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计算机教学 >有关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作用查抄袭率怎么

有关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作用查抄袭率怎么

收藏本文 2024-03-21 点赞:31168 浏览:1370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因素有关。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运动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主要表现为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而体育锻炼能培养一个人刻苦、勇敢、顽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

一、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

健康的心理素质包含很多内容,如自信、坚强、勇敢、愉悦等。而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娇气、任性

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和依赖性强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抑制和扭转不良心理倾向。
Stephens(1988)研究指出,身体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即努力进行锻炼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不努力者的不安感明显要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并且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同时受到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学生从中能体验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的需要,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作用。
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受锻炼的内容、难度、所达目的影响,再加上接触其他参加锻炼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建立自信,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将运动融入学生的每一天,使其成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中开展体育锻炼,而且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如田径运动会、越野赛、篮球赛、足球赛等,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比赛为学生提供了证明自己面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能力的机会。这种证明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身体活动,它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进而逐渐形成积极的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每次比赛之后,体育教师针对比赛的结果及时进行总结,指出挫折和心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当想方设法战胜挫折,锻炼学生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

三、通过不同途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平时只要教师多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或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和争胜心,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体育锻炼能以其娱乐性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通过体育锻炼,既能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从而逐步扭转学生的心理弱势,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
1.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通过调动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提高心理素养的作用。同时,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生与生之间、生与师之间产生亲近感,使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忘却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久的教育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塑造出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 付淑霞)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