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9962 浏览:435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是给学生空白的内心填上动听的音符,画上优美的曲线。本文笔者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从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原因分析,告诉教师们要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去激起纯洁的浪花,充满爱的音符。为祖国,为四化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关键词】教师;小学生;心里现状;良好关系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既是对教师的褒奖,也是对每位教师的鞭策。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目前师生间心理上的不相容,是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呢?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把握学生的心里特点,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有所成效,笔者下面就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现在及特点分析、探究心里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使教师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措施。
1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人也是一样,每个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发展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他们的心理可塑性强,很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但仔细观察,依然是有迹可寻的。

1.1主要集中为一下几点:

1.1.1自尊心明显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也增强了。这同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网上调查的结果,几乎100%的学生都“希望别人公正地对待自己”。这一点应该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要过多地强制孩子或者站在成人的角度上来评价孩子。 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已经定型了,有些时候我们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孩子并不会觉得错,如果我们强制性的要求改正,他们的心理会不服气,某些小孩会周而复始的犯这样的错误,或者是有些小孩及时被迫改正了,但心理仍然留下阴影,所以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让孩子自己去改正错误,这样老师和家长不用成为他们眼中的“啰嗦大王”,还可以更进一步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呢!
1.1.2感知觉有了充分地发展 。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等。他们的味觉、嗅觉和触觉也已经比较发达。这些都为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一起探索新鲜事务,特别是和人性养成的故事有关,要多和他们沟通讨论,老师也要学会作为一个倾听者,在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时候相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这种似朋友的谈话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也能够在不断的讨论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观。
1.1.3注意水平有限。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且给予指导。俗话说,教学无非是源于生活而回到生活,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把学生从空洞的课本带回到现实的生活,那么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学生自然而然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注意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1.1.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教师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现在的小朋友课余时间不会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与泥巴为伴,伴随着他们的是种类繁多的动画片,他们会把动画片中的人物性格带到现实中来,刻意去模仿, 特别明显的是学生大多受到了《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影响。在他们的言行和做事风格上可以见到。某日,老师给学生上讲狼和羊的故事,学生说这只小羊那么笨,只会想办法逃生,是我我就想办法教训那只狼了,可见,他们在《喜洋洋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学到了外表弱小并不一定是真的弱小,聪明和用于反抗才是胜利的关键。
1.1.5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所以这要求老师一定不能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待学生,不能以成绩的高低来评定对错。
1.2每种事物身上呈现出的不同的特点,因而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总结小学生以上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表现如下:
1.2.1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我们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起初,一个调皮的小朋友仍一团纸给另外一个同学,然后另外一个同学不服气,脱下鞋子就扔回去,两二人因此大打出手,闹到班主任那里去,班主任问:你为什么拿鞋子仍人家?孩子答:是他先惹的我,拿纸团仍我的!问另一个孩子,你为什么拿纸团仍人家?回答:我只是拿纸团仍他而已,他竟然拿鞋子仍我。可见,他们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自我为中心,一点亏都不肯吃。如果放任学生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岂不等同流氓烂仔,没有一点读书人的素质可言。1.2.2自私自利。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程,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班里面也有一些这样的苗头,有次,一小男生见到地上有只笔,捡起来试着写了一下,同桌说那是我的笔,这个小男孩马上把这只笔仍在了地上,我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还给你同桌?该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帮他捡?”当时我有些无语,没想到这些孩子是这样的自私自利!
1.2.3缺乏同情心。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是的,在这个社会上,只有学会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三月,学雷锋月,我们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大肆宣传要向身边的“雷锋”学习,效果还不错,我们镇刚好有个学前班的孩子得了贫血病,需要五十万的费用,学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校召集大家捐款,其中有个班好几个学生捐了20多块,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
1.2.4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耐挫折力,因为他们的过去有太多的一帆风顺,一旦遇上磨难,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事,也变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又怎么指望他们将来搏击风浪呢? 某次测验,一个优秀生从九十分跌到了六十分,当初眼泪落下来,有还几天无精打采的!经过我多次劝慰才好转!可见,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确实是要大大的加强才行。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里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面对社会、家庭及各方面的压力,教师被推上了时代的尖端,在这风口浪尖上,教师应该要做到遵循教法教纲,不断的创新,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而得出好的对策。
