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流通中国流通业经济增加效应中专生

流通中国流通业经济增加效应中专生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4483 浏览:123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经济在快速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内需不足,粗放型的进展方式,不利于经济增加的可持续性。特别是经济进展中较高的流通成本制约了经济增加效率的提升。对于这些不足,现有文献主要以生产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扩大内需,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如何推动经济增加。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但是这些对策倡议忽略了一个隐含的前提,即生产与消费的无成本对接。实际上,如果流通成本较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只会导致产品存量的不断增加,但是很难转化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有用商品。而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我国经济进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主要理由。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由于过去仅仅局限于流通与生产联系的讨论,并未把流通作为产业放置于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来探讨,因而无法全面浅析流通影响经济增加的作用机理。由此,本论文以流通业的经济增加效应为主线,沿着流通业自身进展水平的评价、区域差别及影响因素浅析,再到流通业影响经济增加的论述与实证浅析思路,首先对中国流通业的增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证浅析发现增加规模与水平、潜力与环境比重最大,基本上保持上升走势,是提升流通业增加能力的主要动力。现代化程度、增加质量比重次之,但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走势,说明中国流通业增加能力较弱,主要是依靠数量扩张,而不是依靠质量提升来体现其增加能力。影响力指标对流通业增加能力的贡献是负向的,变动幅度最显著,总体呈现下降走势,阻碍了增加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根据分工与市场范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分工视角浅析影响流通业进展的区域差别。我们认为,东部地区流通业进展主要依赖区域内部分工,西部地区则对区域之间分工依赖比较显著,这也说明西部地区在国内区际分工中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东部地区流通业对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最大、中西部次之。对流通业进展的区域差别影响因素浅析表明中西部地区流通业进展落后的理由在于一方面城市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有着严重的地方分割不利于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以而阻碍了这些地区流通业的进展。在对流通业增加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地区差别进行浅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接着以流通效率的视角,通过对新型古典经济学中的职业中间商模型进行拓展,浅析流通业的进展对经济增加的影响。我们根据流通相似度检测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衔接作用,提出流通业进展推动经济增加的三个途径:第一,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推动产出增加,而且本身就能带动经济增加;第二,流通业的效率实现功能,即流通业发挥流通相似度检测的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节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一方面使得消费者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商品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共同推动居民消费增加,以而达到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第三,流通业在推动经济增加的历程中,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商品产销矛盾,以而有利于企业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采取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并提升生产效率,以而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以流通业推动产出增加来看,整体上商业对经济增加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而物流业对经济增加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说明物流业进展水平有限,其对经济增加的推动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以区域差别来看,东部地区商业对经济增加的正向影响最大,中西部地区次之。物流业则在三大地区都没有发挥推动经济增加的作用。物流与生产之间的联系并不协调,物流业进展水平较低阻碍了规模经济的产生,以而使得经济增加中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以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来看,商业与物流业均能对居民消费产生正向作用。以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商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中西部地区商业对居民消费的正向影响较弱。物流业对居民消费的推动力最显著的也是中东部,西部地区仍较弱。以流通业对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来看,具体而言,商业增加对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高于物流业增加的正向影响。以地区差别来看,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流通业进展水平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具体而言,东西部地区流通业对生产率变动都是正向影响,但是前者大于后者。中部地区商业进展水平比较滞后,其对生产率变动的作用为负,但不显著。关键词:流通业论文流通效率论文经济增加论文消费论文经济进展方式论文超边际浅析论文随机效应论文

    中文摘要3-5

    Abstract5-10

    第一章 导论10-16

    1.1 探讨背景与探讨作用10-12

    1.2 流通业概念界定12-13

    1.3 探讨思路与探讨策略13-14

    1.4 探讨结构与探讨内容14-15

    1.5 本论文的革新之处15-16

    第二章 流通业影响经济增加的文献综述16-26

    2.1 流通论述的演进17-22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流通论述的探讨17

    2.1.2 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流通论述的探讨17-22

    2.2 流通业影响经济增加的实证文献述评22-25

    2.2.1 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视角23

    2.2.2 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视角23-24

    2.2.3 流通业影响城市经济进展的视角24

    2.2.4 流通业影响生产率增加的视角24-25

    2.2.5 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影响的视角25

    2.3 现有文献的评价25-26

    第三章 中国流通业增加能力的综合测度26-46

    3.1 商贸流通业增加能力评价的测度策略及指标系统的建立27-32

    3.1.1 流通业增加能力评价策略选择27-28

    3.1.2 流通业增加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28-32

    3.2 商贸流通业增加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统计描述及数据处理32-37

    3.2.1 指标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32-33

    3.2.2 指标的正向化33

    3.2.3 指标无量纲化33-37

    3.3 商贸流通业增加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及综合评价37-43

    3.3.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37-38

    3.3.2 因子浅析适用性检验38-39

    3.3.3 商贸流通业增加能力综合评价得分39-40

    3.3.4 流通业增加能力的进展阶段浅析40-43

    3.4 小结43-46

    第4章 中国流通业进展的区域差别浅析46-57

    4.1 商品流通进展差别的浅析框架48-49

    4.2 计量模型构建、数据说明49-53

    4.2.1 计量模型的构建49-51

    4.2.2 数据说明51-53

    4.3 计量估计结果及解释53-55

    4.3.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53

    4.3.2 计量结果及其解释53-55

    4.4 小结55-57

    第五章 流通业影响经济增加的浅析框架57-62

    5.1 流通业对产出的影响57-58

    5.2 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58-59

    5.3 流通业对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影响59-61

    5.4 小结61-62

    第六章 流通业对产出的影响浅析62-77

    6.1 模型63-71

    6.2 实证检验71-76

    6.2.1 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71-74

    6.2.2 回归浅析74-76

    6.3 小结76-77

    第七章 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浅析77-85

    7.1 论述模型78-81

    7.2 流通业推动消费的计量检验81-84

    7.2.1 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81-82

    7.2.2 回归浅析82-84

    7.3 小结84-85

    第八章 流通业对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浅析85-97

    8.1 生产率测度策略与数据说明86-90

    8.2 流通业对生产率变动的经验检验90-95

    8.2.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90-93

    8.2.2 实证浅析结果与解释93-95

    8.3 小结95-97

    第九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不足97-100

    9.1 主要结论97-98

    9.2 政策倡议98-99

    9.3 本论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99-1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