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地理教学 >高职院校网络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网络生态文明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2860 浏览:76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网络已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高职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许多学生都存在网络成瘾的倾向,这就需要在校园建立健康的网络生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生态空间失衡主要体现,从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生态;文明
1002-7661(2012)17-075-02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类发展的各个角落,网络已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系统”的文明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发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状态以及相互之间与环境而形成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由此,我们把网络看做一个整体即网络生态系统,他的要素包括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政策法规和网络文化方面。由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具有不同的性质,网络空间是虚拟的,没有如人类第一生存空间各种生存的真实存在,不受自然环境与实体存在的约束与限制,网络生活具有自由性、开放性、隐蔽性,因此网络生态就呈现出更自由、更开放的特征。
由此可见,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2012年1月16日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6亿,而在校高职生的网民调查,网民比例约为97%,笔者对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调查显示,拥有私人电脑的约为71.8%,除了校园宿舍的计算机可供上网外,学校周围的网吧已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不同与普通高校,学校的发展时间短,校园文化底蕴薄弱,而高职生正处于学校到职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心智还不太成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知识、行为、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消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学生特点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其在校生录取分数很低,办学层次为专科,生源也比较复杂,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和五年制高职学生。高职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具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又有着同龄群体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人生观,许多学生都存在网络成瘾的倾向,这就需要在校园建立健康的网络生态,否则就会对其思维发法、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严重干扰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的生活。

一、高职院校网络生态空间失衡主要体现

1、上网成为学生“颓废”的起点,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迷失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必备要求,虽然学校配有机房,但大多数学生都购置了手提电脑,虽然购写电脑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方便,但网络游戏以及网络上新奇刺激的信息让他们忘记使用电脑的初衷。笔者对在校200名高职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上网的主要是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看电影,从而消磨了大量的学习时光。
青年学生正处于性生理的成熟期,他们对性知识、生理的追求具有浓厚的兴趣,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学校对高职生的性知识教育相当匮乏,主要是红十字协会艾滋病讲座为主,对高职生的性教育基本采取回避的方式,因此他们就可能出现性压抑、性焦虑等诸多性心理问题,这样网络上的信息就为学生提供了平台,学生处于猎奇心理,在网络上浏览,下载大量图片和视频,寻找性刺激,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2、缺乏网络监督,网络自由主义泛滥,道德品质下降

进入了大学校园,高职生拥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远离父母的监督,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生活管理也比较松散,对高职生的业余生活关注很少。虽然大学生生理、心理趋向成熟,但他们面对理想、情感生活会表现出迷茫与不确定性。当遇到挫败时,又表现出灰心、泄愤和报复的,而虚拟的网络为他们提供自由、隐蔽的平台,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无道德的自由主义倾向。入侵他人的空间窃取隐私,利用网络攻击、辱骂他人,偷拍他人的照片传到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网络犯罪。另一方面,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校园网络缺乏监管,许多大学生交友不慎落入网络陷阱从而迷失自我,偏离了学校的思想教育控制而走向危险的境地,从而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心理倾向。问卷调查发现,93.2%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与他人网上交流中采用大量的谎话,63.7%的学生承认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与现实完全不一致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网络与现实的双重人格表现严重影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促使人格的裂变,造成心理偏差,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不信任性,否定逃避现实,给未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3、自身缺乏自制力,沉迷网络无法自拔

高职生入校时,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说明他们本身对学习缺乏热情,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信心,感觉进入高职院校就是混日子、混文凭,习惯于从小被老师、父母管束的他们,面对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管理,难以自控,部分学生迷患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抑郁症。具体表现在网络上网时间很长,难以自拔,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以及自己营造的情感网络世界中,精神萎靡不振,对任何外界世界都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昼夜颠倒,整日旷课上网,思想难以集中,与现实的世界颠倒,产生孤僻、冷漠、乖戾等心理问题,与同学老师无法相处,从而出现行为怪异,导致人格多重障碍,严重危害了高职生健康的人格发展。

二、高职校园网络生态文明建立的应对1、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精心打造网络育人环境

作为高职校园网络生态文化的构建者,高职校园教育管理部门应对校园网络的管理、维护、安全等职责负责。首先,充分运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切实保障高职校园生态网络的安全与健康,例如:建立数据库,记录在校高职生上网实际时间,根据他们经常登录的网站、时间、个人兴趣爱好等网络行为评估高职生的网络行为,并根据数据资料显示的整理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措施。其次,开辟校园网络论坛,将论坛分为多个板块,让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在网上进行合理的宣泄,并密切关注学生网上的言行,洞察他们的思想变化,并加以引导。最后,高职院校宣传教育工作部门应按照本校的特点制定网络道德规范,采用专题讲座、班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推广宣传与普及,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主体意识。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满足师生对校园网络生态文化的正常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文化的宣传创作一直采取“上传下达”式的公文方式,缺乏灵活性,致使高职院校宣传媒体受重视不足,多数学生并不太关注校园的网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文化教育 、舆论导向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要想增强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必须贴近师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认真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首先,建立一支由学院团委、系

源于:论文的写法www.udooo.com

部团总支、学生会、网络中心、相关社团等组成的网络文化教育、监督队伍,定期召开各系的学生座谈会,虚心听取师生对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校园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开辟适合学生网络文化的宣传专栏;其二,利用学校校园广播不断对高职生影响渗透,并与周边兄弟院校网络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三,举办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如FLASH动画大赛,网络小说比赛、拍客比赛、网络日志、博客等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导向,使校园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共同搭建成和谐健康的环境,形成“百花齐放”的高职校园网络文化,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校园文化需求。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树立高职生健康的网络生态观念,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90后的高职生是富有创新、最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一代,同时他们的道德意识也非常淡薄,如果只靠老师那种枯燥的说教,他们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育工作队伍,积极采用全新的教育方式,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真情交流、平等地探讨,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接受新思想、新精神,从而接受德育的教育,也就是倡导一种“慎独”的精神。“慎独”精神就是让学生不要自欺欺人,在网络世界中做有损他人、不道德的事。从积极的角度看,那是一种自律精神,体现着人的价值与尊严。高职生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就必须真诚地对待自我,追求人格的完善,这种精神更有利于增强高职生践行道德的主体意识。对于高职生来说,网络世界本身是“隐蔽”之地,但它的扩散速度却是惊人的,对人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所以,广大教育者就是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络、院系群,与学生贴近交流;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 让他们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另外每个系也需要建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解决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合理处理学生爱情生活等各方面的困惑,切实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处理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面对社会、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树立生活的信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这对于90后的高职生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校园生态网络中,要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只有建立有效地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转换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才能建立多样化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和正确网络文化道德观。
参考文献
张庆锋. 网络生态论[J].情况资料工作,2000 4.
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

7.275.

[3] 吴克明. 网络文明教育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 杨礼富. 网络社会的问题探究[DB/OL].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6] 王如松. 论符合生态系统与生态示范区[J].科技导报,200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