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业经济管理 >简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理由

简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9247 浏览:352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展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传统农民在经济条件、身份认同、社会互动、观念意识各方面全面向现代市民转变的历程。然而,长期以来,土地、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不健全、传统文化的束缚、自身素质低下、社区责任缺失、市民包容度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失地农民并不能顺利实现以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失地农民市民化能否顺利进行,联系到我国城镇化进展的成败,由此,关注失地农民市民化不足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福州市淮安新村较早就开始进行城镇化进展,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具有借鉴作用。通过调查发现,淮安失地农民市民化历程中有着着经济条件不足、身份认同障碍、社会互动困难和观念意识落后四个方面的主要不足,这些不足使他们现在仍处于一种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半市民化”状态。在深入实地调研和充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借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等相关论述剖析淮安新村失地农民市民化这一社会现象。本论文认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公正的外在体现,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进展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时代内涵。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失地农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转型的系统历程,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可能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进展,以而影响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程度。由此,本论文在对策倡议上也体现综合全面性,希望以改善土地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革新就业制度、现代性教育、发挥社区作用、加强失地农民与不同群体间的社会互动六大措施入手,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失地农民市民化,以而顺利完成我国城镇化进展的宏伟目标。关键词:城镇化论文失地农民论文市民化论文

    中文摘要5-6

    Abstract6-10

    1、导论10-16

    1.1 探讨背景和作用10-11

    1.1.1 探讨背景10-11

    1.1.2 探讨作用11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4

    1.2.1 国外探讨动态11-13

    1.2.2 国内探讨动态13-14

    1.2.3 有着的不足14

    1.3 探讨内容与策略14-15

    1.3.1 探讨内容14-15

    1.3.2 探讨策略15

    1.4 探讨目标和可能的革新15-16

    2、相关概念与主要论述依据16-21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16-18

    2.1.1 城镇化16

    2.1.2 市民化16-17

    2.1.3 失地农民17-18

    2.2 主要论述基础18-21

    2.2.1 马克思社会公正观18-19

    2.2.2 社会融入论述19-20

    2.2.3 布迪厄资本论述20-21

    3、淮安新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近况探析21-35

    3.1 淮安新村的基本概况21-22

    3.2 失地农民市民化近况22-35

    3.2.1 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22-24

    3.2.2 失地农民的社会互动24-27

    3.2.3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27-28

    3.2.4 失地农民的观念意识28-35

    4、淮安新村失地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浅析35-40

    4.1 制度层面35-38

    4.1.1 土地制度36

    4.1.2 社会保障制度36-37

    4.1.3 就业制度37-38

    4.2 文化层面38-39

    4.2.1 农村传统文化的客观影响38

    4.2.2 自身素质的主观影响38-39

    4.3 社会层面39-40

    4.3.1 社区责任缺位39-40

    4.3.2 原市民包容度低40

    5、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路径40-48

    5.1 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经济权益41-42

    5.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保障42-43

    5.3 革新就业制度,提升失地农民的存活能力43

    5.4 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性教育,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43-45

    5.5 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引导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45-46

    5.6 加强群体间的互动,优化市民化的社会环境46-48

    结论48-4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