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小学教师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科技

小学教师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9961 浏览:359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是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拓宽普通教育课程、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和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思路指引下,基于依据、明确目标、遵循原则,构建起了由必修、选修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有利于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五年制 初等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我院自2000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始五年一贯制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以来,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怎么写作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原则,在对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先进实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框架下,围绕培养目标,正确处理专科程度的教育和小学教师职业定向的关系。前两年:开设普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有计划地安排教育见习,旨在夯实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引领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将来从事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后三年:开设核心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技能课程,适时安排到小学跟班见习,加强教育实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熟悉小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将来高质量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构建的依据

1.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启蒙性、基础性和各科教学的综合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胜任多门学科的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教学。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对师范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五年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开放兼容,科学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纵观战后世界各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统一,保证职前培养规格。多年从业的实践证明: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如不重视师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职业素质较弱,难以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现实工作的需要。如不重视学术性,学生则缺少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就业后发展后劲不足,“教书匠”有之,“教育家”难寻。

3.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

为调摸清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2001年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某县乡(镇)小学发放调查表和闭卷式问卷各400份,和教干、教师座谈30人次。调查显示,当时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是好的:学历普遍提高、所教学科知识比较扎实、懂得一定的教育教学原理,但许多教师还存有专业情感不浓、专业思想不稳、教育理念滞后、知识结构不优、教育科研能力欠缺、自我完善和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存有的弊端。

三、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在参考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从师范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及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明确了此次课程设置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政治信仰坚定,职业道德高尚,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小学教师的立身之魂)。
2.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先进(小学教师的立足之本)。
3.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小学管理能力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等职业能力(小学教师的成功之能)。
4.具有终身学习、主动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小学教师发展之翼)。
5.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身心健康、体格健壮(小学教师工作的基本保证)。

四、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异常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多样。故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进步对小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注重高尚职业道德、热爱儿童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培养。

2.时代性原则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理念,置课程设计于当前社会和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境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宽普通教育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把对培养优秀小学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实践取向原则

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观念,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创新实践方式,科学安排实践课程时序,坚持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五年贯通,突出抓好教育见习、实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

4.综合性原则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专科”学业程度的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设置课程,发挥整体功能,包括大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如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同一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如教师教育课程内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间的综合。

5.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快速变化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既向往独立又依赖他人,兴趣爱好广泛但又尚未定型。因此,前两年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后三年,学生已处在青年初期,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也日趋成熟与理性,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积极因素,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保证培养规格。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