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 >电网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和大专

电网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和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29350 浏览:1330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电网企业为例,介绍了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基于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探讨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模式。
关键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
1673-291X(2012)31-0080-03
当前电网企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管理“延长的手臂”、“管理者的眼睛”的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其独立性、权威性和信息集成高效的自身优势,发挥审计监督和评价手段,改善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就对内部审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怎么写作于企业当前发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必然面对的问题。

一、研究思路分析

为了能够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进行文献参考和企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借助电网企业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审计质量评估等工具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据此制定了较为严谨的研究方案,以支持本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比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以电网企业实践作为研究的基础,采用一种更加系统的思维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研究,注重从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特点、怎么写作电网企业改革发展等多角度发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理论的逻辑严密性,试图建立一个拥有清晰思路、内容关联、较为完善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二、当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形势和现状

(一)当前内外部形势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从内部环境来看,电网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以JS电力公司为例,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在2011年已基本建成 “三集五大”(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管理体系,通过统筹人财物核心资源,优化五大业务模式,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业务链条,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如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对核心业务的审计监督怎么写作能力,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信息化系统广泛应用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效率要求。2011年,JS电力公司全面启动ERP系统,原本相对独立的专业系统在纵向、横向上耦合程度日益加深,形成相互联动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有的信息化审计管理和业务方式已不能满足ERP条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如何从企业全局和全业务链管理角度,广泛应用ERP信息化系统等新的审计方法,从而提升效率、保证质量,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首要课题。
电网企业发展目标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企业愿景,电网企业正迎来推动公司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快推进“两个转变”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业务调整、制度调整、人员调整、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等多种挑战。如何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策应电网企业的发展目标,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为实现“一强三优”电网企业保驾护航,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首要目标。
在新的内外部审计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顺势而上,必然要拓展新的发展途径,主动对接“三集五大”业务新体系,实现ERP系统数据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审计管理职能的转型,以高质量的监督与怎么写作来满足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益与效率的需要,为企业战略部署和目标实现提供坚强有效的“免疫屏障”,这也正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当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处于转型适应期,正逐步通过推进审计重心转变,从重事后轻事中,向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实现审计“关口前移”;通过推进审计手段转变,从人工化向信息化、集约化转变,实现审计效率提高;通过推进审计结果转变,由“重整改、轻问责”向“整改、问责并重”转变,实现审计效果提升。
同时,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基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改革大局,紧扣企业发展脉搏,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重要风险岗位稽查、农电项目稽查、集体资产审计调查等工作,关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事项和管理层关注以及基层单位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查出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内控缺失、监管不力等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和怎么写作职能,起到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本质作用。
三、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目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及存在不足
目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审计部门质量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内部审计督导和外部评价等方面。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模式,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确定完整的审计质量管理流程,从立项、计划到实施、成果运用全程纳入了审计质量控制中,审计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与义务融合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并予以规范;二是“分级负责制”与“必审原则”的结合,在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上能适应企业风险管理要求,实行按审计权限划分的“分级负责制”,同时确立审计范围中重要领域和重大事项的“必审原则”;三是健全审计责任机制,把审计工作质量落实到每审计项目中,明确审计人员对本职工作及具体审计项目结果,所应承担的责任,确实为审计质量提供有力保证;四是强化审计现场的信息交流机制,审计项目负责人既要引导审计人员对重要风险给予足够关注,确保重大风险事项上审计资源的投入,又要把审计的目标、范围以及结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及时交流、沟通,尽量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
虽然近年来电网企业从体制完善、方法改进等多层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但惯性思维束缚导致当前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制与先进的审计理念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传统的内部审计经验已不能满足质量管理新形势的要求。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不善于从全局和业务链的审计风险角度组织审计工作,仍是以传统的“由点到面”式思维模式为主导;审计组进点后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按条块和会计科目每人各分一块,分兵作战,审计抽样以个人经验判断为主,部分重要审计事项可能被忽视,存在潜在的审计风险。二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要求。尽管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有所运用,但面对ERP系统中的海量数据,仍然是停留在从业务源头抽取数据,再从报表端输出数据。对于原始数据在系统中加工、核算、整理和集成的过程关注不够,未能合理评估系统程序设置的合规性,难以克服信息系统固有风险,符合性测试存在偏差,少量随机的穿透测试无法掌握当前电网企业核心业务高度集成的管理全貌。三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质量管理高层次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仍存在就账查账、就事论事的惯性工作模式,咨询怎么写作性的专项审计更多是财务收支审计的翻本,不能从电网企业发展目标和质量管理的宏观角度出发,不能对发现的审计问题作深入分析,所提出建议参考价值不足,审计怎么写作职能对管理层的决策支持不够。

四、提升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措施

(一)确立内部审计全过程控制理念

过程的规范性直接决定结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应该树立审前指导、审中监督、审后复核的控制思路,延伸审前、审后的控制范围,同时加大审中督导的检查力度,致力于形成全面、有效的控制闭环。以具体审计项目为例,审计人员应当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应当同时制订审计组内部指导、监督和复核的分工计划;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审计组内部实施指导、监督和复核外,还应对经济责任界定、重要审计风险和涉及敏感性问题的业务实施质量控制专项复核;在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应当对工作底稿进行二次审阅,并组织周期性的复查;在后续审计中,审计组应当通过人员交叉安排回顾审计记录,查看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
在全过程控制理念中,审计复核是审计全过程控制的关键环节。审计复核不仅要有利于督促审计组勤勉尽责,还要由偏重于形式性审核向实质性审核与形式性审核并重转变。复核人员不仅要审核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审核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判断分析审计结论是否准确。

