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 >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选题

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选题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6341 浏览:219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对昆山市产业平台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平台建设的影响因素,平台供应的类型、结构、功能、运作模式、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征,试图从中找到产业承接平台演进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任务日益紧迫,产业平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更加明显,但是相关的专业辞典和文献均没有专门的定义和论述,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是源于对平台概念的延伸运用和直观借鉴。
按照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功能,并考虑产业链,本文将产业平台分为科技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孵化器平台、产品生产平台、综合怎么写作平台五大类。以推动产业基础研究和开发创新源动力为目的、以科学数据资源和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为内容的科技信息平台,是产业平台建设的基础动力源;以解决产业发展共性技术问题和提供专业技术怎么写作为目的、以公共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怎么写作为内容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目的、以为科技企业初创阶段提供扶持为内容的孵化器平台;以产品生产为目的,以主导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产品配套为内容的产品生产平台,以提供产业发展专项怎么写作为目的,为投融资怎么写作、销售、物流、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为内容的综合怎么写作平台。
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的演进路径是与昆山市产业发展同步进行且密切相关的。昆山市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四个阶段,产业平台建设经过了初始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优化完善阶段四个发展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影响要素明显变化而引起的产业平台变化,具体可以划分出产业平台演进阶段的具体时间节点。在此过程中,产业平台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由缺失到完善的演进过程。

二、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分析

(一)“农转工”VS产业承接平台原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2年)

1.“农转工”——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昆山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思路。
这一阶段的产业平台建设主要是产业生产平台,为承接的企业搭建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生产平台,建设了国内第一家的县级自费开发区——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在县区东侧自费创办了第一个工业新区,这便是今天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雏形。创业之初,县委、县政府在当时资金有限、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适时制定了“富规划,穷开发”,“三先三后”的方针和“依托老城,开发新城”的策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昆山这片热土上开辟出3.75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很快达到通车、通电、通信、通给水、通排水的“五通”要求,并迎来了首批落户企业,从而开创了昆山建设史上的新纪元。
此阶段,政策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运作,在昆山市经济起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偷偷”模仿“国批”级开发区开放的优惠政策;以土地批租换得土地开发区启动经费;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派人常住上海,及时引资;从上海请来的专家、师傅,此举带动了昆山人力资源再开发。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昆山很快搭上了上海这辆经济快车,当时上海城市工业开始向外释放能量,正在寻找出路,内地“三线”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生产,也在寻找向沿海地区发展。基于这种背景,昆山主动到上海寻找联营伙伴。通过引进一个,带来一批,昆山开发区很快就成为上海产品的扩散地和“三线”军工企业的聚集点。

2.产业承接平台初始阶段——政府引导,搭建产品生产平台

在产业平台发展初始阶段,昆山市采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产业平台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一是政府积极搭建产品生产平台,以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主导开发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整个过程;二是政府提供产业平台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敢于创新,“偷偷”模仿执行沿海“国批”级开发区开放的优惠政策,运用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上;三是政府主导构建投融资平台雏形,以土地资源换取资金,采取批租2万亩土地换得2亿元资金作为开发区启动经费;四是政府主导搭建人才平台,高价从上海聘请、引进专家、技术人才,成为昆山人才资源平台建设的先驱;五是政府主导建立企业管理平台,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派人常住上海,及时引资,为企业进入技术项目。
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方面。昆山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提出了“富规划,穷开发”,为以后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昆山及时把握产业周期规律,利用上海工业向外辐射和内地“三线”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生产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建设开发区,搭建相应的产品生产平台;重视人才的作用,为引入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技术项目的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从行业结构上,在产业承接平台发展初始阶段,产业主要以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等为主,主要行业都是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二)“内转外”VS产业承接平台起飞前阶段(1992-2000年)

1.“内转外”——引进外资,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道路

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初期,通过外引内联,引进万平集团、彩虹集团等一大批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电子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从1992-2000年,规模型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大量涌入,如沪士、耀宁、阿尔卡特等使昆山完成了零部件企业聚集阶段。在此过程,引入外资为产业平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进入开发区的企业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开始以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在昆山投资的企业不仅有来自于香港、台湾、日本,而日欧美企业也开始了在昆山的投资,其中,尤以台湾和欧美的企业十分突出。
大量外资注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以外资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组装、加工为切入点,从产品生产平台做起,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道路。政府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在招商策略上,开始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不仅看重科技含量、投资强度,更看重产出效益、生态效益;大量廉价劳动力需求急速增加,人力资源平台初具规模化,但人才资源平台的功能和结构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出台有关引入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营造制度氛围;政府继续支持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的基础建设,为新入驻的企业,搭建产品生产平台。

2.产业承接平台起飞前阶段——承接IT产业,创建企业孵化器平台

受到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周期的影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T产业生产制造加工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昆山抓住此次历史机遇,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快速提升了产业升级步伐。此阶段,大量的土地被建设用地占去,产业及产业平台发展处于大分散、小聚集的状态。对人才的需求更多趋向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不高。外资企业多为组装、加工制造,各项技术怎么写作等需求主要依赖母公司和功能较齐全的上海等大城市,对本地的依赖较少,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较弱。
企业孵化器平台开始并快速发展。全国首家在县级市设立的留学生创业园——中国昆山留学生创业园(1998)为代表的企业发展空间载体。
由于这一时期多是电子元器件的加工与生产,以OEM为主,属于两头在外,因此,开发区的建设为满足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需要,多以提供大空间的产品加工区间为主,研发和销售机构多集中在国外和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等;由于当地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之政策的指引,吸引了很多留学生回国创业以及一些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孵化,因为留学生创业园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的设立也迎合了这一需求。
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平台建设,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为孵化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网络、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人力资源平台的功能得到扩充和提升,具备了人才培训等业务。而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发展缓慢,还未形成,主要靠政府作用。

