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当代文学 >谈谈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若干设计

谈谈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若干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5873 浏览:159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要培养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先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两者息息相关。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

怎样写论文www.udooo.com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思考
1005-5312(2012)26-0239-01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只看重教书,不重视育人。由于对教书育人的片面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书育人。事实上,这只是教书,并没有育人;还有一些教师因为个人生活或事业的不顺,在课堂上随意发表一些不满学校、社会的言论,这样既没教好书,更谈不上育人。
2.在岗不敬业,治学不严谨。有的教师出于经济利益,整天忙于第二职业,很少投入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教学方法,不更新专业知识,不关注学科发展。常此下去,结果就是:上课照本宣科,内容空洞乏味,信息量极少,难以确保教学质量;无科研项目,无专业论文发表,教师自身学科研究发展缓慢。对教学马虎应付,对科研更是敷衍了事。
3.无规范德行,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同事之间缺乏必要的尊重;有的教师言行举止粗暴、穿戴礼仪怪异。有的教师弄虚作检测,学术抄袭;有的教师甚至以教谋私,以职务之便谋取学生财物。将这些不符合老师身份的思想行为带给学生,影响学生,没有做到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原因。内在主观因素有:教师个人修养不够;学校对老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高。外在客观原因有:教师职业道德制度缺失及建设滞后;因市场体制改革引起的道德价值观混乱等。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教师自我修养

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至始至终做到敬岗爱业,一切做到对学生负责、学校负责、社会负责,教好书、育好人。把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要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整体提高,根本动力在于每位教师个人修养的提升。

(二)弘扬教师职业道德风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最伟大、最圣神的职业。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做好教书育人,岗敬业的典范。高校作为高校教师的培养人,应该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目标,弘扬教师职业道德风范,努力培养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素质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大摇篮,应该努力营造学习先进标兵、道德标兵的社会氛围。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道德标兵先进的、典型的模范事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求高校与社会各界联合起来,达成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的共识,营造尊重教师道德典范、学习教师道德典范、争当教师道德典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的缺失是导致师德建设没有成效的根本原因。首先,制定一部切实可行又具备时代特征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没有一部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没有了目标和方向。其次,健全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任何一个考核评价机制都要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要求教师考核要有入职师德考核和在职师德考核。有的学校在选聘教师时,过分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和才识,而忽略了其“德行”。可操作性要求考核评价机制要有一定的考核指标。大部分学校在年终考核时都会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但考核往往过于空泛,考核指标不够具体,不具备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奖惩制度。只有激励和惩罚制度并存,才能使师德建设取得实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都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各种激励措施,才可能杜绝教师整天忙于副业而荒废正业、荒废学生的现象。适当的惩罚处理,也是对当事教师的警告提醒,让他时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石振保.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石瑞勇.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
[3]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1(5).
[4]朱玉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