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项目管理 >> 公共项目管理 >中国传统民居外部空间

中国传统民居外部空间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22902 浏览:1062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部空间是对内部空间的延续和拓展,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便于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道器文化和中国人对于自然和空间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历史演进,形成特点以及构成关系,为当今住宅的外部空间设计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空间中心与边缘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功能以及形式无不满足了当地的自然气候以及人居住生活的要求,本文着重从其外部空间这个角度入手,探讨其空间构成及特点。谈到外部空间,不能不提到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芦原义信曾这样解释外部空间的含义:建筑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框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中国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本文着重从历史演进,形成特点以及构成关系这几个角度入手,认识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
1.中国传统民居外部空间的历史演进
1.1 原始社会 从西安半坡村的遗址可以看出,在氏族制占主体的原始社会,居住建筑的外部空间考虑最多的是防御功能,居住区周围多是壕沟或高台,此外也兼顾祭祀和集会功能;1.2 隋唐及以前 到了封建社会,由于隋唐以前的统治阶级历来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不允许商业的过度发展,同时又由于统治阶级自身的安全需要,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可以归纳为1 内向封闭;2周正严整;3 单一无太多变化。1.3宋元时期 及至宋代以后,在中国的城市中,集中的作为点或者面的市开始蜕变为现状的街市了,商业建筑冲出了市的围墙在所有的大街上伸延,域坊制就随之而消散。1.4 明清时期 到了规划明北京的时候,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的组织有了综合前二者的趋势,干道和住宅区内的直露在组织层次上依然十分分明,街道的距离大概在七十米左右,正好构成当时所要求的住宅区地段。不过面形的外部空间逐渐开始向线形空间和袋形空间转变,形式虽然有了变化,在街巷和住宅的外部仍有一些节点像牌坊的存在和设置,算是对汉唐时期里坊精神的继承。
2.中国传统民居外部空间的特点
2.1空间之间界面模糊,相互交融
中国国画运用的散点,常常通过意境的创造使空间的边界显得相互交融,对于民居的外部空间来说也是如此。以安徽徽州古村落的街巷空间为例,徽州传统的巷道空间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是精神空间的外现。由于10:1的高宽比和巷道的狭长,单栋建筑的感消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山墙,屋檐,过街门房的随机布置。这样以来,单栋建筑的体量感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邃幽密的纵向空间,作为边界的路径与街巷内部的居住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呼应,使实体与空间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延续感。此外,从宋代的界画如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居住建筑大都有深深地出檐和挑廊,在狭窄的街道里,檐下空间有时成了行人的主要活动空间,在这里室内与室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是相互流通的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2.2尺度亲切,比例和谐
在封建社会的中前期,街道宽度动辄上百米,虽然一方面反映了帝国的兴盛与强大,但是对于马车时代的人们来讲,这种尺度明显显得"空旷萧条",因为建筑与街道的比例是获得亲切感的重要因素,街道尺度过大,人的目力往往难以顾及街道两旁的景物,心理上便感到无助与迷惑,从而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兴趣。随着宋代以后里坊制的解体,临街设店等空间形式的出现,街道宽度逐渐变窄,行人观察到建筑内部的活动同时自身也是被看者,内外活动的相互吸引是外部空间的尺度更加宜人。现在在一些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地方,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街巷和庭院的尺度与传统民居之间存在一个和谐的比例,在这个合适的比例下,人们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和交往需要。
2.3同一形制兼具多种功能
还是以街巷空间为例,作为住宅外部的胡同或者是里弄,不仅承载现代生活方式,持续满地原住民以及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需要,发挥其自然功能,而且从文化传统方面来看,"风水之法"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人们对住宅外部空间的理解和规划。同时,外部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社会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而作为形体环境则是具象的概念,通过对形体环境的处理,使外部空间充当社会和文化的载体,使社会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可见性。
2.4礼制与风水的交融
由于封建社会在中国的过早确立,礼制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反映在民居的外部空间上也是如此,供奉追思祖先神灵先哲的载体在外部空间中始终占有支配领导地位,居住建筑常常围绕着这些空间而展开,并产生一些变化丰富的节奏,同时传统的中国人在设计外部空间时总是把风水放在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住宅外部的照壁,住宅内部的影壁既限定了入口空间,又是风水观念在规划外部空间时的真实写照。
3.中国传统民居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人们对民居外部空间的体验离不开围合空间的各个界面,在内部空间中人们欣赏外部空间的六个界面,在外部空间中则主要感受五个界面。在这五个或六个界面中,我们认为某些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中心,如广场,山门,城楼,戏台,水口等,这些作为中心的要素对其周边的环境和建筑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空间体验上都具备了统治和支配的地位;与之对应,另外一些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边缘,如街巷,溪流,牌坊等。研究外部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研究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以住宅为例,对于无院落或封闭性不强的住宅来说,住宅临街的前院是过渡空间,对交流活动而言,在这种场所中具有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较明显的优点,人们既可较自由的走进"空间",也可在外面小站,随便和主人打声招呼。同时,这种空间,也是最适合儿童活动的,孩子们既可以在此游戏,又很容易观察到外面的情况,以便决定自己的选择,这种前院空间相对于住宅来说便是起支配作用的中心;而对于院落封闭性较强的住宅,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院中心的虚空间相对于四周的厢房和正房确定了自己中心的地位,外的胡同是次一级边缘,而倒座和垂花门之间的前院和正房与后罩房之间的后院相对则构成了次一级的边缘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同样具有"中心"和"边缘",垂花门构成了前院的中心,正房形成后院的中心。
无论门前,还是前院,均可被看作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过渡区,处于该处,为观察、活动提供了有利位置。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 erk de Jonge)曾提出颇具特色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村镇中的门前或前院,同样具有此种属性。
在南方古村镇中,村落往往选址在山水环抱的环境。从宏观尺度上来讲,村落整体与周围的山水构成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从微观尺度上来看古树,古井牌坊或者是池塘相对于周边的民居确立了自身中心的地位。以皖南古镇宏村为例,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中心和边缘在这里既构成了和谐有序的关系,同时兼顾了日常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同样,在城市外部空间的中心要素里,居中而立的手法也是很常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里,择中的观念贯穿始终。无论是城市的中心广场还是村镇的祠堂空间基本都位于该区域的中轴线或是位置。传统宗法也认为中心要素应布置在核心区域,城市的骨架才能建立,作为中心的边缘的存在才有意义。
中国人视自然为万物的本原,对自然采取了敬畏和呵护的态度。这样的自然观决定了其设计外部空间的手法和方式。人们在设置民居的外部空间时,重视并延续的是建筑和外部空间的功能及体验。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伴随建筑形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着,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站在空间的角度,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其实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手发构成,组织方式以及其内部的构成关系同样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李允和«华夏意匠»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贺业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建筑史 «2003年第一辑»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罗杰 斯克鲁顿 «建筑美学»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