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畜牧兽医 >谈罪犯开通“罪犯血管”,贵在自主革新查抄袭率

谈罪犯开通“罪犯血管”,贵在自主革新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22692 浏览:984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2年10月12日,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在本届“长城会”上记者获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技术,并特别选取了目前国际应用比例最高的Xience V支架与自主创新的BuMA支架进行头对头比较,开展了一项“应用OCT评价BuMA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化的3个月结果”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BuMA与Xience V植入后3个月均能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内膜覆盖。
据了解,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仍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开通“罪犯血管”,实现最佳“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策略;而于波教授领衔开展的这项研究,对于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断取得的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就,挑战并媲美国外同类技术提供了又一例崭新的佐证!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对于波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急性心梗,应尽快有效开通“罪犯血管”
在采访中,于波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乃至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趋势及首选治疗策略。他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心血管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例数的40%;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达到54万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急性堵塞血管腔,造成心肌缺血损伤。面对此类疾病,其治疗关键是,应尽快有效开通‘罪犯血管’,改善心肌灌注,尽可能减少心肌组织的损害。但在目前,PCI术仍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开通‘罪犯血管’,实现最佳‘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策略。”
谈到PCI技术,于波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根据卫生部新修订的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冠脉PCI介入手术治疗数量已经超过34万例。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我国的介入治疗手术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以挽救更多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估计到5年之后,我国冠脉介入手术量将超过美国的统计数据——美国2011年为50万例——成为世界第一。”
于波教授认为:“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在不断突破中不断遇到新挑战的过程。随着冠脉介入治疗从单纯球囊扩张,到金属裸支架,再到药物支架的不断进步,支架内在狭窄率已经从30%~50%降低到10%以内,但是在医疗实践中人们发现,应用药物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的长期临床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其中一些没有被血管内皮覆盖的支架金属小梁可以远期形成血栓,造成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并引发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目前,多方面归因研究把血管内皮化作为可能降低晚期血栓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药物支架的研发也从如何促进内皮化角度来评判。理想的药物支架,就是最大程度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最小程度地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促进内皮化。”
“在过去,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以进口支架为主,但随着冠脉PCI介入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国产化冠脉支架也不断涌现,有些已经形成品牌,有些还是具有自主创新专利的中国品牌——例如BuMA。”于波教授接着说,“类似BuMA这些国产支架的出现,实际上也给中国专家们提供了更多研发合作的平台和机会。心血管医生可以设计更多的临床研究,总结和分析更多的临床治疗结果,大家协力把中国冠脉介入的产学研一条龙水准向国际更高级别推动,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中国冠脉介入治疗发展需要的一支推动力量。”
促进血管内皮化:PCI的发展和挑战
在采访中,于波教授的话题还从医学学术问题出发而触及了市场营销领域。他说:“从市场发展的角度上,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特殊现象——很久以来,国际医药技术的研发和医药产品的营销都处在一个分离状态,也即众多创新技术源自一些聚焦研发的小型机构,但最终大规模走向全球市场则是依靠数量有限的几个超级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从一个概念转变成技术,只需要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即可,而一个技术演变成一个产品,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产品,所需要的因素就变得非常复杂了——这也就是我们不断听到企业并购新闻的原因之一。”
于波教授进一步阐述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在各行各业都不断取得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就,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赞誉,这其中也不乏医药产品。在自主创新的浪潮中,赛诺医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材料、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医学、现代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创新和转化,采用国际专利的电子接枝涂层技术,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无安全隐患的生物降解载药层冠脉支架系统,可成功解决载药层冠脉支架普遍存在的载药涂层与支架表面开裂和药物释放后的残留问题,有效抑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后期血栓形成。”