2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原因分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我们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多是封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为什么我们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于教育者在知识、地位、阅历、经验等方面同受教育者相比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很容易产生教育者的“自我中心意识”。具体表现在教育者对自身水平提高、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更新、地位跃升和巩固等关注较多,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状况、实际需要、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的实际需要,从而使施教方与受教方在心理等关注很少,教育者不能真切体会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与施教者产生距离,影响教育信息传递的效果。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对“灌输”理论缺乏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简单地把灌输原则理解为“填鸭式”、“满堂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往往习惯于单向灌输,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馈和要求,把教育者的意愿、价值取向、期望等看作是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从而使受教育者对班级德育工作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其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应适应德育的要求,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实施者的期望,如果这种要求与期望保持一致,就能激发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认同程度,提高教育效果。当前,知识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渠道,人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在知识积累、信息的储备等方面不能走在教育对象前面,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同时,言教和身教相统一,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要求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身教的巨大作用。当前,教育者自身言教和身教的不和谐,也是造成师生心理隔阂的重要原因。有些教育者对自身要求不严,表率作用差,自己所提倡和要求的,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却做不到,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的认同意识下降,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可见,教师的言行身教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老师,只有佩服老师,才会有学习的。
3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
想要建立师生良好的友谊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里问题,这不是三两天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3.1以平等作视角 。记得有位小学老师曾谈到“蹲下来看孩子”的话题。事实上确实如此,要和孩子交流,我们必须用平等的视角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由于年龄与阅历的不同,我们与学生之间客观上确实存在着距离,有人甚至提出年龄每相差两年就会有代沟。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以长者的说教、训斥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其结果只能导致师生严重对立,不利于教师教育,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某次上课,有个学生上课很调皮,一直在讲话,我提醒几次都没有作用,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让他往后面站,他却瞪着双眼,紧握拳头,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事后我反复思考,回忆我平时对他的教育,因为他经常犯纪律,所以我对他的耐心也没有了,对他不是训斥就是罚,导致他对老师形成了仇视的状态。因此更加不愿意学习,认识到这点之后我找他谈谈心,先表扬他好的一面,然后说了老师对他的期望。结果效果比训斥要好很多。可见,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心他们,多从关心他们的生活着手,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困惑,跟他们一起解决难题。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接纳我们。如现在有学生在上课讲话了,我一改过去那种罚站、批评、讽刺的做法,而是先以目示意,到了下课之后再找他谈心。一般先跟讲话的学生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有哪些地方听得不明白,然后再分析他言行弊病,让他明白这种做法首先对自己不好,再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说明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里,一定要先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这过程能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站在他的角度,为他好。3.2以沟通来联结 。作为心理、生理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他的行为有很大的变化,常有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其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去疏通、导行。记得李镇西老师在谈到每天“五个一工程”时,曾提到他每天要找一位学生谈心。是啊,当师生敞开心扉,促膝交谈的时候,才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教学教育相长的最佳时机。我们班有个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是跟爷爷和婶婶一起生活的。她母亲也很思念她,每次放检测就叫她去跟她和继父过一段时间。但去回来的时候,总会有段时间是心不在焉的!像这样的孩子就要老师多关心,多谈心,帮助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观、确定正确的目标,那么她就不会走歪路了!确实,师生沟通最有效的要数谈心工作了,它细腻、实用、有人情味。除了谈心外,老师还和学生笔谈,往往采用二种方式:一时详尽批阅周记,作朋友式的交谈,往往学生的周记本上写满了笔者的批语。有些学生甚至意犹未尽,在看了老师的批语后又写上感言,老师再批注。二是不定期地给学生送上心灵相通赠言。 “知识改变命运,目标照亮人生”、“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影响人生”等等,结果大受学生欢迎。通过谈心,学生的心灵向老师敞开了,通过交流,老师把握了学生思想的脉动,学生的有些隐性问题,一些萌芽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
3.3用恒心来保证 。学生的反复性很强,常常有些错误行为今天改了,过了几天又犯,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如果老师中途放弃,那就会让一切教育毁了。学生思想多变,教育者必须有个坚定态度,对这些学生,尤其对一些思想转化比较慢的差生,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必须要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能见到成效。只要一天不离开学校,他都是你的学生,你都有责任把他教育好,只要坚持这个信念,那学生哪有理由不让你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呢?
4总结
总之,教师要做一把利剑,直射学生的内心。掌握其思想动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为他们人生启航的一盏明灯!我们要坚信,只有我们不断的努力,定能够修建一条师生之间坚固的桥梁。共创祖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02年10月4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骆伯巍、陈家麟《中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udooo.com

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载《教育研究》(北京)1985年第六期。
[3]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探》,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4期。
[4]邹泽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家庭教育》,1993年2期。
[5]李彬:《关于小学一、二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3年第1期。
[6]郑希付:《不同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第1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