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代文学 >“A而不B”构式新用法站

“A而不B”构式新用法站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32853 浏览:1548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A而不B”构式有新旧两种用法:一种是可以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旧用法,如“杂而不乱”;一种是不能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新用法,如“幽而不默”,新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不AB”。“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是在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构式在言语表达中有一定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A而不B构式语义特征

一、“A而不B”的两种用法

“A而不B”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构式,这种构式在先秦文献中已十分常见,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孟子·告子》)。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构式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打而不倒”“攻而不克”“油而不腻”“忙而不乱”等等。例如:
(1)几年来,她房间里的东西,似乎总是杂而不乱。①
(2)为什么这种现象总是禁而不止呢?
例句中的“杂而不乱”“禁而不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它由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嵌入某一合成词中,形成“A而不B”的构式,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肯定A,否定B,“A”和“不B”两个成分主要是逆转关系,有时是顺接关系、并列关系。吴泽顺(2001)、邱冬梅(2005)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构式进行了研究。
但这种构式有一种新的用法,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例如:
(3)所以中国的权贵富人永远都不会有西方富人的贵气,永远是富而不贵,幸而不福,只取了西方的糟粕,忘记了祖宗厚德载物的精华。
(4)见过太多的,那是些漂而不亮的美。英子却不同,秀气而细腻的外表下,蕴藏着让人可以感觉到的丰富。
例(3)、(4)中的“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从语义上看,和例(1)、(2)不同。例(1)、(2)中的构式成分A、B都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或实词,“禁而不止”中的“禁”是“不许、不准”的意思,而“止”就是“停住”的意思,“禁”和“止”在这里都是有实义的语素。但例(3)、(4)中构式成分A、B的意义就不同了,“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中的构式成分A、B的语素意义不能单独使用,“A”和“不B”都不成话。为区别起见,我们称例(1)、(2)中的“杂而不乱”“禁而不止”为“旧用法”,例(3)、(4)中的“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为“新用法”。本文试就“A而不B”这种构式的新用法

原创论文www.udooo.com

作一些探索。

二、“A而不B”新旧用法的区别

(一)否定词的否定对象不同

在旧用法中,“A而不B”中的否定词“不”主要是对“B”进行否定,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肯定A、否定B,但在新用法中,“不”不是对“B”进行否定,“不”与“B”不是直接成分,B只有与A整合,意义才完整。如“漂而不亮”不是“肯定漂,否定亮”,因为无论是肯定“漂”,还是否定“亮”,都不成话,都说不通。再如:
(5)这种幽而不默的说话方式很让人反感。
“幽默”本来是一个外来词,是不能拆开使用的,拆开后仅是两个音节,没有意义。很明显,“幽而不默”不能按结构的字面意义来理解,也不是“肯定幽,否定默”。
由此可见,新旧用法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否定词“不”否定对象的差异。

(二)A和B粘合成词的程度不同

在旧用法中,“A和B”既可能粘合成词,如“围而不攻”“忙而不乱”,也可能不粘合成词,如“视而不见”“学而不厌”;而新用法“A和B”必须粘合成词。因为旧用法中的构式成分A、B都具有实在的独立意义,成词与否并不影响“A而不B”构式的语义。而新用法构式成分A、B的语义都不能单独使用,否定词“不”不是对“B”进行否定,如果“A、B”不能粘合成词,“不”的否定内容就没有着落,从而影响到整个构式的语义。

(三)A和B语义关联程度不同

在旧用法中,A和B的语义总是相关联的,或是同义、反义的显性关联,或是存在于社会文化心理中的隐性关联,因而A和B在内部结构上总有一定的关系。但新用法中,A和B在语义上有时缺乏关联。如:
(6)整而不齐,美而不丽,漂而不亮,高而不端,请问这是什么CPU散热器?
例(6)中,“整与齐,美与丽,漂与亮”,如果还可以看成并列关系,“高和端”,就实在说不清是什么关系了。

(四)对语篇的依赖程度不同

旧用法“A而不B”对语篇的依赖程度较弱,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相比之下,新用法对语篇的依赖就要强得多。如:
(7)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可是它现存最古老的古迹是不过九百年历史的辽塔,大部分古迹都是明清之际修建,只有两三百年历史,古而不老,悠而不久。
从语义上看,“古而不老”“悠而不久”属于新用法,因为有前面的“古迹不过九百年”“大部分是明清”的语境,所以后面的“古而不老”“悠而不久”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没有前文相应的语境,恐怕就很难接受“古而不老”“悠而不久”的说法了。
“A而不B”对语篇的依赖,既可以依赖前文,也可以依赖后文,如果“A而不B”作小句,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它后面都会出现解释“A而不B”的后续语句或语段。我们在网络媒体中发现,很多文章的标题都使用了“A而不B”的形式。如:
(8)平而不凡,简而不单——优秀教研组展示系列活动三
(9)繁而不荣,昌而不盛——当代舞台美术创作现状浅析
文章标题的涵义,在正文内容中得到诠释,正是因为后面有正文,才使得这种标题具有可接受性,如果光秃秃一句“平而不凡”“简而不单”,没有前言后语,人们就难以接受了。