于波教授认为:“由于冠脉介入的发展是在不断突破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随着冠脉介入治疗从单纯球囊扩张,到金属裸支架,再到药物支架的不断进步,支架内在狭窄率已经从30%~50%的这一水平,经过20%,再降低到10%以内。但是,在这一过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程中人们发现,应用药物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的长期临床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差异,经过很多研究分析发现,其中一些没有被血管内皮覆盖的支架金属小梁可以远期形成血栓,造成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并引发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目前,各方面归因研究把血管内皮化作为可能降低晚期血栓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药物支架的研发也从如何促进内皮化角度来评判;而理想的药物支架,就是最大程度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最小程度地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促进血管内皮化。我们都知道,药物支架从2000年问世以来已经历经了12年,应该说这12年是非常辉煌的12年。自从有了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再狭窄’这个长期的堡垒已经基本被攻克;但在辉煌的同时,药物支架也历经了一些风雨和困难,尤其是前几年有关药物支架晚期血栓的问题,国外最近几年在这个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支架的改进,尤其是新一代的、国外的品牌支架像Xience V这样的支架,最近几年来的研究显示其结果已经明显优于第一代支架。作为国产的药物支架,尽管我们的品牌目前有可能是全球品牌数量最多,能否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跟上脚步,是大家拭目以待的问题。”于波教授继续说:“还有一点也是需要说明的:随着更多数量冠心病患者能接受到PCI治疗和药物支架应用的不断增加,冠脉介入再狭窄率进一步减少,但是术后仍需要进行长期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果临床科研能显示某些药物支架可缩短双抗血小板治疗疗程,尤其是自主研发的国产支架,患者将既通过手术方面,又通过术后药物治疗方面控制经济负担,同时还可以减少因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伴随的可能出血风险,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儿。”
谈到这里,于波教授的话话题回到BuMA支架上,他说:“我国自主创新的BuMA支架的技术研发就是针对降低晚期血栓的。它通过国际专利的电子接枝涂层技术,不仅保持了稳定的药物涂层发挥药物支架降低在狭窄作用,还保证了药物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udooo.com

按时完全释放促进血管内皮化作用,降低晚期支架血栓,基础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均证明其再现完美内皮化作用,从科研角度讲,我期待不断创新和探索的临床研究。”
领衔团队研究,为自主创新之优再添新证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患者的临床获益并验证新型药物支架的促进内皮化作用,于波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技术,并特别选取了目前国际应用比例最高的Xience V支架与自主创新的BuMA支架进行头对头比较,以观察其植入后3个月的内皮化效果。这项前瞻、随机、单盲单中心的研究其本身就具有多项创新点。例如利用俗称 “光学活检”的OCT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血管腔内支架表面内膜的覆盖情况以及支架小梁与血管内膜的关系;在同一支血管内比较不同支架内皮覆盖的对照研究设计可以减少许多干扰因素。
另据了解,担任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的于波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心脏移植免疫监测及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及OCT易损斑块检测、心脏病介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他擅长心脏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安置人工起搏器、射频消融、先心病介入封堵、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以及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等方面,积极进行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工作,在国内及省内率先开展了三十余项介入新疗法。同时,于波教授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支架内脂质斑块破裂是导致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最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及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他在国内首先开展的主要技术有,OCT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明胶海绵封堵细小动脉导管未闭、外伤性室间隔缺损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介入封堵治疗、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等。而于波教授带领下的冠脉手术组在全国率先使用光学干涉成像技术辅助复杂冠脉介入治疗、在黑龙江省内首先使用冠脉远端保护装置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旋磨及冠状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等项目,成为我国北方权威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心。
成立于2004年11月26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内知名的心脏病治疗中心之一,是东三省唯一一家获卫生部批准的心血管冠心病、先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还是胡大一爱心工程北方培训中心、AED北方培训基地、教育部省部共建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该院心内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担负着为全国多家医院进行介入医生培训的任务。现在拥有2个导管室,年收治病人约7000余人,年完成介入手术约3000余例;并在国内、省内率先开展了30余项介入新疗法。其中,率先在国内开展的OCT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应用OCT指导PCI治疗到目前已经完成了近600余例,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样本数最多的中心。作为首批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之一,目前已形成以心脏病介入治疗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综合性科室。该院心内科除常规诊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常见心脏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起搏器安置术,心脏电生理检查,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心病房缺、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手术,瓣膜病球囊扩张术及肥厚性心肌病化学消融等手术,是目前国内开展介入项目较全、开展质量较高的心内科之一。
