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信息管理 >现状偏好来源和成因分析

现状偏好来源和成因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4732 浏览:161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状偏好现象对人们的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其形成的原因或来源是复杂多样的,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偏差、转换成本、路径依赖和沉没成本、个人心理因素有效解释现状偏好的来源和主要原因。此外,群体互动和从众行为等理论为解释现状偏好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现在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现状偏好现象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根源。
关键词:现状偏好;不确定性;决策;来源;成因

一、 现状偏好的定义

现状偏好现象对人们的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本文即以行为经济学的这一主题作为关注对象,着重分析其来源和形成原因及其现实中的体现,旨在为选择和决策的行为研究拓宽视野。
现状偏好(Status Quo Bias)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倾向于什么都不做或者保持现在或之前的决定不变。行为经济学先驱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定义是:“个人的更喜欢保持现状的倾向”。Samuelson 和Zeckhauser(1988) 把行为人在面临决策或选择时倾向于保持已有选择的行为定义为现状偏好。
现状偏好意味着人们在做出某些选择时,并不总是根据传统经济理论的最优化检测设来决定或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是倾向于依据过去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选择的影响。因此,现状偏好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微观检测设的一种修正。
投资者现状偏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典型问题。例如,一个人过去投资于某只股票, 那么现在他也倾向于投资于这一特定的股票, 即使这个选择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最优的。投资者现状偏好主要来源于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获得阶段、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易观测的评价阶段。

二、 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状偏好现象开始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Knetsch和Sinden(1984)做了一个有关现状偏好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让他们做了一份简单的小问卷,然后给了其中一组学生每人一个精致的小瓷杯;给了另一组一大块瑞士巧克力作为小问卷的礼品。最后两组学生被放到一起,并告知他们可以通过举一块写着“交换”小卡片来与另一组交换礼品。尽管与这种交换相关联的成本非常小,接近90%的参与者仍选择保持自己的礼品而不交换。
Samuelson和Zeckhauser(1988)第一次将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引入到了现状偏好现象的研究中。他们的现状偏好研究涉及道路行车安全、商业竞标、职业选择、政府决策、汽车颜色、农业灌溉和公司选址等方面的选择问题。此外,他们还运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哈佛员工的养老金计划, 发现这些人都表现出显著的现状偏好。
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91)从禀赋效应、厌恶损失等角度研究现状偏好的来源。Hartman、Doane和Woo(1990,1991)在针对加利福尼亚电力的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了现状偏好现象。Schweitzer(1995)通过研究,发现在卫生保健方面的财务决策中,人们也存在显著的现状偏好倾向。Roca, Hogarth和Maule(2006)研究了现状偏好倾向与模糊搜索的关系;Burmeister和Schade(2007)针对企业家的决策行为展开实验研究,证实存在现状偏好现象;Pietro Ortoleva(2010)则从应对不确定性视角对现状偏好现象作了理论解释。
在现状偏好研究中,投资者现状偏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典型问题,很多学者为此做了大量深入的实证研究。Patel、Zeckhauser和Hendricks(1991,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 人们倾向于投资那些过去购写过的基金。Agarwal、Daniel和Naik(2004)在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中同样发现了现状偏好现象。Kempf和Ruenzi(2004)的实证研究显示, 美国共同基金市场存在现状偏好现象, 而且其现状偏好系数的大小与这一基金类别的可选择数目成正比。此外,Ameriks和Zeldes(2001)研究了家庭的投资组合, 发现他们投资组合的构成很少变动, 即家庭投资组合同样存在现状偏好现象;Madrianh和Shea(2001)研究公司雇员参与一个特定储蓄计划的行为, 发现雇员在选择储蓄计划时存在着现状偏好的惯性现象;Agnew、Balduzzi和Sun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den(2003)在研究美国投资者养老金账户时, 也发现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存在现状偏好现象。
国内关于现状偏好的研究并不多,多以实证为主。
郭杰、洪洁瑛(2008)以国内基金市场过去流入的增长对当前流入的增长的影响来衡量现状偏好, 并选择2001年~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国内基金市场不存在显著的现状偏好现象。作者认为,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是基金市场现状偏好不存在的重要可能原因。
任广乾、李建标等(2011)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框架效应、投资者情绪和信息结构对投资者现状偏好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差值投资组合框架中被试的现状偏好程度高于比率投资组合框架中被试的现状偏好程度,三种情绪组中均存在投资者现状偏好,被试者选择信息结构确定选项是选择信息模糊选项的5倍。
张晓慧、肖斌(2011)选择国家的能源安全预期和现状偏好两个变量来解释大国的能源外交决策行为,文章认为,若对能源安全的预期低,决策者对国家现状偏好更倾向于损失,为避免更多的损失,决策者更有可能选择进攻型能源外交;如果对能源安全的预期高,则决策者对国家现状偏好更倾向于收益,为维持现状,决策者更有可能选择防御型能源外交。

