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进展和革新理由学术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进展和革新理由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34131 浏览:1508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9—0092—03
2012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6次学术研讨会暨第9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共同富裕”会议主题,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国有经济、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代表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厘清了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角度和分析方法,还产生了许多精辟的观点,经过热烈而深入的切磋与交锋,大会研讨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面临着长期经济增长基本条件的变化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本轮经济波动是一个短期波动,还是预示着长期趋势的出现?我国未来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关注和解决我国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林岗教授提出,应进一步通过改革以实现两个目标:转变增长方式以克服供给不利因素;缩小收入差距以解决需求条件的不利因素。陈永志教授等指出,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供给和需求管理,要重视回收流动性与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相结合,以及治理通货膨胀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并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白暴力教授等强调,对于主动性纸币膨胀所导致的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导致被动性纸币膨胀的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则是无效的。蔡玉平教授认为,我国高通货膨胀、高物价水平问题是由垄断利益集团、交通物流成本高、高税负、农产品供给短缺、货币超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行过度猛烈的紧缩性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基本形势认识的偏颇、经济体制障碍没有消除、政治改革滞后等因素则是导致我国经济过度下滑濒临危机的直接原因。李中建副教授指出,比较优势丧失、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政府治理失灵和外部误导是许多国家落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王仕军副教授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需要从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环境和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马伯钧教授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生产和消费发展方式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首先加快转变消费发展方式。王今朝副教授等强调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成为中国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性理论。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剖析收入分配失衡

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问题。怎样认识和看待我国目前出现的财富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现象?其根源在哪里?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卫兴华教授认为,我国的贫富分化应当是相对性质的而不是绝对性质的两极分化,现在两极分化更大的原因是资产收入问题,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即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大量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黄少安教授认为,应该回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劳动者获得公平的收入。袁正副教授等研究发现,居民的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呈显著正向关系,与收入不公程度呈显著反向关系。杨春学研究员指出,美国案例证明:收入分配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市场力量自发变化的结果。社会政策的选择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力量。董志强教授等提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典型二元经济的存在、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工业化进程中资本与劳动的冲突。周肇光教授强调建立三种相互作用的约束机制以逐步消除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崔朝栋教授强调,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主要是由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刘灿教授认为,应该在财产与收入分配的公正公平基础上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张俊山教授认为,要通过调整职业收入结构,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乔榛教授认为,提高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劳动收入占比,不仅要设法改变劳动者的地位,而且必须在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对劳动者给予更多的保护和支持。王云中教授构建了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了理论基础。朱富强副教授指出,为了解决市场机制的分配不公及其衍生的马太效应问题,需要对纯粹市场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析国有经济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是否是国有经济特有的现象?我国是否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肢解国有银行和制造业,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得以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应该区分国有经济的多元角色予以推进?
蔡继明教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多元所有制结构、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普惠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王天义教授提出,我国实行的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周端明教授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可能会造成国家经济受外国资本控制的情况,国企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能防止我国经济被国外资本控制。陈亮博士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而非障碍。谢地教授认为,国有经济制度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标志,应该在宪法层面对其做出制度安排。丁任重教授等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能脱离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社会责任,应根据国情、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背景等情况,以及企业承担的任务、目标,在不同的领域根据企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改造。萧衡钟博士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历史出发,通过阐述中国引入市场机制的渐进式改革进程来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内在制度环境进行政治经济分析。钱津研究员认为,央企改革要有总体方案,且不能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混在一起治理。纪尽善教授提出,国有股份制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集团应分别作为我国大型国有经济主体的过渡模式和目标模式,过渡模式必然向目标模式转变。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