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实践教学改革 >简论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进展”是当代对待马克思主义应然态度

简论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进展”是当代对待马克思主义应然态度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13601 浏览:505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哲学地位
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世界观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物质观”是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也为中国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意识的依赖性和能动性相统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意识的依赖性表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国情,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性又表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主观努力。只有将高度革命热情与求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才能正确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唯物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唯物辩证法,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而唯物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看世界,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量变与质变规律要求我们注意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渐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上,促进事物再上新台阶;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了事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做任何事物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又要有不怕挫折,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对立统一规律中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矛盾分析方法,例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方法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等进一步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各项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前瞻性及战略性等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地反映论,它科学地揭示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认识论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体现为思想路线功能、实践检验标准功能等。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后,党章虽有过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判断我们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拿什么作检验的标准?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还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4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观功能
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观,科学的阐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等,从而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从而为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完善及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国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能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能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打下建设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它是中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制度的重要客观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条普遍规律,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另一把钥匙。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思想文化体制改革,它恰恰是中国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表现。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夺取新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及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运用、创新、发展
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化和具体化。
党的七大确立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的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理论。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为以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与借鉴。
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

源于: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吴树青.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冯绍武,阎治才,张玉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石元波,李希影,丁红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