三、 现状偏见的理论解释

现状偏好作为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现象,其形成的原因或来源是复杂多样的,对个体而言,也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既可分为理性的、自利的因素,也可分为非理性的、由复杂人性所影响的因素。对于现状偏好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三大类, 即转变成本和不确定性、认知偏差、心理因素。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现状偏好的来源和成因进行了归纳,也作为必要的补充。主要包括:1. 不确定性决策。在经典的搜索理论中,可能的选择集合是未知的,即使没有搜索转变成本,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也会导致现状偏好现象的产生,因此,现状偏好的出现是与不确定性息息相关。不确定性的产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正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决策者不能对所有的选择做出全面的评估,进而导致了对其他选择后果的不确定,从而有可能倾向于不改变。
不确定性情境产生了几种主要的决策理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社会判断理论、信息耦合理论、权变模式理论、归因理论等。其中,对现状偏好的解释最能得到学界认可的是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将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估两个阶段。用函数方程表示为:
V=∑π(p)*v(x)
其中π(p)是决策权重,v(x)是价值函数,价值函数v(x)反映后果x的主观感受值。前景理论分别以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替代预期效用理论的预期效用函数和主观概率模型。
Kahneman 和 Tversky(1979,1984)发现, 投资者的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是S型的,即对于收益,价值函数是凹(Conce)的;对于损失, 价值函数是凸(Convex)的。在决策过程中,人们赋予损失的权重明显大于赋予获得的权重。通俗点说,等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要大于等量的收益带来的快乐。Kahneman和Tversky(1991)通过研究证实,人们对损失的价值感知通常是相同数量所得的两倍。
当人们需要在保持现状和重新做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时,以现状作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人们把潜在的损失看得比潜在的收益要重,所以更加倾向于保持现状。因而,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状偏好现象的产生。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可以用来解释现状偏好的形成。Thaler(1991)认为,人们在拥有某一样物品之后对这样物品价值的评价要远大于没有拥有其之前。也就是说人们更加看重自己的物品的价值(类似于敝帚自珍效应)。当面临选择时,人们对自己原先的决定的评价往往更高,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对其正确的利弊权

源于:论文例文www.udooo.com

衡。一定程度上,禀赋效应也可以说是损失厌恶的一种极端情况。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也对现状偏好现象有一定的影响。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出评估时,会不自觉的将一些初始的信息作为“锚”,以“锚”为基准进行评估。在做决策时,人们往往过分看重初始信息的作用。而现状(Status Quo Aalternative)就是起到了“锚”的作用,使得保持现状在决策衡量时占据着不对称的优势。
2. 转换成本。虽然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检测设过于理想化,但是在做决定的时候,人们往往还是能做到有限理性的。在现状偏好的成因中,也有人们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理性决定的因素。当决策者考虑到改变决定所产生的成本可能大于改变选择之后产生的正向收益之后,他就会保持原有的决定不变,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转变成本(Transition Costs)是指人们在下一时期做出与上一时期不相同决定时所花费的成本, 比如信息搜集成本。一般认为,如果人们在不同时间面对的是相同和独立的选择集的情况下, 那么他们会在相邻两个时期做出相同的决定。然而, 在更多的情况下, 人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选择集是非独立的。转变成本的引入使得现状偏好变为合理的选择, 当转变成本大于不同决定所带来的收益时, 人们会理性地保持与上一期一致的选择。
3. 路径依赖和沉没成本。新经济史先驱诺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认为,在给定的环境下,一个人面对一系列的决定所做出的选择受限于他以前所做出的决定,即使以前的环境可能与现在的毫不相关。诺斯认为,路径依赖就好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中,就有可能对该路径产生依赖,即使之后决策者有意对路径做出一些调整,但这样的调整往往不足以摆脱原来的路径。在做决定时,现状选择往往就是“路径”,决策者容易保持路径不变,即产生现状偏好。
此外,心理学和经济学实验也表明,行为人受过去经验的影响,经验增加了行为人对现状偏见的敏感性,从而让人更加偏好于现状。Brockner和Rubin(1982)做了一个关于沉没成本(Sunk Cost)与现状偏好的研究。他们发现, 在连续的决策过程中, 人们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损失(Cut His Losses)。这就是说,与传统的“经济人”模型不同,个人在决策中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沉没成本是指的是已经发生或承诺的,无法收回的成本支出,不会影响当前决策。但人们实际在做决策时,往往会不愿意放弃已经投入的成本,或对过去的损失总是难以忘怀,或者希望证实过去决策的正确而做出连续的一系列表现为现状偏好的选择。这就说明了沉没成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现状偏好现象。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在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中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是最终导致杜鲁门政府决定使用结束对日本战争的一大原因。一般来说,在现状决定中投入越大,该决定被保留的趋势就越强烈。
4. 个性心理因素。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家发现人的行为模式与经济学检测设的理性人不同。现状偏好的产生可能由许多心理因素造成, 如避免后悔(Regret Avoidance)、避免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或是使事物显得可控(Feel in Control)等。
Kahneman和Tversky(1982)的研究发现,避免后悔(Regret Avoidance)的心理对决策会产生影响。Gleicher 等根据行为人有无采取行动把后悔分为两类:一是对已经采取行动产生某种消极结果的后悔;二是对没有采取某一行动产生消极结果的后悔。人们对于新的决定所导致的坏结果所产生的后悔情绪要大于不做新决定(保持现状)而导致同样的坏结果所产生的后悔情绪,换句话说,改变现状可能比保持现状带来更大的后悔感。避免后悔的心理支持了现状偏好和常规行为, 也强化了人们遵从社会习惯的做法。所以,人们普遍存在的避免后悔的心理是现状偏好产生的一个原因。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是许多行为学模型的核心,即人们很难同时维持两个相互冲突的想法和连续保持认知的一致。根据阿克罗夫(George Akerlof)和狄更斯(William Dickens)的理论观点,在个人决策领域,个体会尽量追求决定的一致性,个体在决策中避免认知失调也是现状偏好的成因之一。
使事物感到可控的努力(Efforts to Feel in Control),力求掌控全局的幻觉也是现状偏好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来源。Langer(1983)针对足球卡牌的评估问题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小组(自己选择)的平均报价是8.67美元, 而第二小组(非自己选择)的平均报价是

