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水利工程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简论齐长城角度分类科研方法和

简论齐长城角度分类科研方法和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18411 浏览:820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古至今对齐长城的研究不断深化,在开拓人们认识长城的视野、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系列视角的同时,也遗留了众多的问题,例如齐长城的年代、走向、构成等。本文是在齐长城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齐长城的研究角度进行初步分类,主要侧重于齐长城的构成要素、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研究方面。
【关键词】资源调查,研究角度,构成要素。

一、齐长城研究简史

齐长城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的先河,是第一个完整护卫国土东西方向的长城,是国内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建筑防御体系之

一、当之无愧的被史学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祖”。

历代史料对齐长城的记载和研究均较为零散,直到清末民初杨守敬所撰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才十分详细的标示了战国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时期王国良的《中国长城沿革考》针对史料记述中因缺乏精确调查而造成的文字含糊不清、时代模糊不明、地理概念错误而导致混乱谬误的状况,详加考辨,对各国长城的修建时间做了重新考证,但主要参考各类正史、《读史方舆纪要》,资料的局限性使其略有瑕疵;寿鹏飞所著《历代长城考》对历代长城的年代、位置、沿革详加考证,书后附历代长城路线图,但缺少实地调查难免会有失偏颇;张维华的《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主要考证战国时期的长城,包括齐长城、楚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等六篇,作者于文献史籍旁征博引、详加考订,有较高学术价值,但未经实地勘查检验,有一定局限性。
新中国建立后,对齐长城研究最重量级的著作是路宗元主编的《齐长城》,此书是通过实地考察而成,最大成就在于编者全面考察了齐长城,并做出详细记述,既纠正了前人的缺漏、失误甚至错误之处,又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可谓学术价值极高。张华松所著《齐长城》创造性地介绍、阐述了齐长城众多层面的知识,尤其是对齐长城的建筑特点和功能、沿线重要战事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此外景爱所著的《长城》、《中国长城史》对齐长城也有较详细的记述和分析;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齐长城也有标示,但此书多以《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为主要参考。

二、齐长城研究角度分类

构成要素研究
2008年底齐长城资源调查正式启动,对齐长城沿线的18个县(市、区)开展了田野调查与勘探、数据资料整理和数据库输入等工作,根据此次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重要数据、资料等,结合《长城资源要素分类、代码与图示》中对长城相关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别划分,可初步对齐长城构成要素进行研究:
齐长城本体:在山东境内由齐国修建及历史上其他朝代在其基础上重新修葺的长城。
根据本体走向,可分为主线、支线和复线3类:
主线:功能最完备、最主要走向的主干。
支线:与主线相连接,即从主线分支出去的墙体。
复线:不与主线相连接,与主线相平行的墙体。
根据墙体类型,可分为石墙、土墙、山险、壕堑和消失5类:
石墙:构筑时的墙体外观以石筑为主。 包括毛石干垒、砂石混筑、土石混筑。
土墙:构筑时的墙体外观以土筑为主。包括夯筑、堆土、土砂混筑。
山险:指在地势险要之处,与墙体共同构成防御体系的山体、沟壑等自然地物。
壕堑:墙体和壕沟的组合防御体。
消失:地面无遗迹。
齐长城附属设施:与齐长城本体密切相关,具有辅助性的设施,包括烽火台、关、寨堡3类:
烽火台:在齐长城沿线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是齐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指筑有城、围的屯兵地,多依托于墙体,也称为口。
寨堡:也可单独叫做寨、堡,是筑有城、围的屯兵和居住地,不与墙体发生直接关联,为齐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长城相关遗存:齐长城沿线独立分布、见证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和碑刻2类。

(二)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历史价值
齐长城是是中国修建最早的长城之一,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对它的建造年代尚有许多争议,但这些争议更凸显了齐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毋庸置疑的奠基地位。
文化价值
政治文化:“霸政”——齐国作为曾经的霸主之国,其最基础的政治目标便是“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从而达到雄霸天下之目的。而齐长城的修建就是通过物质手段体现其强大的国力,进一步推动其政治目标的达成。
军事文化:齐长城因山就势,以城墙为线,关隘为点,点线结合,蜿蜒绵亘千余里,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同时“一战不胜而无齐”的地理环境, 使得齐国南部边境一线面临着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威胁, 形成了齐国特有的防御至上的战略指导思想。
地方文化:“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利

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udooo.com

诱无法驱使富裕的民众冲锋陷阵,齐国的富庶直接导致齐人战斗意志的低落,而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侵占、掠夺,修筑坚固的防御系统不可避免。

(三)科学价值研究

先进的地理知识
齐长城在跨山涉水、借地形地势的建造过程中体现了在当时处于领先的地理知识和勘察测绘技术;“因地形,用险制塞”作为守备疆土的防范措施已得到普遍应用。
科学的构筑方式
齐长城的毛石干垒、土石混筑、土墙夯筑等砌筑样式,山险的合理运用等均体现了修建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也彰显了节省资源的建筑理念。
合理的关口设置
齐长城在交通要道上设关隘,在山间狭路处建便门,并未隔绝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人员流动。以青石关为例,其地势险要、以石为基,号称九省直道,是古代有名的南北通衢,促进了齐鲁两地的繁荣。

【参考文献】
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光绪五年(1879年)版,东湖饶氏家刻本。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寿鹏飞:《历代长城考》,龙门书店,1987年影印版。
[5]罗哲文:《万里长城》,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6]《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兵垒》,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7]路宗元主编:《齐长城》,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9]张华松:《齐长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0]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11]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