的创设谈点看法。

一、设置问题型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在数学教学中,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求知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在玩耍时,不慎打破了人家一块圆形的镜子,只捡得如图所示的残片。他想重新配置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但不知如何确定镜子的大小。你能帮他解决吗?”有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顿时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流着各自的观点和方法。通过进一步地探讨和尝试,很快就会想到在镜子残片的圆周上取三个点,利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知识,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解完这个问题,学生都具有一种自豪感,帮小明解决了难题,同时也感到知识运用的价值,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课中,例题“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二册183页)时,可设置这样一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下面问题:①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②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③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④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

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udooo.com

怎样的图形?⑤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⑥你能叙述这些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规律吗?”这样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逐步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探究,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同化。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实践型情境,构筑合作舞台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他人的帮助,多方合作,通过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的。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北师大版新课程数学七年级)时,创设实践型情境:“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境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塑料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塑料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活动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境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模、解释、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更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甚至能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不止限于上述两种。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努力使创设的数学情境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1.12)

3.施福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初中数学教与学》2002)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初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