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化学工程 >简论紫苏紫苏籽水酶法加工工艺

简论紫苏紫苏籽水酶法加工工艺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8552 浏览:333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紫苏是我国卫生部首批许可的即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之一,油用紫苏籽油脂含量约为50%-66%,蛋白质约为32%。紫苏籽油是世界上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油之一,享有“植物深海鱼油”的美名,除食用外,还可作抗过敏与抗癌食品的功能性原料;紫苏蛋白氨酸的成分与含量与传统油料具有互补作用,是一种具有改善目前生活水平的保健类植物蛋白源。同时,结合水酶法提油工艺具有处理条件温和、能同时得到油与蛋白质或者其他回收等优点,探讨紫苏籽水酶法加工工艺对于紫苏资源利用与新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试验,筛选出辽宁紫苏籽为本论文实验用的原料。紫苏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由于地域不足,不同地域的紫苏籽成分含量各不相同,通过对全国各地紫苏籽基本成分及脂肪酸成分的浅析,再结合水酶法提油的特点,最后确定辽宁紫苏籽为论文中的试验原料。设计出一条适合于紫苏籽的水酶法提油的工艺路线:紫苏籽粉碎、过辊碾磨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搅拌均匀后,调节系统pH和温度至酶的最适作用pH和温度,酶解反应一定时间后,加热至80℃并保持10min以达到灭酶效果,然后在4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15min,分离得到清油Ⅰ、乳状液、水解液及渣,乳状液采取冷冻破乳的方式,得到清油Ⅱ及渣;水解液经冷冻干燥后得到水解蛋白。检测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在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中的运用效果,通过考察超声波的功率、时间等因素对油总提取率的影响来看,发现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在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中的运用效果不显著。利用已设计的工艺路线进行试验,筛选出碱性内切蛋白酶为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的酶制剂,同时,确定最适合紫苏籽水酶法反应的料液比为1:4。通过单因素及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酶的添加比例为1.5%、pH8.94、温度61.3℃、时间为4.47h,油总提取率及蛋白总提取率分别为85.59%、73.43%。关键词:紫苏籽论文紫苏籽油论文紫苏籽蛋白论文资源论文水酶法论文超声波论文

    摘要2-4

    ABSTRACT4-8

    第1章 文献研讨8-16

    1.1 立题背景及作用8

    1.2 资源概况8-11

    1.2.1 紫苏籽主要成分及其探讨价值9-10

    1.2.2 紫苏籽油10

    1.2.3 紫苏籽蛋白质与其他成分10-11

    1.3 紫苏籽加工工艺探讨近况11-12

    1.3.1 紫苏籽加工工艺探讨近况11

    1.3.2 紫苏籽目前加工工艺有着的不足11-12

    1.4 水酶法加工工艺的探讨近况12-15

    1.4.1 水酶法在油料加工中的作用原理12-13

    1.4.2 水酶法在油料加工工艺中的探讨历史及近况13

    1.4.3 影响水酶法加工工艺的因素13-14

    1.4.4 水酶法在油料加工工艺中的评价14-15

    1.5 主要探讨内容15-16

    第2章 试验材料与加工工艺设计16-20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16-17

    2.1.1 试验原料与试剂16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16-17

    2.2 试验加工工艺设计17-20

    2.2.1 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策略17

    2.2.2 检测浅析策略17

    2.2.3 计算公式17-18

    2.2.4 工艺流程18

    2.2.5 超声波预处理工艺流程18

    2.2.6 酶的种类及影响其提取率的各因素的确定18

    2.2.7 试验设计18-19

    2.2.8 水酶法提取的紫苏籽油与蛋白质的品质浅析19-20

    第3章 紫苏籽水酶法加工工艺试验结果与讨论20-39

    3.1 紫苏籽原料的收集与筛选20-22

    3.1.1 原料基本成分浅析20-21

    3.1.2 紫苏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浅析21-22

    3.2 超声波预处理试验22-24

    3.2.1 超声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23

    3.2.2 超声波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23-24

    3.3 酶的种类及影响其提取效果的因素确定24-37

    3.3.1 酶种类的筛选24-25

    3.3.2 料液比的确定25-26

    3.3.3 单因素试验26-28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浅析28-33

    3.3.5 验证试验33

    3.3.6 紫苏籽油及其蛋白的指标浅析33-37

    3.4 本章小结37-39

    第4章 结论39-41

    4.1 结论39

    4.2 革新39-40

    4.3 展望40-4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