1.96美元,这说明,人们通过保持自己的决策可以给自己带来控制的幻觉。

5. 群体互动和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
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从众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即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较大的群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体的保护、帮助和支持。
因此,从群体互动的视角来看,从众行为也会让人宁可维持现状而放弃改变,从而形成现状偏好。
6. 现代脑科学的观点。美国北科罗拉多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克拉琴斯基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要求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评估与他们喜欢的一种音乐类型(重金属或者乡村乐)有关的论点,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会捍卫他们喜爱的音乐,在推理上存在偏见。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漫长的进化过程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udooo.com

造就了人类现在的大脑,人脑的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进化年龄,功能也存在差异。进化年龄较老的大脑区域——下皮层和边缘区——往往与情绪或者无意识反应有关;进化年龄较年轻的大脑区域——例如前额皮质——负责抽象推理、语言以及意识性更强和目标导向程度更高的行为。进化年龄较老的大脑区域被较年轻的区域包裹,两者之间紧密联系。
这种进化上的顺序意味着偏见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大脑。事实上,情绪往往凌驾于有意识的想法之上,即感性支配理性;在意识到自己开始理性思考前,我们的情绪往往先一步做出决定;并且,大脑会捍卫已有的信仰,抵制与其相反的言论和观点,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偏见而不自知。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aniel & Tversky, Amos,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Econometric Society,1979,47(2):263- 291.
2. Loomes, Graham & Sugden, Robert, Regret Theory: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Economic Journal, Royal Eco- nomic Society,1982,92(368):805-824.
3. Knetsch, Jack L & Sinden, J A, Willingness to Pay and Compensation Demand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an Unexpected Disparity in Measures of Valu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1984,99(3):507-521.
4. Samuelson, William & Zeckhauser, Richard, Status Quo Bias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Springer,1988,1(1):7-59.
5. Hartman, Raymond S. & Donae, Michael J. & Woo, Chi-Keung, Status quo bias in the measurement of value of service, Resources and Energy, Elsevier,1990,12(2):197-214.
6. Hartman, Raymond S & Doane, Michael J & Woo, Chi-Keung, Consumer Rationality and the Status Quo,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1991,106(1):141-162.
7. Pietro Ortoleva, Status quo bias, multiple priors and uncertainty ersion. Games and Economic Behior,2010,69(2):411-424.
8. 郭杰,洪洁瑛. 中国基金市场现状偏好分析,金融研究,2008,(12):135-146.
9. 张晓慧,肖斌.能源安全预期、现状偏好与大国的能源外交决策,当代亚太,2011,(6):96-122.
作者简介:郑立明,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2-06-2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