于波教授带领这样一个团队进行的Xience V支架与自主创新的BuMA支架头对头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无疑是令业界信服的。
具体到这项研究,于波教授简要介绍说,BuMA与XienceV植入后3个月,应用OCT对BuMA 和Xience V 的分别4312个和5279 个支架小梁进行检测, 评价支架表面血管内膜覆盖两者相当。两种支架均能在3个月内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内膜覆盖(95.0% vs. 94.70%,BuMA vs. Xience V,P=0.653)。在研究中他们发现:Xience V的2例及BuMA的1例支架整体内膜覆盖率小于85%(共计2例患者)。两例病例均为老年女患者(>70yrs),入选情况均为远端植入BuMA ,近端植入Xience V,Xience V其中1例和BuMA的1例发生在同一患者,该患者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3个月时HbA1c为6.8%)。于波教授说,“我们已经完成的3个月的OCT检测,包括BuMA和Xience V这两种支架,没有血栓事件和其他的临床事件。BuMA支架和XienceV植入3个月,经过OCT的观察和造影观察,两者之间主要内膜覆盖情况是相当的,支架在3个月内小梁形成很好的内膜覆盖,95%和94.7%基本上是一样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观察者用OCT对于同一病变的支架小梁和内膜厚度覆盖程度等多个方面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于波教授认为:“BuMA支架非常有希望在临床上与XienceV有相同的表现,现在我们正继续关注一年和后续的临床结果。我们想可能在一年的时候还会看到效果。因此,希望我们的BuMA支架不但在中国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临床,更希望能为世界上提供一个更好的介入器械。”
基于以上信息,在本届“长城会”上,于波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上述研究结果。他们的实验数据证实:在对介入手术后完成随访3个月的内皮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和总结,发现BuMA与Xience V植入后3个月均能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内膜覆盖。于波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该研究的结果不仅增加了BuMA支架和Xience V支架在内皮化作用上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后续开展缩短PCI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疗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支持,这将对广大冠心病患者降低支架和术后药物治疗的经济负担、减低因长期抗栓治疗造成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希望。”
在本届“长城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聂绍平教授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增加了中国自主研发支架BuMA在内皮化方面与国际一线品牌对比的循证医学证据;很可能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缩短PCI患者术后DAPT疗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支持。
对此,霍勇教授详细评价说:“于波教授带领他的临床科研团队总结了BuMA支架和XienceV在相同患者同一支血管内3个月后血管内皮化的情况,进一步用证据加强了先前3月份CIT大会总结的初步成果。在这个非劣效性研究中,用OCT评判给出了清晰的结果,证明了BuMA支架出色的促进内皮化作用。那么,根据今年欧盟批准Xience V或Xience Prime 植入后可以3个月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APT)的适应症。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应用国产自主研发品牌BuMA支架的患者很可能也可以缩短DAPT疗程,该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开展介入术后缩短抗栓抗血小板药物疗程和进行冠心病患者医疗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这对中国广大冠心病患者控制手术和术后药物治疗经济负担和减低因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伴随的可能风险是很大获益。”
霍勇教授认为:“随着药物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冠脉介入再狭窄率获得了持续的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于这种微创治疗方式,但美中不足的是,PCI术后仍需要进行长期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果临床科研能显示某些药物支架可缩短双抗血小板治疗疗程,那么患者将可实现既通过急诊PCI术获得梗塞血管的即刻开通,又通过术后药物治疗方面控制经济负担,同时还可以减少因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伴随的可能出血风险,一举多得。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团队最近完成的一项临床科研证实,拥有自主创新专利的BuMA药物洗脱支架可能就是最佳选择之一。”
采访到最后,于波教授再次强调说:“我们的这项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我们很希望BuMA具有国际品质、具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从临床事件和科研方面惠及更多的中国冠心病患者。”
个人简介
于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先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会心律分会常委,教育部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省部共建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专业组副组长,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成员,卫生部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主任及培训导师,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主任,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以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多家核心期刊编委。2012年荣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为行业最高奖。目前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863”子课题,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子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及奖项,近5年表SCI收录文章31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