(三)“散转聚”VS产业承接平台起飞阶段(2000-2005年)

1.“散转聚”——土地资源“倒逼”,促使IT产业链整合

由于受到产业周期的影响,尤其是受IT产业周期影响,PC机产业利润逐渐减低,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起来,需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来减低生产、交易成本,另外昆山土地资源开始紧缺,过去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走土地集约发展模式。昆山市通过建设昆山出口加工区,促使电子零部件企业的高度聚集,整合产品生产平台,逐步改变了过去产业“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形态,形成了整机生产所需的最低生产交易成本环境。2000年10月,由昆山开发区在国内首创的出口加工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封关运作,为大型电子类企业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运营环境,出口加工区的最大优势在于通关的便利迅捷,昆山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后,实行了“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模式。台湾六家笔记本计算机生产厂商及一批数码相机、手机生产厂相继落户出口加工区,产能产量大幅增长。随着整机厂的大量融入,也带动了相关电子元器件企业积极跟进。

2.产业承接平台起飞阶段——产品生产平台增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创建

这一时期的产品生产平台建设特点,是以昆山出口加工区(2000年)和周边工业园区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产品生产平台。昆山市通过出口加工区的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优化产品生产平台空间结构、完善功能,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市场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但在产业平台总体设计上,政府还是发挥着主导作用。出口加工区为昆山自费建设,坚持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对企业有严格的要求,不再是以往的大包大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接到订单后要求在很短期间内交货的企业;原材料、零部件品种繁多,单耗核定复杂,在区外运作加工贸易手册管理手续极为繁琐的企业;出口产品的龙头企业;产品总装在出口加工区,配套在区外的企业。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是和昆山此时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到整机组装阶段相匹配的,符合了产业周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大中小规模的配套企业集聚在出口加工区周边。
在产业发展规律、空间资源短缺、人力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滞后、外资技术扩散效应弱等因素的影响下,昆山市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产业链向两端发展,实现由“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发展的转变。昆山市产业集聚带动了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快速建设,昆山市采用政府合作型发展模式针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问题,吸引外界组织(科研院所、国际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合同关系,共同承担平台建设的责任和分享平台利益的形式,构建昆山市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众多的产业园区纷纷成立,如2001年成立的中科(周庄)传感器产业基地、昆山软件园、花桥商务城等。同时,各类综合怎么写作平台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步显现,如物流平台、销售平台、投融资平台等。

(四)“低转高”VS产业承接平台向成熟推进阶段(2005年至今)

1.“低转高”——产业链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

昆山市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向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业平台也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昆山电子信息产品(如笔记本、数码相机、手机)产量不断攀升,成为世界电子信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拉长电子信息产业链,有效降低企业生产、配套成本,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2005年昆山市及时调整产业策略,提出引进TFT-LCD核心技术项目,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再次实现产业升级。以龙腾光电为标志,昆山光电产业园进入全面急速时期,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厂商纷纷跟进。

2.产业承接平台向成熟推进阶段——创新实力增强,综合怎么写作平台完善升级

这一时期的产业平台建设,在产品生产平台、孵化器平台的技术含量上、技术创新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公共技术平台和孵化器平台建设成效开始显现,极大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一时期,有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2005)、江苏省(龙腾)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2008)、科技园以及众多的大学与当地政府合建的科技园、创业园区等等,累计引进各类人才500多人,创办科技型创新企业100多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对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研发机构的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对市场的需求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同时龙头相应明显增加,吸引一大批配套的企业入驻周边开发区。人才资源平台在此期间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平台载体的数量、规模、形式,还是平台层次、模式、功能等都得到很大提升,逐渐走向成熟。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明显,首先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起来。由台资企业主要投资兴建的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于2005年成立,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人才市场也顺应市场需求逐渐规范化,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于2007年11月正式落成,是全国首家集人才、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三合一”市场,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的模式,全面实现有形市场和网络市场的统一、就业指导与就业怎么写作的统一,促进各类人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udooo.com

合理配置,每年都会举办“百所高校昆山行”人才交流会,并加强了与各大学、科研所的交流合作,还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昆山物流平台的发展主要是靠市场机制的推动,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还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
昆山市企业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旺盛,昆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相对缓慢,现有机制有待改进,不能满足科学信息资源共享需求。政府还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图书馆、实验室、设备仪器等方面的投入。

三、结束语

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发展过程中,受到外资、土地资源、技术创新、产业周期、人才资源、政府作用等要素影响,每个时期影响要素的组合和作用程度不同,使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原始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目前正在向成熟阶段推进,这个时间演进特征与昆山市产业发展阶段具有一定吻合性。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逐步递进的演进过程,这得益于昆山市能够根据产业及产业平台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和路径,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使产业链向两端发展,促进产业平台及产业的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施琴.基于人文视角的苏州产业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世伟.昆山发展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6.

3.马维.昆山市外商投资形成的IT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大学,2005.

4.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怎么写作中心等29则[J].江苏科技信息,2001(2).
*本文属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SKCX10S_001)。
(作者单位:景晓磊,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侯爱敏,苏州科技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系)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