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33366 浏览:1566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首先对皖北行政区域进行的界定,然后详细分析了皖北六市的经济状况,找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皖北经济 协调发展 解决对策
1 概述

1.1 皖北的界定

皖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毗邻江苏、山东,河南。在经济发展商具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皖北地区包括淮北、淮南、亳州、蚌埠、宿州、阜阳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霍邱县、寿县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1/3,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

1.2 皖北经济情况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以及政策和观念的因素,皖北地区经济基础弱,发展起点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经济发展和加速崛起的进程。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来看,2010年全省地级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6672元,而皖北六市仅为16859元。2010年各地级市人均GDP超过4万的是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合肥,而皖北六市中较为发达的淮北、淮南、蚌埠三市人均GDP都超过2万,平均为22245元,接近全省人均GDP26672元,这些地方大多矿产资源丰沛、旅游资源丰富、工业较为发达、区域位置良好,皖北六市中相对落后地区的亳州、宿州、阜阳人均GDP仅为10779元,都是工业不发达,而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地区。从发展速度上看,皖北与全省增幅差距有所缩小。皖北六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在14%以上,与全省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其中,淮北市94.3亿元,增幅15%;淮南市127.7亿元,增幅15.1%;亳州市90.2亿元,增幅14%;蚌埠市123.5亿元,增幅13.2%;宿州市109.1亿元,增幅13.5%;阜阳市143亿元,增幅14.9%。可以看出,淮北和淮南两个地级市生产总值平均增幅在15%以上,阜阳已连续6年,亳州、宿州连续4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运用统计学知识,对2006年至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可以分析得到2005至2010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270、0.3344、0.3366、0.3352、0.3329。尤其是2007年以来基尼系数持续减小,说明安徽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处于经济全面转型的有利局面,劳动力丰沛的地级市经济增长加快。皖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在承接产业梯队转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

2 皖北区域经济落后成因分析

2.1 经济基础与资源禀赋差异

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极化效起到主导主用,增长极本身所拥有的先进产业对生产要素产生强大吸引力,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增长极集中,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发展,但同时拉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政策和人力资本会向发达地区集聚,于是发达地区越来越富,则落后地区越来越穷,造成了两极分化,发达地区抑制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皖北经济基础薄弱,毗邻江苏、山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两淮,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资源需求量相对较小,大量资源流入附近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较为发达的亳州、宿州、阜阳等地,由于长期受到我国以农扶工的产业倾斜政策影响,剪刀差的客观存在,严重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业区和农业区巨大的经济差异。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在本省经济发展中,也处于薄弱地位,在产业梯队空间转移的千载难逢的背景下,安徽省由于空间位置、资源禀赋、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经济的加速发展,建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为了避免成为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中落后产业转移基地,成立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地级市再一次被安徽的经济发展政策抛弃,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更加艰难。

2.2 经济发展策略与经济发展规律

在产业梯队转移的背景下,很多学者从资源禀赋、空间位置、政策引导等方面探讨安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对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比较少,缺乏深度,因此皖北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中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很多政策不能持续执行下去,经济发展成本由于重复建设浪费巨大。政府发展战略不明确,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导致了经济发展很难持续按照一个发展战略运行,这样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很难发挥作用。皖北六市独立发展,相互联动性较弱,优势和劣势很难互补,在应对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3 思维意识形态抑制经济发展

皖北在地缘上毗邻山东、河南,儒家思想源远流长。一方面儒家思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皖北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绝大部分人重仕轻商,人才扎堆政府、事业单位,而不屑去企业。很多官员重自己的仕途而不关心区域经济发展的前途,工作中中规中矩缺乏,缺乏创新。相当一部分领导者的观念没有改变,不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是等机遇上门,做事业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由于重农轻商的封建思想的客观存在,政府对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政府、事业单位的编制臃肿,运行成本巨大,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3 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3.1 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引进相结合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皖北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丰富,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低,大规模引进高科技人才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大力开办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以增值。在产业梯队发展转移的背景下,应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怎么写作,创造优越的创业环境,鼓励大量人才回乡创业。目前人才市场处于写方市场的有利条件下,引进高科技人才成为可能,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应加大人力引进的力度。在不能提供较高收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福利留人,例如对高科技人才实行弹性工作福利计划。

3.2 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并逐步扩大,是市场机制这一“无形的手”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皖北六市应通过加强经济发展的合作,实现共赢,增强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制定持续一致的发展策略。皖北六市大多是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应充分利用地区特色优势,加快农业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强合作制定政策合理干预资源在皖北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集群效应。

3.3 转换思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的引导,抑制封建糟粕思想,合理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年轻人创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化建设,改变人们重农轻商的思想,宣传创业文化。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经济发展成本的前提下,是可以实现改善企业工作人员福利的,比如企业制定弹性工作时间,压缩工作周。工作分担和实行弹性报酬的方式,这样很多人,会改变思维,愿意去企业工作,有利于减少政府、事业单位机构臃肿问题,从而也减少了政府运行成本,企业经济发展会更具活力。领导者自身也因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等不靠,积极寻找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田伟,贾敬全.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源于:查抄袭率怎么发表论文www.udooo.com

2011,(5).
麦广惠,任志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4).
[3]汪景宁.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汪潘义,王骑.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9).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皖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70054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