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播音 >试谈广播音乐在广播新闻中运用网

试谈广播音乐在广播新闻中运用网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31041 浏览:1434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准确、恰当地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乐元素和技法,能让广播新闻更加细腻、形象、丰富、生动,以独特的魅力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播新闻更好听。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感受,谈谈在广播新闻中音乐运用的独特魅力。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扩大传播效果
靠语言传递信息的广播新闻,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传播美。而音乐是一种最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是思维着的声音。卢梭曾将它比作感情之流,说由于音乐实实在在是一种非心灵莫能感受的艺术,人们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起伏,无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闸门只要开启,感情之流就会像滔滔江水,奔涌不息。它的感染力能将人引入更广泛更丰富的层次。
所以抓住稿件的主基调,选用合适的音乐,能够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进一步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
比如,在“5·12”发生以后,各地都在积极为灾区募捐,荥阳的募捐活动也非常踊跃。荥阳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报了全市上下的募捐情况,一方面是对积极捐助的单位和个人的肯定和彰显,另一方面是通过宣传引导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对灾区人民的支援活动中,在节目结尾,我们插入歌曲《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后半部分:“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就该同当……”此时音乐很好地烘托了主题,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更激发了听众对受灾同胞深深的爱心,从而积极投入到支援灾区的活动中,发挥了广播以声音凝聚力量、用电波汇聚爱心的作用。
又如,在2007年,笔者曾录制了一篇通讯《感动上海的荥阳学子》,稿件记述的是靠助学贷款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的荥阳贫困学子张石磊免费为上海残疾人家庭的孩子义务做家教的事。稿件里的录音很丰富,有张石磊辅导过的学生,有张石磊学校的老师、领导,有在张石磊带动下一起做义务家教的同学,有张石磊的家长,也有张石磊的录音,从各个角度反映出张石磊的高尚品质。
在具体制作时,笔者在采访录音上稍加修饰,特别是在最后张石磊的录音:“我没觉得自己是在付出,而是在收获,从同伴们身上,从那些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朋友身上,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这些都成为我成长的动力。一个人成长的背后有很多人在无私的帮助和付出,对于我们这些受助的人来说,最应该记住这一点。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传递这种精神,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对这段录音,笔者配以恬淡的钢琴音乐,从“我没觉得自己是在付出,而是在收获……”这句之后,渐出音乐,配合人物平实朴素的语言以及平和的语调,借助音乐促进听众对人物的感受、理解,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语言更能打动人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营造想象空间,提升传播效果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是人声的延伸,被称作人类的第二语言。它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从而达到直接触动听者心灵的目的。古人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所以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一些感情无法言传的时候,一些氛围无法靠单纯语言表达渲染的时候,作为广播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乐便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2004年笔者曾做过一期《中国夏代考古第一城》的节目,内容是2002—200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荥阳大师姑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大型夏代城址。文章开头的内容是:“夏代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也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国夏代考古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收获,但作为文明重要标志的城市却一直未能找到,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2004年有条文化方面的惊人消息在国内不胫而走:荥阳大师姑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大型夏代城址……”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标题之后、正文开始之前,配上一段乐器埙的声音,这一乐器本身属于我国独有的古代乐器,用陶土制作,它吹奏出的古朴、苍凉的声音与文物的历史感十分贴切,空旷悠远,好像来自远古。然后用稳、促、低沉、神秘的语调播出“夏代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也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句后面都是用一个固定音高,急促而且稍带些混响回声的象脚鼓声。接着又在“多年来我国夏代考古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收获,但作为文明重要标志的城市却一直未能找到”和“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这两句之后分别加上铜鼓声和埙的声音,铜鼓声是连续散乱的鼓点,音高不同,由高到低,逐渐减弱。伴着吱吱呀呀的木门打开的声音,给人以神秘幽远的感觉,一下就把人的心绪带到了一个遥远的历史空间。“言表情、乐表意、响表真”,乐声在此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氛围、营造想象空间的作用,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是单纯依靠播音员语言表述所无法达到的。
丰富节奏的变化,加强情感抒发
播音节奏是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的声音运动形式。节奏的核心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声音的高低变化——抑扬,声音的大小变化——轻重,声音的速度变化——快慢。《曲律》中提到“句太促,促则气迫而节奏不畅达”。而郭沫若先生则指出:“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所以,鲜明而丰富的节奏,能使受众得到美的艺术感染。
音乐更是有节奏的,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
新闻节目中播音节奏和音乐节奏的运用和谐一致,将会极大地丰富听众的思想感受。
如2006年的一篇稿件《又到中秋月圆时》,反映了人们在中秋来临之际面对各种包装精美的天价月饼时心中对传统月饼的留恋,开头一句“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圆又甜”,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一首老歌《爷爷为我打月饼》,衬在开头,纯真的童声一出场,就撩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也勾起了人们对传统月饼的怀念。这种舒缓的节奏与下面段落形成了一定对比。从第二段开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udooo.com

始,“传统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各大超市商场熙熙攘攘,节日商品供应充足,特别是各种月饼堆满了货架。可是面对包装精美,几十、几百元甚至几千、几万元的月饼,人们却普遍反映,始终找不到小时候吃的几毛钱的那种月饼的感觉了……”,紧接着就是对月饼市场的一系列调查,对近年来一些“变相、变味”的月饼现象提出了种种质疑和否定。稿件开头使用的音乐,既改变了节奏,又达到了抒发感情、升华主题的作用。
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效果
广播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实现的。由于受到传播方式的局限,广播新闻不能像报纸那样配上切题的图片,不能像电视那样用字幕弥补镜头的不足,广播只能是线性传播,新闻在“说”的过程中消失,它所取得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听者是否用心。理论上,新闻是客观的,传播第一位,是否好听次之,然而同样的新闻,确实存在做得好听与不好听之分。
承载功能是广播音乐对广播的又一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它不但可以把节目穿起来,滋润好,衬托漂亮,包装美丽,而且可以把它运送到听众的彼岸。在新闻节目中恰当地运用一些音乐,可以改变以往广播新闻节目板起面孔说话的硬形象,既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向受众传播信息,又不失品位内涵,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事实上,音乐在新闻节目中的这些作用对于某一篇具体的稿件来说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作用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正是这几种作用相互影响,才最终达到良好的听觉效果。
虽然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乐有这么多好处,但也不能滥用,总体来说,广播新闻中音乐的使用要从稿件类型和要求出发,把握稿件主题和脉络,力求使音乐与稿件基调一致,还应注意一定要与播音协调,甚至要考虑播音员的音色、风格、气质等,力求统一。
对新闻中的音乐要求可以用短而精来概括。另外,新闻节目中的音乐还具有可剪辑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编辑的创造性进行自由剪辑。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编辑可以打破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作品的限制,将音乐巧妙地“嫁接”到一起,同时“自由”又是必须有所依据地怎么写作于中心的,而不是无目的的拼凑,有中心有想法的剪辑就像我们评价散文一样,是“形散而神不散”。
总之,音乐在广播新闻中只能作为一种装饰而存在,目的是让广播新闻节目增强可听性,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为广播新闻锦上添花,使广播新闻更好听。
参考文献:
王旭.重视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J].新闻爱好者,2011(6下).
(作者单位:荥阳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赵 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