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私塾教育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私塾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8650 浏览:340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私塾作为私学的一种,因政治和经济等原因,到明清时期已达繁盛。综观有关中国明清私塾教育的研究文献,大部分从正史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忽略了“创作来源于现实”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作为详细描写文人儒士生活情景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一定程度展现了明清私塾教育的种类和特点。
【关键词】《儒林外史》;明清私塾教育;种类;特点
《儒林外史》是一部清代作者检测托明查抄袭率自己所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文人儒士的命运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所处的背景应是明清相结合的。《儒林外史》多处提及私塾教育及其相关内容,共计18回39处。在《儒林外史》塑造的各人物中,具体描写其做塾师的有11人,分别是周进、王德、王仁、权勿用、沈大年、韦四老爷、迟衡山、虞育德、余特、鲍廷珠和盖宽。《儒林外史》为后人研究明清私塾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一、明清时期私塾繁盛的历史背景

《儒林外史》全书55回中有18回39处提及私塾及其相关内容,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私塾教育之盛。私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类型也不同,明清私学主要分为高级阶段的书院和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而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多称为私塾。因作者吴敬梓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限制,《儒林外史》所涉及私学皆是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即私塾教育。私塾在明清时期充分发展以至繁盛,是由当时统治者重视教育、以科举为重以及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发展等历史背景决定的。

二、《儒林外史》中展现的明清私塾类型

什么是私塾?《辞海》中解释为:“私塾,中国旧时私人的学校,为‘私学’之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义塾免缴学费)。”这个定义较明确地说明了私塾的类型。作为私学中低级蒙养阶段的私塾,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广泛设立的由私人经办的学校。按私塾设立情况可分为家塾、村塾、坐馆和义塾,这四种在《儒林外史》中均有提及。
1.村学。《儒林外史》也称为“村学堂”,多出现在农村,属于贫家子弟的学堂。第2回写山东汶上县薛家集因有“好几家孩子要上学”,便请了老童生周进,馆地设在观音庵后门里的两间屋内。这一类私塾是由一族一村集资请塾师,选择地方建造学堂教授这个村、这个族的孩子,可以称为“村塾”、“族塾”,也可以称为“村学”或“村学堂”。
2.家塾。这类私塾主要在《儒林外史》第12回中出现。书中老童生权勿用“借在个土地庙里训了几个蒙童”,这便是家塾了。未能中举,无业无官而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自己做塾师,在自己家里,或者借公共地方,如祠堂、庙宇等,又或者租借他人房屋,安排个书房教学,招收附近的学童来读书,这类私塾称为“门馆”或“家塾”。虽然要求塾师得“有一定文化”,但社会对这类塾师的要求并不高。
3.坐馆。这在《儒林外史》中出现次数比较频繁。这类由富裕的商人或官宦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请先生在自己的家设馆,专门教自家的子弟以及亲友的子弟的私塾便称“坐馆”、“教馆”。这类私塾主要出现在城里的富商或官宦人家中,如书中的盐商家,塾师也多为博学而有盛名的学者,起码是个秀才。
4.义塾。又称为“义学”。萧云仙在四川松潘县少数民族叛乱战役中立了大功,升为千总。在清枫城恢复生产,改善百姓生活之后,萧云仙便请来常州贡生沈大年任教,把百姓略聪明的孩子都养在学堂里读书,这个学堂便是义塾了。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塾,在清代尤为常见,《儒林外史》成书于1748至1750年之间,这个情节的描写受这些政策的影响也未必不可能。

三、《儒林外史》中展现的明清私塾特点

《儒林外史》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化的描写展现了明清私塾的四种类型,同时也展现了明清私塾的相关特点。
首先,从教育管理角度看,明清私塾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是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对待私学往往是采取比较宽松的态度

摘自:学年论文www.udooo.com

,从而使得私塾教育具有这一特点。
其次,塾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待遇普遍不高。周进六十余岁了还未进过学,仍是老童生的他终日受人奚落,做蒙师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但汤镇台欲请徐特坐馆,预备每年馆谷五六十两。可见,塾师的待遇随着学识不同而不同。
再者,私塾教育的培养目标两极化。归纳《儒林外史》中私塾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培养学生品行,一为培养学生科举应试能力。前者有第46回:“将来小儿在表兄门下,第一要学了表兄的品行,这就受益的多了”,后者书中另一人物鲁小姐正可以说明私塾教育的第二个目标。
最后,禁锢和惩罚是私塾教育教学方法的双法宝。关于私塾的教学方法《儒林外史》中涉及不多,第8回中蘧太守间接表露出来:“人家请先生的,开口就说要严”间接表明时人请先生都喜欢请严格的先生,而先生经常用打骂来鞭策学生。
参考文献: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中华书局,1998.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