三、“A而不B”新用法的语义特征

(一)构式意义

Goldberg认为,一个句式结构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个“完形”。在一个句式结构里,各成分意义的相加不一定就能得出这一句式结构的构式意义。一个句式结构的构式意义必定大于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牛保义,2011)。她又提出“构式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的意义,而是通常包括许多密切联系的意义,这些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家族。”“构式被看作是与语素相同的基本数据类型,因此构式自然像语素一样有多个意义”(刘玉梅,2010)。另外,构式语法还认为句子的意义来自构式义和词汇义的相互作用。如果构式义与词汇义一致,则两种意义互相加强。如果两种意义相互冲突,则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句子在概念上呈语用异常,另一种是构式义或词汇义占优先地位,从而消除冲突(甘莅豪,2008)。在“A而不B”构式中,旧用法的构式义与词汇义是一致的,可以从字表面来解释;新用法就存在构式义与词汇义相互冲突的情况,这样,句子在概念上就呈现出语用上的异常。这种异常就是“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A而不B”句构式的新用法的意义是“不AB”,这和旧用法“肯定A,否定B”是不同的。这种新用法的产生和理解是一种内在的认知过程,说话人从旧用法的“A而不B”的“打而不倒”“禁而不止”“油而不腻”等例中抽象概括出表“否定”这一构式意义,成为产生和理解新用法“A而不B”句式如“幽而不默”“幸而不福”的知识储备。在这个句子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类推认知机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隐含意义

语言具有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特性。主观性指话语中所包含的说话人或多或少的“自我”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话时总要表明自己的感情态度,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刘玉梅,2010)。“A而不B”的新用法可以理解成“不AB”,但仅仅理解这种意义还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构式,除了“不AB”的理性意义外,还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包含说话人“感情态度”的主观评价,有明显的隐含意义。这种隐含意义我们把它概括为:形式上AB,本质上不AB。
我们知道,汉语中有许多充满辨证思维的表达法,如:“平凡而不平凡的校园”“新而不新的衣服”,这种“A而不A”的表达就涉及到一个形式和本质不一致的辨证问题。同样,“A而不B”也表达了这样的语义特征,如果某一“事件”在形式上表现出“AB”的特征,但在本质上不具备这种特征,“A而不B”就可以表示这样的一种意义。如:
(10)CBA年龄门轰而不烈,篮协不作任何处罚。
例(10)说的是,中国参加CBA联赛的球员存在修改年龄的问题。中国篮协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表示要处罚骨龄检测不合格的球员,要处罚教练员。但实际上对修改年龄者没有作任何形式的处罚。所以媒体上才出现了上面这样的标题。“轰而不烈”表达的正是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实质上“冷冷清清”。再如:
(11)本人风而不骚,放而不荡,花而不痴。
例(11)中是说话人的自我评价语,即表面看起来是“”“放荡”的,实质不然。所以用了“A而不B”的句式。
从上面这些例句可以看到,“A而不B”是对AB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有所保留的否定。实质上,“A而不B”句式是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入手,是一种包含着辨证思想的概括性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在承认某种现象的前提下的否定,能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否定语气也没有“不AB”强烈,表达了一种舒缓语气,从言语表达效果来看,“A而不B”显得更含蓄委婉。

四、“A 而不B”新用法产生的原因

(一)语义表达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有,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同一事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所以,语言中就存在许多矛盾的表达,以便和这些矛盾的事物相适应,这些矛盾的表达传递着丰富的语义内容。如“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真实的谎言”“陌生的亲人”等等,这些表达简洁而有深刻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同样,生活中有些“事件”,从表面看一个样,实质上又是另外一个样,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正可以通过“A 而不B”这种构式表现出来。
(12)他还说,人活着就要有事业,有追求,这才是真正地幸福。整天闲游漫步,无所事事,追求享受,那是幸而不福。
 

源于:论文写法www.udooo.com

 上例中的“幸而不福”,可以说成:
a.那是不幸福的。
b.那是不太幸福的。
c.那是不够幸福的。
d.实际上那是不幸福的。
e.那是表面上幸福,实际上不幸福的。
比较这些表达,a、b、c表义不准确,d一般化,e太啰嗦,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二)语言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的影响

语言的经济机制让言语表达者在进行语言的最优化的配置时进行创造性的简化,能用最少的语言单位来表达最多的信息量。例(12)中的“幸而不福”正是经济机制的体现。当然,这种表达也和语言的类推机制相关联,“A而不B”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凝固化的格式,形成了一个“语槽”,正像前文所说的那样,当人们从旧用法的“A而不B”的“打而不倒”“禁而不止”“油而不腻”等例中抽象概括出表“否定”这一构式意义时,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幸而不福”“大而不方”等新的表达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经常是同时起作用的,凡是能类推出的词语或构式都符合语言的经济机制。

(三)“A而不B”的构式还有一定的修辞功能

一般来说,新用法的“A而不B”由形容词AB拆裂开来,词义具有模糊性,形容词的模糊性最大,比如对“漂亮”进行否定,我们可以说“不漂亮”“不够漂亮”,但“漂而不亮”的说法否定中有肯定,这种表达可以收到含蓄委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属于语力表达很强的句式。当然,这样的结构在修辞上还可能使语言表达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构式义与词汇义之间是一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A而不B”新的构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A而不B”构式新用法的语义特征,是在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构式在言语表达中还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
注释:
①本文例子都来源于百度网络搜索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
料库。
参考文献:
吴泽顺.先秦汉语V1而不V2结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
(6).
邱冬梅.A而不B式短语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刘玉梅.Glo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J].现代外语,2010,
(2).
[5]甘莅豪.不A不B的构式义与语义的消极倾向[J].修辞学习,2008,
(2).
[6]沈家煊.语言“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4).
(阮绪和江西九江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3320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