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对于大众化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路径综述要求

对于大众化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路径综述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6365 浏览:172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1XZX001)的阶段性成果
:A
内容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研究呈现出一定特色和新意。依笔者浅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把握时代精神、科学解答时代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及宣传普及;挖掘马克思生活哲学观点,回归生活、关注现实。本文即试图对此做出某种盘点与梳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路径 综述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均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任务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作为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也因此成为国内学者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研究更是呈现出值得关注的某种特色和新意,在笔者看来,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某种盘点与梳理。
把握时代精神、科学解答时代问题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兴趣的日渐浓厚,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有效性问题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关注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科学解答时代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有代表性的,如李海星等(2004)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总要求乃是“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因而“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崭新的时代内容”。该论者进一步认为,离开这一总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会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丧失生机和活力,以及现实的有效性。再如郭建宁(2008)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要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时怎么发表展同进步的道路,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还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在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将“与时俱进”贯穿于其全过程之中,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变化,勇于开拓进取,坚持与时代进步保持一致,善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和深入分析与研究,从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积极发现有效应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有效解决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时代内容,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期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历史地、具体地统一(何腊生,2012)。
可以说,这些主张本身就直接地呼应着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理解和掌握就是对积极的、根本的时代精神的接受、理解和掌握。
与此相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则是科学地解决好时代性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必然具有属于它自己的具体问题,只有准确认识、分析和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才能扎实有效地促进民族振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学者因而指出,只有“提出并解决了符合时代的问题,哲学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吕世荣,2012)。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准确反映时代精神、深切回应大众的普遍关切,才能成为大众广泛接受并充分认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正是现实本身的根本需要。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路径思考的日益深入,难能可贵的是当前学术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学院派作风,也引起了某种尖锐的批判与反思。如陈曙光(2008)认为,学院派作风在一定程度上阻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宽广道路;其突出表现就是在“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倾向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研究仅仅看作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这就从根本上疏离了时代与现实……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能是时代之外的“遐想”或“独白”,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加强理论研究及其宣传普及
就国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而言,如果说“把握时代精神、科学解答时代问题”的鲜明诉求已经标示出原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本来具有的根本的“入世”精神与核心取向的话,那么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致思取向上则主要体现为两种基本的思考努力:其一,着力聚焦并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大众性维度或人民性;其二,力图进一步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人民大众喜欢听、听得进,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显然,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意义上、具有当代性特征的理论自觉。
首先,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际上面临着某种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功能,必须充分有力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深度和独特魅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落实到大众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的实践世界当中。
韦斌(2011)在《认识的僭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的不周延诠释》一文(以下简称韦文)中提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哲学的不周延诠释,即以一种直观方式描述其完整体系,以一种庸俗化形式理解其主要观点,进而导致了很多核心概念竟然也遭到任意曲解的窘境与误区。就一定程度上而言,目前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神秘化、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现象也已渗透、充斥和弥漫到大众的精神境域当中。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认为,这些歪曲正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势头有可能陷入片面性境地、进而大面积丧失固有功能的重要原因。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务之急之一,就是要面向经典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创立哲学的真谛与实质。韦文进一步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性和发展性;第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立场、根本主题和论证方式。 与上述看法较为接近,尚庆飞(2008)认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工作中,不能忽视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理论的研究,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现实地、具体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当代创新问题,正如冯永泰(2012)所论,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同时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即“用新的理论概括、归纳、升华新的实践,在学理上达到真正的透彻,真正阐明现实”。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突破性发展,也同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题中之义。
孙熙国、路克利(2009)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和通俗化,更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广大群众所充分接受和深入掌握。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此种看法表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指针,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某种实质也就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让理论的“思想闪电”真正照亮“人民园地”。这也是郭建宁(2008)在路径问题上呼吁“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学术含量,防止低质化”的基本初衷之所在。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路径研究的要义之一在于将“普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如何进一步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与实质,进行了颇为积极的理论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突破语言瓶颈,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话语体系。冯永泰(2012)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将话语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叙事,从文件语言和一般性的号召与判断转向现实生活事件的分析,从日常生活本身发掘、从具体的形象去感染,将抽象空洞的话语转向有血有肉的形象,才能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和引导力”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与此看法大致相同,还有论者指出,“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学术话语上,必须实现向‘大众话语’的转换”(陈红娟,2010)。这意味着哲学理论工作者自觉掌握和科学运用具体的、通俗的、鲜活的大众语言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因为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才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人们的心灵。
在肯定上述主张的同时,也有论者提出:通俗化绝非庸俗化,必须未雨绸缪地有效避免“走入庸俗化的倾向”(尚庆飞,2008)。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自艾思奇《大众哲学》以及的《矛盾论》、《实践论》行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方式的积极转变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成功之道,其根本效用在于一方面使哲学理论从抽象和艰深玄奥的语言塔中解放出来,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亲民”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大众在自己的实践中充分感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外在的、他者的,而是内在的、自属的。两个方面的充分实现即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众良性互动的现实形态,其“涵化心灵”、“润物无声”的巨大作用正是当代必须吸取的重要经验。但是对于此问题,又必须历史地看,即当年的成功转换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立足当代自觉迎接转化话语方式的挑战。
突破传统模式,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有代表性的,如罗会德(2009)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除了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平台,还要面向基层群众,积极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在具体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到大众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从以往的统一灌输形式向多层灌输形式转变;在具体方式上,应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语言与形象相结合”和“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王红梅(2011)亦撰文指出,充分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各施所长,形成合力”,力求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着重指出把运用互联网传播理论手段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掌握网络的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使之成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阵地。马福远(2012)撰文着重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大众传播通过意识形态、信息源泉和交流互动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成为人们获取、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主要渠道、及时积极地解答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主要载体、用生动、具体、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魅力的主要窗口。同时,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功能发挥的负面效应。因此,该文呼吁必须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双重效应,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学者指出,各种社会教育组织和宣传媒介对社会大众进行直接的意义传递和解释,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邱柏生,2008)。
挖掘马克思的生活哲学旨蕴并回归生活
以“把握时代精神、科学解答时代问题”,以及“加强理论研究及其宣传普及”为前提,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着更为深入的路径观照,即:回归生活、关注现实。
对于此种观照,赵勇(2008)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求极其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始终坚持理论与生活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理论的功能不仅用来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用哲学来指导人的实践,改造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贴近及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世界中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搞枯燥玄奥的演绎,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积极倾听群众关注的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解惑释疑,帮助人们在汹涌澎湃的现实生活的洪流中认清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为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思想先导。或许只有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自身,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投入到改造现实社会的洪流中去。诚如指出的:“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检测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