(二)推动信息化与内部审计方式融合

ERP系统是集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生产为一体相互联动的综合性的系统,原始数据的录入可能在多个子系统通过不同程序流转和显现,无纸化流程操作使得系统本身的风险更加隐蔽,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证据的采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同时ERP系统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强大工具,也为信息化与内部审计方式的融合提供了平台。从提高审计质量的角度来说,应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发挥信息监控功能。现行管控模式下,电网企业各类业务数据集中汇集,单个审计人员面对大量的信息难以及时作出判断。通过ERP系统对各专业数据集成,审计人员对关注的生产经营指标进行筛选梳理,建立审计指标分析体系并植入ERP系统,在各应用子系统中自动进行指标分析;同时以集成方式构建审计监控预警系统,对重要风险指标设置阀值,实时进行风险扫描和诊断,提示风险。
2.借力数据处理功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ERP系统的分析工具,灵活地对ERP系统数据进行查询、统计与分析;利用ERP系统的信息追溯功能,逆向追溯到信息源头,正向追溯到最终结果,跟踪具体业务流转轨迹;集成ERP环境下财务系统电子账簿采集转换接口及模版,分析ERP系统表间关系,确定采集和分析重点,掌握第一手账簿资料。
3.融合系统集成功能。电网企业现行业务处理系统多样,186、PMS等系统并存,系统多样性也导致审计控制信息化的复杂性,如故意篡改系统流程,在信息化系统下不易被察觉,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输出虚检测数据。利用ERP系统的融合集成功能,审计人员可以打开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互相比对,开展分析性复核,找到业务流程中的危险源点。

(三)以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为手段,重点关注审计绩效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不仅是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的需求,更是企业提升审计质量、增加审计效益的必然选择。电网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在自身组织建设架构体系下主动融入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效应互补机制,着手建立被审单位、审计单位和监督单位“三位一体”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一是开展自我评估。审计组应结合审计方案、工作底稿等要素,开展自我评估,发放调查评价表,汇总分析不足与差距,进行自我评定;同时通过考核评分的方式,互相测评,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持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
二是融入外部监督。一方面由企业各相关专业人员和审计骨干组成评估小组,并适当引入外部力量,从审计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到审计项目开展及管理规范性,从审计人员道德规范遵循情况到审计增加企业价值及改善组织运营情况,多方位开展调查和评价;另一方面重视被审单位意见,开展被审单位满意度调查,以内部审计沟通方式、内部审计程序规范作为调查重点,与被审单位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三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利用内部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外部专家怎么写作方面的内容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需要评价的各个项目分别以百分制评分,按照制定的评估标准确定每一项目具体内容所得分数,汇总得出每个项目的分数,按照重要性原则,分别赋予每个项目权重,用各项目所得分值分别乘以该项目所赋予的权重,即可得到质量考核应得分数,最后根据考核标准认定审计质量的高低。同时,着眼于审计成果是否公正客观及能否为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对重点类别的审计项目开展专项审计质量评估。
四是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组应当针对质量评估结果建立明晰的审计质量责任分解框架:审计部门负责人对整体的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明确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最终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层次的质量控制责任追究制度,杜绝相互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通过对审计项目价值核算与个人贡献考核,紧密挂钩审计人员个人绩效、职业晋级和薪酬分配,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推动审计团队的成长和个人审计价值的实现。

(四)以审计资源集约化为目标,构建审计管理体制新格局

电网企业面对内部“三集五大”新环境下的新要求,应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管理格局,进一步深化集约化管理。审计集约化指的是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集约化审计管理体制,理顺内部审计层级之间关系;同时整合并优化省、市、县审计部门的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形成协同监督合力,完善制度保障措施和技术支持手段,提高审计效率。
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审计信息资源的联网对接、技术手段资源的优势互补、环境资源的统筹规划等形式的综合运用,协调一切有利因素,从而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推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全面转型。

(五)营造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文环境

审计人员素质正是优化内审环境、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当遵循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业务准则并重的原则,并深入融化到质量管理过程中;审计机构在设计相关制度和岗位授权时充分考虑职业道德规范与业务准则并重的原则。
企业领导层和审计部门应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质量控制承担最终责任;通过清晰、一致及经常的行动和信息传导,向全体审计人员与其他相关人员强调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及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性;委派有专业胜任能力及必要权限的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质量控制的督导责任。
企业管理层应当设计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合理保证拥有足够的具有必要素质和胜任能力、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以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例如在定期召开的审计联席会议上,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向公司领导层进行汇报,并得到领导层加强质量管理所需支持的合理保证;审计部门在按年度提交的审计报告中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应对审计质量管理和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专门阐述。
五、结语
通过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研究、现状分析及经验总结,解读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着力于建立从组织管控、职能管控、流程管控等多层次相结合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尝试从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进行研究,并初步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本文虽然建立了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但如何在电网企业中落实,如何更好的结合电网企业“三集五大”内部调整变革,如何更好地把控信息化审计与企业ERP系统的融合,在今后的后续研究中,仍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赵宾.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J].内部审计,2004,(3).
[3]王爱国.论审计的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4,(4).
[责任编辑 陈丽敏]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